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
2011-12-29卫朝峰
出版参考 2011年9期
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对外公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同时发布的还有包括“走出去”在内的十一项专题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六项核心指标、八项重点任务与十项政策措施。单独针对“走出去”制定发展规划,在我国新闻出版业尚属首次。
一、制定“走出去”的意义
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愿望正日趋强烈,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正日益增多,这迫切需要我们生产出更多反映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高品质出版物走进国际社会,影响主流人群。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新闻出版企业自身实力还不强,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还较弱,客观上又限制了新闻出版“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加快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国家公共外交、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闻出版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举措;是新闻出版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手段;是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国际空间的现实需要。首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发展规划的出台,将成为未来五年加快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重要的理论依据、行动纲领和政策保障。
二、“走出去”的主要思路和任务
《规划》首次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总体思路。通过大力推动版权“走出去”、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实物产品“走出去”、印刷服务“走出去”、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拓展“走出去”国际营销网络、构建“走出去”人才体系,形成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新格局,最终使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具体而言,在推动版权“走出去”方面,将通过扩大输出数量、优化输出结构、完善语种结构、优化内容结构、改进形态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版权输出力度,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版权输出;在推动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方面,鼓励各种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重点支持动漫、网络游戏、期刊数据库、电子书等数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推动实物产品“走出去”方面,将加大对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等各类出版产品的出口力度,重点推出一批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并能贴近国外受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品牌产品;在推动印刷服务“走出去”方面,鼓励印刷服务出口企业承接海外各种高端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数字化出版印刷品和其他绿色环保印刷品的印刷加工业务,并实现与境外委托客户的远程对接;在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方面,将扶持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到境外创办出版机构,鼓励新闻出版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际资本和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在拓展“走出去”国际营销网络方面,将继续实施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进一步整合海外华文出版物营销渠道,开拓网络书店等新型销售渠道;在构建“走出去”人才体系方面,将以外向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构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上述重点任务的实施,最终形成以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海外华文市场为依托的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走出去”新格局。
三、“十二五”“走出去”要达到的目标
《规划》对“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目标作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包括6项定量指标和6项定性指标。
从定量指标来看,与“十一五”末相比,版权输出数量要从5691种增加到7000种以上,意味着年均增长须达到4.2%;引进与输出比例要从3:1降至2:1,意味着每年须下降7.8%;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出口金额要从2亿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意味着年均增长须达到38%以上;实物出口数量要从1047万册增加到1156万册,意味着年均增长须达到2%以上;金额要从3758万美元增加到4200万美元,意味着年均增长须在2.2%以上;印刷服务出口金额要从510亿元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年均增长须达到14.4%以上。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的主要定量指标

从定性指标来看,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将在30个左右国家进行布局设点,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六到七家实力雄厚、有国际竞争力的“走出去”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外向型高层次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基本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格局,带动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四、规划提出的主要措施和亮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规划》从加强财政金融税收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重点工程、强化会展平台、加强信息服务、改进统计指标、培育中介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奖励机制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十项措施,可以说亮点纷呈,措施得力。
比如在财政、金融和税收支持方面,将最大限度地运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资金、国家出版基金及国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税收政策,对“走出去”重点项目、企业及版权输出给予扶持;对成立专门针对国外图书市场的出版企业、完全外向型的外语类期刊、完全外向型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给予优先或试点配置出版资源;重点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等重大工程;打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重要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等重点国际版权和实物交易平台,和以新疆、西藏、广西、云南、内蒙等边疆省份为中心,辐射周边国家的新闻出版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国际新闻出版资讯库、翻译人才库、版权交易信息库、重点项目库和中外作家库,搭建多语种的国家级“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规划》还首次提出要把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中外合作出版的产品、作者和民营策划公司向境外输出的版权、非国有文化企业在境外销售的产品,纳入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统计范畴。此外,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建立“走出去”人才培训基地、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确保“走出去”工作的实施等方面也均有专门涉及。
(作者单位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