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儿童图画书品种比例失调问题
2011-12-29杨丽娟
出版参考 2011年11期
2006年,随着中国图画书学者彭懿编著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该书曾获中国首届政府出版奖)一书的出版,图画书的普及和出版在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极度繁荣的时期。
几年过去了,图画书品种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儿童图画书品种比例失调以及由此带来的早期教育问题。
图画书品种比例失调造成儿童早期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般认为,0-3岁婴儿期为一个阅读年龄段,4-6岁幼儿期为一个阅读年龄段。而最适合这两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就是图画书。目前国内的图画书市场虽然品种繁多,但是按照年龄段划分,4-6岁幼儿图画书占绝大多数,而0-3岁婴儿图画书却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父母拿给0-3岁婴儿看的书,就只有认物书、认物卡片或者认物挂图,而且认知内容十分雷同。由于这些内容远远满足不了0-3岁婴儿三年时间的教育需求,很多妈妈无奈之下只得把4-6岁幼儿的图书买来给婴儿读,导致了婴儿时期的教育不合理的超前。
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本身已经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很多家长和幼儿园都希望孩子能把小学的知识在学前掌握,即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恰恰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即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出内心的秘密。”她所说的“适合的环境”中,教育环境要占绝对的比重。
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各个年龄段图书的比例是十分合理的,家长面临的只是在某个年龄段如何选择图画书的问题。但在中国,早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与之相辅相成的早期教育的主要载体——图画书也刚刚经历了快速萌芽和迅速成长的时期。如何让图画书的成长真正符合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的需要,是儿童图书出版不可回避的问题。
图画书比例失调的两大原因
造成国内图画书品种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0-3岁图画书得不到专业的开发,原创力量薄弱;二是从国外引进时,大多数人认为0-3岁婴儿图画书含金量低而宁愿引进4-6岁幼儿图画书。
在国内,很多人认为,0-3岁的婴儿不识字,是不需要阅读的。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关于这一点,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认为:读书和识字是两个概念。识字多并不等于会阅读,只有真正理解了书的内容,才是真正的阅读。所以他认为,对于不识字的婴儿来讲,他们是通过用眼睛看图,同时聆听父母的讲解来了解书的内容的,这就是一个孩子最早的阅读。他认为,建立儿童阅读能力的基础,是从耳朵不断积累词汇开始的,而不是从识字开始的。
目前,虽然早期教育理念已经渐渐地被80后的父母认可,但是承载这种教育理念的早期教育资源却极度匮乏。中国的孩子面临的问题是:0-3岁没有足够的书满足其教育需求,而4-6岁又有太多的书无从选择。
解决图画书比例失调的关键
要解决以上问题,专业少儿出版社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之所以强调专业,是因为国内少儿出版界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即低幼读物是最容易做的图书品种,加上国家对民营工作室的正式认可,很多并不真正具备出版资质的机构大量参与到低幼读物出版领域,结果造成低幼图书市场乱象的局面。
其实,低幼读物在所有年龄段的读物中是最难做的。因为婴幼儿的阅读和认知能力有限,编辑和作者要充分考虑孩子阅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可以了解并把握的。也就是说,低幼图书的编辑和作者需要掌握很多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才能真正把好低幼图书的真脉。
中国的教育是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很多在西方有效的教育途径未必就适合中国的孩子,因此,要解决中国孩子的早期阅读问题,是不能放弃本土原创这条路的。但是这条路不能走偏,我们不可以拿着垃圾书冒充原创图画书来误导本来就不成熟的阅读者,这一点唯有专业出版社才可以做到,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决不可轻慢。
另外,对于一些早期教育中世界相通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规模化、系统化引进,这也是一个保证0-3岁婴儿阅读质量和数量的途径。毕竟西方完善的早期教育体系孕育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读本,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捷径和有效的补充。
儿童图画书品种比例失调,看似很普通的一个问题,却影响着我国无数家庭早期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着下一代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取决于我们能否本着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为孩子们创作或引进他们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