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崛起(17)
2011-12-29赵迪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5期
由《股市动态分析》副主编赵迪所著《资本的崛起:中国股市二十年风云录》一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以通俗、写实的笔法勾勒出中国股市由初创到基本成熟的全景图,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股市历史和现实、研究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老划断:政策倒逼股改加速
进入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的速度开始加快。与此同时,长期丧失融资功能的A股市场也期待着新股发行和再融资的重新启动。2005年7月,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就曾表示,市场对股权分置改革存有许多误解和不正确的预期。其中一个说法就是要等到全部近1400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才能启动资本市场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等工作。
“这是不可能的,全部上市公司完成改革至少需要三五年,等到那时市场早就死掉了。”李青原忿忿地说,“资本市场新老划断、新股恢复发行等工作有望在一年之内启动,市场应该对此持有清晰预期。占总市值近60%~70%的200至30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只要市场承受能力合适,新股发行等工作即可开展。”李青原同时认为,不能以当前的股价来判断改革成败。
李青原的观点曾在当时引起各界的广泛争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纪鹏教授随即发表《股改应以股价论成败 新老划断要慎重》一文,观点与李青原截然相反。刘纪鹏教授认为,在《国九条》的指导下推出的以对价形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摒弃了四年来按市价减持自然并轨对我们股市的困扰。检验这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标准就是大盘上涨,至少要高于现有的点位,应以股价论成败。股市长期缺失融资功能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新老划断的界限意味着全流通式新股发行的开始,不能仅放在超过市值60%的200家公司的股改一完成就实施。
尽管争议声不断,但股改速度的加快却是不争的事实。从管理层方面来看,政策开始向已经股改的公司倾斜。
2006年1月,商务部、证监会、国税总局、工商总局、外管局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国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两类对象进行战略投资,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定向发行和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也是在1月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中国证监会通知称,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
2006年2月,管理层开始就再融资和IPO的管理办法向券商征求意见。
截至2006年2月底,随着第22批股改公司的确定,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比例已超过50%,顺利完成了市场人士此前预期的在2月底实现市值过半的目标。
2006年4月17日,管理层发布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此为标志,作为“新老划断”重要步骤的恢复再融资工作提上日程。市场最为关注的“新老划断”将启动。
按照管理层的部署,新老划断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复不增加即期扩容压力的定向增发以及以股本权证方式进行的远期再融资;第二步,择机恢复面向社会公众的其他方式的再融资;第三步,择机选择优质公司,启动全流通条件下的首次公开发行。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股改已进入攻坚阶段,任务非常艰巨,应适当加快改革进程,争取尽可能多的公司在年内完成改革。股改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市场对于在新机制下恢复融资功能反应积极,但启动“新老划断”,并不意味着股改已经大功告成。
2006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2006年第1次会议召开,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认股权证事宜获通过。在G长电发行认股权证事项获得批准同时,G申能等公司的再融资事项也正在加速。
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后,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办法》增加了两款规定,其余修改不大。同时,与IPO重启相关的一系列配套规则集中出台。《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新老划断”全面启动。
中工国际:IPO重启后的疯狂
IPO的再度破局是从中小企业板开始的,第一单最终被中工国际摘得。2006年5月25日,中工国际刊登了首次公开发行6000万股股份的招股意向书,并拟于6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工国际拟于5月26日开始询价,6月5日开始发行。
当天,市场对IPO首单反应平静。大盘在下位运行之后,尾市逐渐拉升,最后收报1951.43点,微涨0.03%,但成交大幅萎缩,沪市成交232亿元,尚不到5月15日、16日“鼎盛交易日”的一半。
这家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国际工程承包以及相关技术设备进口,中国工程与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为其第一大股东。A股上市公司河北宣化为中工国际第二大股东。
6月19日,深交所里寂寥了一年多的三楼大厅热闹非凡。华灯炫目,镁光灯此起彼伏,红地毯上人潮涌动,来自深交所、证监局、中工国际、保荐机构、承销机构、银行界和国内外新闻界的二百余人,在此共同参加了中工国际的上市庆典。
中国股市历来有“逢新必炒”的传统,中工国际也没有例外,甚至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9点30分,在任洪斌敲响的上市钟声中,背后的大屏幕跳出中工国际的开盘价——17.11元,较发行价涨幅达131.22%%。掌声和欢呼声四起,嘉宾们举杯相庆。
当天,中工国际以17.11元开盘后,大部分时间股价在16.3元至18.2元之间的区间内小幅波动。但下午1:50分后,中工国际的股价突然出现快速拉升。此后30分钟内,股价一路突破20元、30元、40元,最高上摸到50元的高位,最高涨幅达575.68%,收盘时该股回落至31.97元。
中工国际首日换手率也创下T+1制度实施以来,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的最高纪录。全天中工国际成交4515万股,换手率达到94.05%。另外,该股当天466.22%的震荡幅度也创下了近年来新股上市首日的又一纪录。
深圳证券交易所当日的公开信息显示,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东方证券杭州体育路、招商证券深圳振华路3家营业部的席位和银河证券的一家机构席位,成为中工国际主要的买入席位。而中信证券的机构专用席位则成为主要的卖出席位。
