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编辑工作的法\\理\\情

2011-12-29王风雷

出版参考 2011年9期

  图书出版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产品——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作为图书出版业核心环节的编辑活动既要适应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特点,又要符合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特点和市场规律。图书编辑的整个工作过程具有法规多、责任重、环节多的特点,这使得如何加强对年轻编辑的培养,使其尽快掌握编辑工作要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法、理、情角度出发,阐述对青年编辑培养的三个层面。
  
  一、合“法”——培养青年编辑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所谓法,广义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此外还包括组织的各种章程、条例、规程、程序、标准等。合“法”地开展编辑工作,是指编辑工作必须严格以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性文件为依据。
  1.出版类法律法规
  近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版权局对整个行业的法律、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做了大量梳理工作,废止了一些已经不适于目前行业状况的规范性文件,使得整个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合理。
  我国的出版类法律法规包括:
  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部门规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包含选题论证制度、图书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图书重版前审读制度、稿件及图书资料归档制度等管理制度)《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出版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制作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规定》等。
  规范性文件:包含的内容很多,截至2010年12月31日,由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实施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共251件,由国家版权局负责实施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共44件,总计295件。这些规范性文件涵盖了所有新闻出版领域,包括报纸、期刊、图书的出版、复制、发行等。其中与图书出版相关的又按照不同图书类别区分,比较重要的具有共性的文件包括图书审读管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以及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涉港澳台的出版管理、对进口出版物的审查、重大选题备案等等文件。
  国际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等。
  2.合“法”进行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
  编辑工作符合各项法律规定和行业规范,才能够保障出版、印刷工作的合“法”性,才能够保障出版企业的自身的生存和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合作者的权益,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有保障的图书产品。
  合“法”地开展编辑工作是对编辑最基本的要求,但在目前的出版工作实际中仍有不少违法违规的现象出现,如不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对图书质量管理放任自流等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或因唯利是图,或因不懂法律法规。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的个人职业生涯,更会对出版企业品牌造成恶劣影响,甚至给出版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则难以估量。因此,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初就必须使青年编辑明确合“法”开展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3.如何对青年编辑进行合“法”的教育
  首先,必须对青年编辑进行全面的行业法律法规专题培训,要求青年编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等重要法规文件做到精熟;对规范性文件做到全面了解,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要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参考专门论述和收集出版行业法律法规的工具书,也可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对这些法规进行查阅。
  知悉了解法律法规,理解合“法”工作对于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是青年编辑合“法”工作的基础。学习和理解之后,在工作实践中要引导、要求青年编辑在策划、组稿、审稿、印制、发行、合同签订、质量保证、稿费支付等工作环节,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检视业务行为,逐步养成和强化编辑工作中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二、合“理”——培养青年编辑正确的工作方法
  
  所谓理,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含义。合理就是符合道理或事理,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进行加工、梳理,判断是非得失。合“理”地开展编辑工作是指从事编辑工作应遵循行业客观规律,适应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
  1.编辑工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图书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性质,物质产品形式是其精神产品内容的载体,精神产品的性质是文化产品的决定性本质。文化产品是智力劳动的直接产物,有一定的精神内容,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的或智力的需要。具有引导需求性,价值与价格不统一性,审美永恒性等特点,其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遵循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追求社会效益,建立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为最高原则。
  图书具有的商品属性的规律:图书同时还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全面完成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图书表现出商品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出版企业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与竞争规律,力求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图书编辑应掌握在市场规律条件下的印书定价策略、营销策略等。
  编辑出版工作各个环节的客观规律: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如稿件写作环节作者的独创性;编辑加工环节具有的优化提升功能,排版设计中的美学的应用;装帧设计与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也都有其工作周期和质量的要求,整个编辑的工作过程充满周期与质量的博弈。因此无论是策划编辑还是文案编辑,都不仅应掌握本环节的工作规律,也要了解和掌握其他工作环节的特点。
  2.编辑工作要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
  编辑工作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青年编辑的正确工作方法,要以培训其编辑工作的基本功为基础,掌握了基本功才能掌握编辑工作的基本方法。勤学苦练是掌握编辑工作基本功的唯一方法。
  
  三、合“情”——培养青年编辑正确的工作观念
  
  所谓的“情”,这里是指感情、情绪等,合“情”地开展编辑工作是指以真挚的感情对待编辑工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合作者。编辑工作与上游的作者打交道,与下游的读者及销售商打交道,与合作的加工编辑、校对、排版、印制的同事打交道,要求具有一定的情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意义,也需要年轻编辑去正确认识。
  1.对工作的感情——激情与强烈的责任感
  出版界流行用“为他人做嫁衣裳”来定义编辑工作,听起来很有悲情色彩,其实,编辑工作博览群书,可以接触社会的精英奇才之士,可以和整个社会的知识阶层对话,可以整理保存社会的智慧与记忆。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发现、催生、加工、优化、推介者。可以说编辑工作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工作。编辑工作因其加工精神文化产品而具有高尚的意义,这需要编辑具有高度责任感。对于青年编辑要培养其对工作真挚的兴趣和热爱,使其对工作充满激情,富于朝气,锐气,志气,勇气;培养其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没有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是无法做好编辑工作的。
  2.对出版企业的感情——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出版思想、经营准则、经营作风、行为规范、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出版主体的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依靠其核心力量——企业文化。越来越多出版企业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出版企业文化能反映出一个出版企业的基本精神和凝聚力,是确定出版企业目标、整合员工群体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能力和工作热情并使之分工合作的重要手段。对青年编辑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使其认同并融入出版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培养青年编辑的重要内容。
  3. 对作者的感情——建立真挚友情
  就工作关系而言,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合作与互助”是基调,而在编辑的工作实践中,成功的编辑多能与作者建立终身友谊,这个特色为编辑行业所独有,在其他行业很少能见到,所以应培养年轻编辑与作者建立真挚友谊,真心为作者着想,为作品着想,从而与优秀作者建立长期合作。
  4.对合作者的感情——尊重他人,善于团队协作
  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编辑工作要与各个环节的人打交道,社内的有加工编辑、责任校对、美术编辑、责任印制、质检人员、营销人员等,社外的排版人员、销售商等。
  编辑特别是策划编辑要充分尊重各个环节的合作者,勤于沟通,善于沟通,以谦虚和蔼的态度平等对待各个环节的合作者,避免颐指气使的工作态度。在青年编辑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协作的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育,创造和谐的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工作环节与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工作过程更加高效。
  合“法”、合“理”、合“情”地开展编辑工作,涵盖了青年编辑培养的主要范畴。合“法”为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合“理”使工作事半功倍,合“情”使工作过程愉快和谐。这三个层面的要求不仅仅是培养青年编辑的需要,也是一个编辑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三者兼顾,才能确保做好编辑工作。
  (作者单位系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