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专业少儿社
2011-12-29韩阳
出版参考 2011年11期
近年来,数字出版轰轰烈烈地蔓延到出版行业的各个角落,少儿出版虽未能紧随浪潮飞速发展,但各个专业少儿社仍然非常关注少儿出版的数字化进程,这其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海燕出版社等专业少儿社率先尝试进军数字出版,并根据自己的特色在探索属于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少儿数字出版模式,下面我们就走进这四家少儿社,揭开少儿出版数字化先行者的“面纱”。
中少社掌门人李学谦坚定地表示,中少社一直非常重视少儿出版的数字化,并已经于2010年9月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现在该社的数字出版中心已有员工十多人,下设编辑部、市场部、技术部和综合部。编辑部主要进行书刊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市场部要完成整个数字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技术部负责数字技术的转化和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而综合部实际上也是“后勤保障部”,负责整个数字出版中心的其他具体事务。
李学谦认为,大众出版的数字化有其相对的特殊性,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少儿出版就属于大众出版的一部分,因此对少儿出版的数字化不仅要重视更需要长远考虑。少儿出版虽有着刚性阅读习惯,但是少儿出版加入数字化进程是必然的趋势,少儿出版将选择怎样的终端设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复合功能的设备,需要互动的声音,打破传统出版的局限从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转型,复合形态将是全媒体多介质的形态,这也将是出版业态的转型。要完成业态的转变,首先还是内容为王。有了内容以后要做品牌,要主动参与数字化出版的进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参与进去。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定位为内容供应商,而是应该成为数字出版商,应该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中少社的数字出版规划与布局立足于扎实稳健的发展思路,第一步是出版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完成对中少出版资产库的建立。这个资产库包括1951年创办的《中国少年报》3000多期的全部内容;包括中少社下属《婴儿画报》《幼儿画报》《我们爱科学》等所有期刊;包括中少社自1956年建社以来三万余种优秀的少儿图书,首批计划率先完成6000余种的数字转化,而选择图书的标准将遵循具有研究和史料价值,反映少儿出版进程、反映少儿出版最新动态,有当下阅读的价值等。第二步,中少社数字出版中心将采用分类的办法对资产库进行加工整理,完善所有内容的版权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图书馆,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供,例如对中小学校提供符合其要求的内容等。第三步,开发数字产品,如手机杂志,语音玩具等等,数字出版中心将向终端平台提供产品,但是不仅仅只做内容提供商,更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做数字出版商。最终,中少社的数字出版中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其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编纂平台的建设,使各种产品可以同步出版,让一个内容多种介质同步出版,多渠道同步传播。
现在中少社已经先期投入二百多万元培育自己的数字出版队伍,并将长期投入,中少社正在积极申请政府文化发展基金,发动全社会关注少儿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中少社建社时间长,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对于这些资源优势李学谦表示,一定要善加利用,依托自身优势,创新产品销售模式,在数字化平台上开创中少社新的增长点。现在,《中国少年英语报》已经完成了所有低幼语音技术的开发,结合中少社的点读笔完成所有其产品阅读功能的升级,如儿歌配乐朗读英语等等。而中少社携手科大信飞开发的语音智能玩具红袋鼠更是率先上市,智能红袋鼠里面已装有365首儿歌等适合孩子们使用的内容,并可以在中少社网站完成其他的下载内容。
对于数字出版是否会取代传统出版,李学谦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表示数字化是少儿出版的必然趋势,但是数字出版不会代替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将会同时发展,两者之间并不互相取代,将互相补充。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就开始涉足电子书,当年就出版了三百余种电子书,到目前已出版和销售了千余种电子书,并通过移动阅读平台进行多渠道销售。2010年为跟进新形势发展的需求,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战略,该社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前身是二十一世纪音像电子出版社,成立于2003年12月。当时,在全国少儿图书出版社中鲜有同时具有音像电子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二十一世纪音像电子出版社这几年在音像电子出版方面的工作和积累,为现在的数字出版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石并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十一世纪社社长张秋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社的纸质IT产业出版基地初具规模:二十一世纪社在纸质IT产业上已有3年的研发时间,投入资金四百余万元。目前已出版了一百多册纸质IT有声图书,并研发了“世纪精灵点读笔”,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让阅读变得更加立体和全方位。同时该社的读者俱乐部网站建设,为图书的营销造势助力:“皮皮鲁俱乐部”和“老鼠记者俱乐部”论坛自从2008年12月搭建,截至到目前注册人数已有几千余人。
