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投资私募首选“小而美”
2011-12-29杨志为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5期
私募是否有“小即快,大即稳”的定律?这个定律基本符合事实。而且,在2011年投资私募的首选应该是“小而美”。
根据目前国内私募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小私募”定位为产品数量不超过5只、管理资产规模不超过5亿元,超过这个范围的都定位为“中型或大型私募”。
本文根据私募排排网2009年和2010年的私募业绩记录,并结合调研,确定2011年值得关注的8家“小而美”的私募,他们是聚益投资、瑞天投资、混沌道然、展博投资、精熙投资、铭远投资、翼虎投资、云程泰。
本文还还总结了“小而美”私募的五大特点:一、核心投研人员都是股东,团队稳固;二、投资理念高度统一,投资风格鲜明;三、敢于与众不同,坚持个性;四、最重业绩,控制规模;五、不爱宣传,保持淡定。
2010年前20名中15家是“小私募”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1年以上业绩记录),2010年共有54只私募产品收益率超过20%,这些产品来自于42家私募管理公司,业绩排在350只产品的前15%。
从产品数量上看,其中28家公司发行产品不超过5只,在42家公司中占比达66.6%。按每只私募产品规模3千万到1亿元算,这28家公司中,每家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不超过5亿元。其中,在2010年间管理产品1只的公司有5家,管理产品2只的有9家,管理产品3只的有4家,管理产品4只的有5家,管理产品5只的有5家。
2010年收益率超过30%的私募产品共有20只,来自17家私募公司,其中仅两家公司管理产品超过5只,分别是理成资产和尚雅投资,产品分别为6只和16只。其中,88.23%的私募公司管理的产品不超过5只。
而前10名中,仅有两家管理的产品超过5只,分别是尚雅投资16只,理成资产6只。
“小而美”特征之一:
核心投研人员都是股东,团队稳固
大私募的核心投研人员可能会有5-7位,比如星石有7位合伙人,新价值有6位股东,朱雀也有6位合伙人。而小私募一般只有2-3位核心投研人员,甚至只有1位核心人员。一方面,小私募核心人员所占股份多、分红多,于是更有动力把业绩做好。另一方面,他们彼此非常了解,理念高度一致、性格互补、沟通充分、决策高效,提高了投资决策的成功率。
比如,铭远投资有三位核心投研人员,公司总人数8人,王志忠与韩跃峰、陆炜共事超过10年。他们三人在铭远投资持有同等股权,话语权相当,而且都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对每一个投资标的,三个人都会从不同维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能够充分地揭示投资标的的风险,使得所选的投资标的能够经受住市场考验。
2010年,铭远投资管理的西部信托·铭远巴克莱收益率31.59%,近两年收益率为70.8%。
瑞天投资核心人员为李鹏和叶鸿斌,都是公司股东,公司总人数10人。李鹏和叶鸿斌二人共事时间超过8年,性格互补、攻守相宜。李鹏处世细腻,对于投资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更注重挖掘一家公司的成长前景。而叶鸿斌在市场出现重大转折迹象时,决策果断,更注重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对市场风险特别关注。
2010年,瑞天投资管理的粤财信托·瑞天价值成长39.95%,近两年收益率为112.75%。
混沌投资核心投研人员为葛卫东和王歆,二人都是公司股东,公司总人数15人。葛卫东作为董事长、投资决策委员为主席,商品期货出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交易经验。王歆银作为总经理、基金经理,银行出身,擅长上市公司调研,注重风险控制。
葛卫东和王歆二位搭档,不仅能够通过行业及上市公司的调研把握证券行业走势,而且能通过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反馈,提前感知宏观经济的细微变化。
2010年,中融·混沌2号以38.82%的收益率列私募排排网存续期1年以上产品业绩第8名。2009年,中融·混沌1号以139.24%的收益率列私募排排网年度第7名。
“小而美”特征之二:
投资理念高度统一,投资风格鲜明
投资理念是否被所有投研人员所理解、接受,是否得到彻底贯彻,是考察一家私募优劣的重要指标。小私募由于人员精干,更容易将投资理念贯彻到底,对投资决策执行力更强,更能体现出鲜明的投资风格。
比如,翼虎投资的余定恒则以“佛境“入投资界,在投资过程中,坚持心态第一,修炼“过去不留,物来则应”的精神境界,用心感悟旧现象的消散和过去规律的失效;敏锐洞察新事物的崛起和未来世界的变化。
余定恒连续两年都取得了突出业绩。2010年,余定恒管理的重庆国投·翼虎成长获取了31.83%的收益率,在私募排排网存续期1年以上产品中列第16位,近两年收益率178.94%。2009年,重庆国投·翼虎成长收益率112.47%,在私募排排网年度排名中列第16位。
大私募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常常要为引进合适的基金经理或资深投研人员而苦恼。“牛人很多,但是要符合我们风格和理念的牛人很难找”,在近3年私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多数私募在扩大规模后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员,甚至要花一到两年的时间去考察和磨合。
大私募还容易面临因理念分歧而影响投资业绩的风险。上海涌金投资原基金经理梁文涛离职,就是因为核心人员之间投资理念不兼容。新价值、武当资产、合赢投资、柏坊资产等大私募都面临着团队磨合和调整投资风格的问题。而这些私募在2010年的业绩表现都不突出。
“小而美”特征之三:与众不同,坚持个性
