巧用心理效
2011-12-29周慧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1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此,我们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来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发挥每一个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来提高导学育人的水平。下面笔者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几种心理效应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妙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巧用“首因效应”。让学生对语文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结果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则相反,这一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且不易改变。这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深思。
要使学生爱语文,首先就应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利用“首因效应”抓住学生的心,想办法让这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要通过简洁风趣的开场白吸引住学生并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博大精深,通过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的形象阐释,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要竭尽所能,充分展现出语文所独具的魅力,让学生为之倾倒,难以割舍,从而稳固语文学习的阵地。
其次,上每一堂语文新课时也应利用“首因效应”,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对这堂语文课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出彩的导人不仅能让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迅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比如执教《品质》,可以从学生对鞋匠认识的“盲区”导入,这样不仅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而且激发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语文课有了好的“第一印象”。
再次,应慎重地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如第一次作业的布置和处理方式,第一次作文指导、批阅及讲评等。如果一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是第一次布置的作业很久不批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那么这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二、巧用“超限效应”,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这个故事说明了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为了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以学生可接受性为原则,把握好授课内容的难度和密度。为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高效率课堂,有些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倦怠、烦躁、心不在焉、左顾右盼,甚至在下课铃声骤然响起之时,还继续扯着喉咙传递着自己那份无尽的爱心和希望,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高明的教师则善于根据“超限效应”的原理,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将二者巧妙结合,把每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最简明、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并适时地加以训练巩固,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
第二,作业布置要适量,不能侵占学生正当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有的教师惟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拽着学生在题海中奋力游弋,不仅苦了学生也苦了自己;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只求“量”不求“质”,却不知超出学生心理负荷的作业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反感、厌学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学生干脆抄作业或不做等不良行为。聪明的教师会精讲精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得轻松腧快。
第三,批评或表扬学生要适度。对学生反复批评,容易导致学生从内疚不安而变得不耐烦甚至反感,从而出现逆反的心理和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限,应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的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同样,表扬必须中肯、得体,表扬过度就会变得廉价,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巧用“门槛效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设进步的台阶。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一个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其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遵循“门槛效应”的原则,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以经过努力实现的小目标,而一旦学生迈过了一道道门槛,子目标都得以落实,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以达到预期目标。比如说作文教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且要语言生动、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恐怕绝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如果硬逼着他们去写,结果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怕作文,越来越讨厌作文。这时不妨用“门槛效应”,把作文教学分段进行。先让他们从片段写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先练习人物、景物描写,从低台阶起步,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进发出写作的热情。接着训练叙事,把人物、景物描写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先训练顺叙,等学生能做到清楚流畅地表达后,再训练倒叙、插叙。这样顺着台阶一步步走来,相信学生会学得开心、写得自信。为了更好地发挥“门槛效应”的作用,在具体地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定学生可跨越的“门槛”。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之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因此,教师给学生设定门槛,树立目标时,应先对学生过去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作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然后根据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区间的估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教学效果。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施教。人各不同如其面,为了让学生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必须寻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执教篇幅较长的《琵琶行》时,对记忆能力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全文背诵,而对记忆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背诵精彩语句及精彩段落即可,不宜作过高的要求。
四、巧用“霍桑效应”。让语文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
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心理学家称之为“霍桑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着一节节课,一门门作业,一场场考试,一位位老师的严格要求,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会让学生感到苦闷、压抑、不满,从而在学习上产生懈怠情绪。因此,有必要运用“霍桑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发泄的平台。对此,语文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使他们能敞开心扉发泄不满;可以通过面对面地交流,耐心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委屈、困惑、不满……在“说”过之后,他们就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问题能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能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努力。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一原理时,应学会当一个平等而有耐心的倾听者,有时只需耐心听完即可;有时只需表示理解和同情就够了;有时则需要给予认真的引导和说服。事实上,学生只要感觉到老师心中有“我”,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就会正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产生精神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成绩。
当然,“心理效应”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远不止这些。比如,我们还可以运用“鲶鱼效应”,为学生营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运用“共生效应”,让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班级中每一种语文资源的有效使用……作为语文教师,如能科学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巧用心理效应,将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阴市第一高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