全流通发行第一股以这样的高姿态走来,也是一个悲哀。接下来的5个交易日,中工国际连续“一”字形跌停,直到第六个交易日,跌停板才告打开,全天下跌8.11%。至此,中工国际已经从31.97元的高位腰斩至17.37元。
不过,中工国际的下跌并没有就此结束。此后,经过短暂的反弹,中工国际重归下跌之路。直到8月1日最低跌至13.6元,才运行到一个阶段性的底部。而在50元买入的投资者,已经损失达70%以上。
中工国际的疯狂表现,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一个新课题:如何做好全流通条件下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
资产重估:催生“黄金十年”梦想
伴随着IPO的恢复,市场并没有出现像刘纪鹏等学者担忧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相反市场逐渐认可了股改带来的红利效应,加之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背景下,资产重估理论开始占据上风。
资产重估论在国内的代表人物为券商中的学者高善文。
2006年3月,高善文等发布了第一份主题报告,第一份主题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从2005年10月份以后连续加速的货币供应量将主要表现为各种资产价格的全面重估;其中资产的定义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土地和古董等。
到2006年6、7月的时候,股票市场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上证指数达到1700点附近,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市场也表现出价格全面加速上涨的势头,资产重估论开始引起一定的注意,并引来不少批评。反对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上涨主要受益于股权分置制度的变革、受益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强劲增长、受益于人口年轻化过程的人口红利等基本面因素,不能使用资产重估的提法来解释和把握。
在此背景下,高善文等人发布了第二份主题报告。第二份主题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中国的资产重估过程远未结束,债券市场将继续上涨;考虑全球经济周期变动的原因,中国周期性行业和公司盈利的同比增长率将会大幅度上升,保守估计,2006年4季度到2007年1季度其利润增长率应该不低于30%。
不过,高善文也认为,资产重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过程;就中国资本市场当时的情况看,股票市场无疑存在相当明显的泡沫;从长期的角度看,市场高估值水平是无法维持的,并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通过股价剧烈下跌的方式来完成修复。问题是站在2006年的时点上看,重估过程可能还没有结束,股票市场的泡沫还在进一步吹大。
当然,市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资产重估理论。也有一些分析师从基本面角度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上涨,因此“大国崛起”、“黄金十年”之类的提法开始出现。
2006年末,东方证券提出迎接“黄金十年”的口号,认为A股市场将迈入"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派认为,证券市场在经历重大转折之后,迈入了发展的春天。市场的健康发展比指数一时的涨跌更为重要。大扩容、大创新、大发展是后综合治理时代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主题。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各方利益主体开始有了共同利益基础,而上市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在新的监管形势下,上市公司将更加诚信。同时大量蓝筹公司的上市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证券市场将更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增长。而金融创新将为不同的风险偏好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证券市场开始成为各类投资者的乐园。
而高善文在研究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1980 年代后期资产价格重估的历史经验,认为尽管基本面的因素确实重要,并有助于解释和预测资产价格的变动,但中国2006年以来所经历的资产价格上涨,仍然主要归因于资产重估过程。
不管是资产重估论还是“黄金十年”的提出,都对于未来的资本市场表达出相当乐观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群体乐观的叠加之下,A股市场继续高歌猛进。
银行助力:上证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2006年下半年,A股市场继续走高,其速度比上半年更加凶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盘蓝筹股的再度启动。而其中,两大银行股的助力功不可没。
全流通IPO第一股中工国际上市后,中国银行的IPO很快获批。作为国有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力推国有四大银行尽快上市的战略在情理之中。
当时任职摩根大通的亚太区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孟亮曾表示,“加入世贸之后竞争加剧,将迫使企业致力于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此,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终结,在2006年前后完成上市、夯实资本金成为许多银行当务之急。
2006年7月5日,中国银行登陆A股市场。上市首日收盘价格为3.78元,较3.08元的发行价格上涨22.73%,可谓平稳上市。但此后,中国银行股价却一路走低,最低跌至3.22元,已逼近发行价格。在这种背景下,工商银行启动上市进程。
10月27日,工商银行上市交易,上市首日收盘价格为3.29元,较3.12元的发行价格涨幅仅为5.45%,距离破发仅一步之遥。次日,更是创下3.25元的低点。
就在市场猜测两大银行股是否会迎来破发的时候,奇迹再次上演。
11月开始,两大银行股联袂上扬,并带动其他大盘股走强。至11月23日,工商银行上涨至4元,中国银行上涨至3.75元。大盘在此带动下上攻至2062点,距离历史高点已是咫尺之间。
经过短暂停歇后,两大银行股继续高歌猛进。2006年12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日上证指数收盘于2249点,终于超越了2001年的高点2245点,中国股市在时隔5年半的时间后,终于再次刷新了历史的高点。当日,工商银行收盘于4.27元,中国银行收盘于3.85元。
2006年12月25日,工行市值达到2142亿美元,超越汇丰银行,成为全球第三大上市银行。29日,工行市值跃升至2511亿美元,赶超美国银行,晋级"亚军",距离市值"冠军"——花旗银行2740亿美元也仅一步之遥。
两大银行股的这一波涨势一直持续到2007年初。2007年1月4日,工商银行最高涨至6.79元,中国银行最高涨至5.97元,两大银行股上市之后的第一波暴涨行情才宣告暂停。
当时市场在讨论,工商银行市值接近花旗银行是否合理,这一度成为工商银行下跌的理由。中国第一怎么能够和全球第一相提并论呢?然而,当时参与争论的人们、即使是认可工商银行市值超过花旗银行的人们恐怕也不会想到,经过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洗礼后,工商银行的市值已经等同于几十个花旗银行。甚至连北京银行的市值也已经在花旗银行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