张秋林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现在少儿的数字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少儿数字出版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疑虑。二十一世纪社对少儿数字出版的前景十分看好。在十二五规划中,我社计划实现发行码洋12亿,销售实洋5亿,其中数字出版将占到30%的销售份额,即完成1.5亿的销售收入。为此,我社预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图书的数字版权、培育及建设纸质IT产业的发行渠道、打造儿童绿色网游出版基地等。并将这些项目发展成为我社数字出版的主要赢利点。
未来工作规划目标,张秋林概括为一二三,即建设一个线上+线下复合性出版平台,打造两个基地,研发三种数字阅读平台产品,具体内容如下:
建设一个线上+线下复合性出版平台。传统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应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传统出版观念的转化和内容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并且这种“转化”和“提升”,是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共同作用。为此,我们规划未来将采用线上的数字产品与线下的纸质图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包含、双线并进式发展的模式,建设一个全新的线上+线下复合性出版平台。
打造两个基地。1.打造中国少儿纸质IT产业基地。做好纸质IT有声读物的开发,大力开发具有点读功能的低幼图书,力争建成中国少儿纸质IT产业基地。我社经过一个时期的运作,已出版内容广泛、多系列的纸质IT有声读物《会说话的启蒙挂图》《会说话的600字》《不一样的卡梅拉》等一百余种,加上正在规划出版的300种低幼纸质IT有声读物,我社有信心打造中国儿童纸质IT产业基地。2.打造中国少儿绿色网游出版基地。中国网络游戏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少年儿童,我们有责任将网络塑造成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传播阵地,来影响千百万喜爱网络游戏的少年儿童,从而把二十一世纪社打造成中国少儿绿色网游出版基地。
研发三种数字阅读平台产品。iPad数字阅读平台产品:结合出版社丰富的儿童出版资源,在纸质书中找出适合iPad使用的出版资源,将具有传统儿童文学纸介质图书显现不出来的多种元素,通过iPad产品的图、文、声表现形式,用触摸的方式翻看阅读。
手机数字阅读平台产品:手机阅读作为数字出版的一种新型业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赢利模式,二十一世纪社正在积极整合出版资源,并着手研发适合手机阅读的出版内容。
电子书阅读平台产品:整合大量的内容资源,从而为电子书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撑,同时随着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电子书实现了与无线上网、触摸屏的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服务,更方便了电子书的在线阅读和下载。
现在二十一世纪社已经开始与“谷歌电子书店”合作,把鬼马星、晓玲叮当等作家的图书做成电子书在“谷歌电子书店”上销售。
近年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玩具书异军突起,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而该社社长张克文的创新和创意也每每让我们惊喜。作为成长壮大中的地方少儿社,安少社又在数字出版进程中走在了前列。在问起安少社何时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张克文对记者说:“我们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并开始了一些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新媒体事业部,由专门的部门和人手负责这一工作。”
现在安少社的数字出版工作主要就是全力为新一代的小朋友们打造中国第一家少儿类互动阅读社区平台(终端+云端的架构)。张克文表示,安少社将以高起点(目前苹果公司在线应用商店仅有190多种互动图书,我们的平台和制作工具上线后将在半年内达到1000多种),高规划(建立一个开放的互动图书阅读平台,让全国同行免费使用我们自己研发的互动图书制作工具),大力推进互动电子书阅读基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入互动多媒体Ebook3.0的蓝海,离开静态电子出版物的乱战。
面对现在的数字出版现状,张克文说,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出版社都有进军数字出版的需求,但是苦于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手段。传统纸质图书的电子版(Ebook1.0)、从生产到发布全程数字化(Ebook2.0)这两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已占据主导地位,出版企业仅作为内容提供商话语权较小。我们在数字出版上瞄准Ebook3.0领域,开发精品,推出阅读平台。以平台和标准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推行自己的Ebook3.0格式。赢利点主要放在Ebook3.0产品销售及平台使用、玩具书产品开发和传统图书在线的销售上。他表示,目前根据在app上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外的互动童书数量在150个左右。从用户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应用程序都获得了4星+的评价。(国外知名的童书出版商纷纷开始童书应用程序的研发,从形式上来看一些出版商大力研发教育类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常常并非基于某本图书;另一些则专注于开发游戏类的应用程序;还有一些则是根据现有的儿童小说,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我们的互动童书内容上会涵盖以上三种类型,数量上在短期可以达到千本体量,渠道上依托于我们的社区平台品牌进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