敢于创立阳光私募的人,大部分都在市场上经受过长期考验,形成了过硬的投资方法。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取超过公募的高收益,凭借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独特的投资策略。一些小规模的私募基金,个性独特,在市场上知名度较低,但是客户对其投资理念认同度高,愿意长期追随。这类私募执行其个性化策略具有天然的优势。
比如,北京云程泰总裁、基金经理魏上云,是国内较早从公募“私奔”的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其核心投资理念是“守望于羊群之外,寻求流行偏见带来的投资机会”。他于2007年8月发行第一只产品,北京信托·云程泰一期,在2008年10月遭遇了惨烈下跌,产品净值仅为0.3524,亏损超过60%。但是他并未改变投资理念,而客户对他依然信任,没有要求赎回。
魏上云顶住压力坚持到2010年2月,北京信托·云程泰一期净值实现转正;2010年到12月31日,产品净值为1.2957,年度收益率达到33.1%。
上海隆圣投资基金经理王贵文,2007年11月发行第一只阳光私募,2008年底四个产品均出现大幅亏损,最大亏损幅度将近50%。
王贵文延续了担任“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经理时期的投资风格,坚持“精选个股、不做选时、分散对冲”的投资原则。经历2009年的艰难适应期,终于在2010年打了个翻身仗,中融·隆圣精选以63.1%的年收益率,位居私募排排网年度榜单第二名。截至2010年11月22日清算时,中融·隆圣精选(2009年4月30日成立)净值为1.5437。
王贵文的目标是“在退休之前,成为投资大师,起码大家。”他的梦想和成就值得期待。
私募一旦规模做大,就必须配置更多的研究力量和基金经理,发掘更多的投资标的,同时也需要迎合一大批新客户的需求。在投研流程上将不再扁平和高效,而需要诸多环节的配合,需要经过更多环节的讨论和决策。在决策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防守,操作上将更加趋于稳健,而且其发现牛股的能力,并不一定就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其结果是,基金经理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而被迫调整投资风格和投资方法。
比如,新价值罗伟广2009年管理3只产品,粤财·新价值2期以192%的年收益率取得全国冠军。随着知名度的迅速扩大,各路资金蜂拥而至,2010年规模快速扩张,罗伟广管理的产品达到13期,规模超过10亿元。
随着规模的扩大,罗伟广高超的选股和交易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盈利能力受到影响,2010年粤财·新价值2期收益率仅为17.76%。而新价值投研团队也不得不充实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罗伟广的投资风格也由积极趋于稳健。
如果投资者对罗伟广的认识停留在2009年,那在2010年可能会感到失望。而如果投资者能够理解罗伟广的转变,则能够调整收益预期,接受2010年的业绩。
“小而美”特征之四:最重业绩,控制规模
“小而美”私募之所以控制规模,是因为要把做好业绩、稳定风格放在第一位。混沌道然、铭远投资、聚益投资、瑞天投资、翼虎投资等小私募,目前都没有大规模扩张新产品的计划。
这些私募对于规模和业绩有个类似的看法是,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把产品业绩做到让客户满意,并且形成稳定的风格,在不影响业绩和风格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扩大规模。这种做法,阻止了新客户蜂拥而入,以免承受资产膨胀之痛。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是因为规模太大而无法接受新客户,而是在规模尚小的时候,就控制新进资金的规模。
从调查情况看,混沌目前不会增加新产品,只开放老产品。铭远投资在2011年1月18日西部信托·铭远4期成立后,规模达到5亿元,目前没有新产品发行计划。瑞天投资的计划是,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亿元后暂停发行新产品。聚益投资、翼虎投资也在控制老产品的申购规模和新产品的发行速度。
“小而美”特征之五:不喜曝光,保持淡定
一个好的私募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淡然面对名利。他们似乎不愿意通过媒体宣传吸引客户,甚至是不想赚客户的钱。这样的私募一般都财力较为雄厚,内心淡定知足,做私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赚钱,对一些与投资无关的表面文章毫无兴趣。当然,大部分跟媒体保持友好关系的私募,并不是为了出名,而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彤源投资的创始人李威来自于财经媒体,但是却从来没有利用媒体宣传,似乎深刻明白“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道理。彤源投资在2010年的突出表现,反而让很多媒体对其成功之道充满好奇,欲进行采访报道,却不得其门而入。
精熙投资、铭远投资、瑞天投资、翼虎投资、聚益投资、混沌道然、展博投资、云程泰等私募,在媒体上都不是很活跃。
瑞天投资认为,过多地在媒体上表达观点,不但对投资毫无帮助,还会有碍投资,因为可能会强化自己对某个观点的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有的私募的看法是,市场难以判断,自己不愿意公开预测市场,而且过于在媒体曝光,会被客户认为是不集中精力做投资,不务正业。■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