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数字化转型的博弈
2011-12-29张玉霞
出版参考 2011年9期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教辅数字化也是一种趋势。教育出版社作为出版中小学教材、教辅的专业出版社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学生,这个群体具有对新事物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特点,也是数字出版最感兴趣和最受欢迎的群体。因此,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
教辅数字化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各种资源中,信息量最大、成本最低、最易得到的是网络资源。在目前使用的一些新课标教材中,往往附有可供学生查阅资源和信息的网站名,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把这些网络资源贮存在电子书中,供学生方便查询、阅读和利用,减少学生上网查询的时间,也可减少学生上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2.读者阅读方式变化的需要。据统计,2009年广义的数字出版总产值为795亿元。单就电子阅读器而言,我国内地销量约50万台。研究机构和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电子阅读器市场有望增至300万台左右,销售额达60亿元。阅读习惯的变化,增加了对电子书的需求。目前,不管是一个小学生、还是一个中学生,他的书包似乎与他的年龄不相符,如果把教辅和参考书变成电子书后,一定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便于学生携带、查阅和利用。
3.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传统的出版运作中,出版社掌握着从选题到销售的整个出版生产流程,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将更加突出作者在图书生产中的作用,选题环节开始从出版社更多地转移到作者手中。随着无线上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检索优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些条件都导致了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数字出版行业的挑战。
教辅数字化的可行性
1.整合资源,重新挖掘潜力。首先,整合科目资源。以年级为板块整合资源,在电子书中,贮存每个年级所有科目的资源,包括重点内容解读、章节小结、期末考试及各学科的有关参考书籍等,充分发挥电子书目贮藏空间的优势。其次,充分发挥出版传统教辅的经验和成熟做法,提升数字化教辅的质量和层次。寻找传统出版物在内容选择、编辑、营销等关键环节与数字化教辅的最佳结合点,推进数字化教辅的发展。
2.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立体感。一是电子图书,可以把一些物理、生物、化学学科中的实验或者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二是可以增加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相关阅读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传统纸质书籍的缺点通过电子书籍的优点体现出来,最大化地发挥电子书的能效。
3.采用先进科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产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都取得了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教辅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应采用相关技术,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销售,注重更新和升级。通过注册码,采用多次付费的方式延长产业链。
教辅数字化的瓶颈
一是售价较高。一本电子书价格从1000元到3000元不等,它的价格大概是50至150本传统教辅的价格,这让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无法接受,从而影响了电子书的销售和推广。
二是内容受限。无论是阅读环境还是内容供给都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首先,数字书籍的重要性在于资源的延续性和可更新性。如果学生在上初一时就开始使用电子书,随着升学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电子书内容能够及时授权下载或更新,从而延长电子书的使用寿命。其次,电子书的内容一定要全面。既要包括所有的文化课程,还要涉及相关知识,充分发挥电子书的贮藏功能和及时更新功能。如果不能达到以上要求,就和传统书籍一样了,那么谁还会出高价钱买电子书呢?
教辅数字化的未来走向
1.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将长期共存。一是传统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形成了一套从选题策划、编辑、作者培养、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经验。二是阅读习惯问题,无论通过网络下载阅读,还是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在视觉效果上与纸质图书仍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在阅读数字化图书的时候无法找到传统阅读的感觉。
2.教辅图书使用的特殊性。教辅书籍是要求学生动手来完成,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答案,而且要有详细的过程,甚至有些需要做记录,这是电子书不能替代的。
3.版权保护上的优势。对于新兴的数字出版业来说,传统出版行业在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众多作者和内容资源。并且有一条完整的“由出版机构到作者”的合作模式,对于作者的著作权有切实充分的保障措施。我国著作法对出版物的版式设计规定了10年的保护期,而数字出版机构欲出版在保护期内的图书就必须与传统出版行业合作。”
总之,教辅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数字教辅在短期内代替纸质教辅的说法还不够理性和客观,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各有利弊,未来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系甘肃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