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出版重镇“三足鼎立”

2011-12-29甄西

出版参考 2011年11期

  2011年春季,法兰克福的艾希沃罗出版社和柏林的奥伏鲍出版社对外宣布,两社正式“合并”。到6月下旬,艾希沃罗出版社也将从法兰克福“搬迁”到柏林。而对德国大众媒体来说,既在意“合并”,更关注“搬迁”。因为后者与“出版重镇之争”有直接关系。
  
  《方言图书馆》与艾希沃罗出版社
  
  原来在S·菲舍尔出版社编辑部工作的书稿审读员维特·冯·艾希沃罗和马蒂阿斯·卡策库,在1980年创办了艾希沃罗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艾希沃罗出版社自由自在,既不搞独断专行,也不沾哪个党哪个派的边,属于“想出什么就出什么”的年轻活动家的“据点”。在这种氛围下,一方面,艾希沃罗出版社出版的提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满篇俗言俚语的小说成为畅销书;另一方面,艾希沃罗出版社出版的像埃利·拉瓦舍恩拜哈的讽刺漫画作品也取得巨大成功。1989年,艾希沃罗出版社还幸运地成为了《方言图书馆》的出版商。这套丛书由汉斯·马格纳斯·恩杰斯贝格编辑,得到德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95年,维特·冯·艾希沃罗退休。2000年,艾希沃罗出版社重组为有限公司,出版范围进一步扩大,每年经营额达到1500万欧元。从规模上看,这时的艾希沃罗出版社已经成为中等出版社。
  但是,沉重的打击却接踵而至。1998年前后,汉斯·马格纳斯·恩杰斯贝格放弃了继续编辑《方言图书馆》丛书的工作,这对把丛书作为头号品牌的艾希沃罗出版社无疑是当头一棒。紧接着,艾希沃罗出版社的高层纷纷离职,使得艾希沃罗出版社雪上加霜。2010年下半年,艾希沃罗出版社的销售额只有780万欧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减少10.4%。不得已,艾希沃罗出版社于2010年12月把自家的业务部门出售给斯塔克出版社。
  
  昨天的被收购者成为今天的收购者
  
  与艾希沃罗出版社合并的奥伏鲍出版社,曾经是东德最大的文学图书出版社。在东西德统一之后,奥伏鲍出版社被不动产业者伯尔尼托·F·龙格维茨收购。2008年,伯尔尼托·F·龙格维茨向奥伏鲍出版社发出通告:自己无力提供资金,做不了债务担保,只好宣布奥伏鲍出版社破产。正当奥伏鲍出版社命悬一线的时候,2008年10月,柏林的著名企业家、也被称为“文化实业家”的马蒂阿斯·科赫发表声明,宣布从伯尔尼托·F·龙格维茨手中购买涉及奥伏鲍出版社的所有权利。
  在此之后,马蒂阿斯·科赫对曾经屹立着以制造钢琴闻名德国的“赫菲施泰因屋”的莫里兹广场进行改建和扩建。2011年春季,莫里兹广场的改扩建竣工。目前,陆续乔迁莫里兹广场的,不但有包括奥伏鲍出版社在内的出版社,而且还有书店、剧院、画廊、俱乐部以及工艺品商店。其中,也为艾希沃罗出版社预留了办公场所。
  不难看出,马蒂阿斯·科赫将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而出版事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合而不并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性
  
  艾希沃罗出版社与奥伏鲍出版社围绕两社合并问题,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双方再三强调,两社原来都是“独立出版社,合并之后,依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两社合并在一起,2011年的销售额可能达到2500万欧元。
  艾希沃罗出版社与奥伏鲍出版社合并的话题,早在两年前就出现了。“经过两年恋爱”,到了2011年,终于“进入结婚阶段”。马蒂阿斯·科赫认为,既然是“结婚”,就应当“合二为一”,意即让奥伏鲍出版社兼并艾希沃罗出版社。由于大众媒体坚决反对“吃掉”在出版上颇有建树的艾希沃罗出版社,迫于舆论压力,马蒂阿斯·科赫只好同意“合(作)”而不“(兼)并”。
  
  柏林、莱比锡、法兰克福争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德的出版中心在法兰克福。著名的出版社大多在法兰克福安营扎寨。网罗了众多出版社、图书批发公司、图书销售公司(书店)的德国书籍业者协会的总部,也设在法兰克福。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书展每年在法兰克福举办。时至今日,以S·菲舍尔出版社和堪察普斯出版社为首的大批“原住民”式的出版社,依然“坚守”着法兰克福,因为这些出版社始终认为,法兰克福是出版产业的福地。
  然而,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法兰克福之于出版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09年,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离开法兰克福搬到柏林,之后,不断有出版社步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后尘,直到2011年的艾希沃罗出版社。
  不得不承认的是,东西德已统一20多年,首都柏林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作为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柏林2010年的出版社数量达到166家,已经超过德国另一个拥有133家出版社的“出版之都”莱比锡。今后,不敢说所有出版社都进驻柏林,使柏林成为德国新的出版重镇,但至少可以说德国出版业“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