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型出版企业的管理之道

2011-12-29李满意

出版参考 2011年9期

  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不少中小型出版机构正在努力转换经营模式,尽可能拓展赢利模式,增加赢利空间,但这些必须通过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集中体现在高效的决策、执行能力上,考验的是管理者对企业整体的把控能力。
  
  中小型出版企业的管理难题
  
  图书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文化商品,使出版企业实行高效管理有一定的难度:编辑和发行工作的灵活性,产品生产的多环节性、突变性,结款的长期性,图书市场的多变性等,都造成了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和死穴。转企前,出版社并不缺乏管理制度;转企后,出版社缺的是如何将现有管理制度有效融入产业链条。企业管理意识的匮乏,突出的是领导阶层的决策难度;将管理力度转换成生产力,突出的是管理阶层的执行难度。具体说来,出版企业要解决的管理难题主要有:
  1.如何科学、合理地定岗定薪。转企后,所有出版社都面临重新定岗定薪的问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调整,还是借转企之机大刀阔斧革除宿弊,一劳永逸?目前很多出版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一线人员,如何处理好超岗人员,尤其是即将离退休人员,又不影响出版社的内部稳定?
  2.如何建立高效的生产和营销流程。图书产品的特殊属性,要求其生产和销售既要遵守规定程序,同时又必须保质保量,这必然增加流程通畅的难度。
  3.如何通过财务实现对整体监管。事业单位时期财务主要承担全社的成本开销和利润结算,而现在它必须对企业的整体运作和投资可行性负责。另外,如编辑和发行人员的奖惩额度,由于图书的销售周期较长,有重印再版等情况,不可能等产品销售完后才对编辑和发行人员进行核算。
  
  中小型出版企业管理的解决之道
  
  找到企业内部的症结所在,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可喜的,这也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只有找对问题才可能对症下药。那么,出版企业如何应对上述难题呢?
  1.解决定岗定薪问题。首先,确定好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其次,合理分工科学设岗。既能保证管理成本压缩到最少,同时又不影响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分工设岗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产品多和产品少的企业必然会有不同选择。第三,竞聘上岗。不管是管理者主动实行还是企业被迫选择,竞聘上岗是大势所趋。但是谁来决定最后的投票权?以什么标准来决定?管理者首先必须对员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每位员工的长板和短板,有无培养潜质,这样竞聘上岗才能保证真正称职的人上岗。第四,调整薪酬标准。调整的力度取决于出版社的财力和资金周转速度。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应该确保员工个人的薪酬标准有所提高,否则难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建立高效的生产营销流程。目前各出版社自己的生产营销流程是否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需要管理者在认真考察、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建立高效率流程线,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优化生产环节,提高生产速度。有的出版企业使用自主研发的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但是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出版企业。管理者要找出自身效率低的原因,如果没有弄清楚情况就盲目效仿,这是管理者的失职。二是延长产品的销售寿命。在产品设计上,要保证企业有一定数量的畅销书和常销书,这个比例除了管理者在投资上的把握,也需要发行从营销手段上下功夫,如果能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则更好。三是拓展产品的销售空间。如果只是采取常规的拓展渠道,如发展网络销售、其他二渠道实体经营来实现,则可能效果有限。如果管理者能看到互联网行业发展优势,懂得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产品内容转换,抓住数字出版的商机拓展销售空间,其效果可想而知。
  3.对企业进行宏观财务监管。无论是投资还是实现利润,最终必须通过财务体现出来,所以说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命脉所在。转企后,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从一个财务执行者转换成出版投资人。财务管理工作者除了日常常规工作之外,财务部门必须按季度或年度递交财务分析报表。必须在深入分析该阶段资金运转的情况下,做资本运作分析,计算出资金回收、自身的周转速度、预计下一阶段可投入资本及其基本运作情况等数据。并且,数字出版实现新的经营和赢利模式,这必然会对财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因为数字出版有自成体系的经营模式,同时由于其灵活性、快捷性,多样性,财务的监管工作必须同时跟进。更重要的是,在财务报表中,必须针对不同产品作出准确分析,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对不同赢利模式作出评估。
  财务工作各司其职,有些宏观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很难顾及,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出版,还必须懂财务,懂得资本运作基本原理和规律,才能在宏观上实现对财务的监管和把握,才能把握住企业发展的脉络。
  (作者单位系北京燕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