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业内外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16期

  超市获准自营图书
  《北京商报》报道:近日,记者从超市方面了解到,经营图书已经“转正”,不用再像之前一样被取缔或者被迫采取店中店形式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新闻出版总署放开实体书店营业执照的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目前经营成本上升,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四项措施扶助实体书店,其中包括参照外国经验,向连锁店、超市颁发图书经营执照,扩大图书的销售网点。
  对于新闻出版总署为连锁店、超市经营图书办营业执照之事,接力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表示,连锁店获准自营图书,会减少图书的销售环节,从而在最终售价上更加优惠。借助超市、连锁店的既有客流,图书的消费面也会更广,但其定位要与专业书店有所区别。“拓展图书销售渠道是一种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专业性实体书店、网上书店以及连锁店等渠道要处理好价格体系,否则新兴渠道对原有渠道的影响会非常大。”接力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强调。
  
  书店倒闭潮对出版业是危机还是转机?
  科学网登载任翔的文章中提到:在信息社会,或者说知识社会,人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环境。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图书的预览、比较、选择、购买、配送等可以完全脱离物理场所而实现,甚至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使知识以数字内容,脱离载体而存在,这些非图书承载的知识正在成为人们阅读的主体。这一切变化,使图书的购买消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这个层面看,解决书店危机的一些共识,比如减税、降低成本、沙龙化等等,都无法解决整个出版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阅读需求的本质变化以及出版业文化地位的下滑。从这个角度来讲,书店危机是出版业大衰落的开始,甚至可以说,是出版业正在发生的大衰退的表象。出版社应该有唇亡齿寒的危机感。
  所以,书店倒闭潮是出版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传统出版社应该就此去掉渠道依赖,打破渠道霸权,重新将“读者”(而不是“经销商”)奉为上帝。出版业也必须站在社会知识传播转型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角色,重新建立与书店渠道、数字平台、网络电商之间的价值链关系,打造服务于读者、适应于新型传播体系的阅读内容供应模式。
  
  移动阅读梗在“版权”
  《经济参考报》报道:“版权”困境导致了国内电纸书产业日渐式微。目前,缺乏内容资源的终端商多采用一锤子买卖,只管卖出产品,而内容商却因版权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表现并不积极。
  国外移动阅读产业的发展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图景:今年5月,亚马逊宣布,亚马逊网站的用户购买Kindle电子书的数量已经超过印刷版图书。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亚马逊Kindle的成功得益于核心业务的运营理念,这种类似App Store的运营模式是亚马逊在数字出版领域的首创,为电子阅读市场立下标杆。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亚马逊的成功模式不失iY3flTFbqcvb7d8bCil37w==为解决我国移动阅读产业“内容”瓶颈的途径。而资深产业分析师王一江则认为,前提是尽快解决目前国内电子阅读行业面临的“版权困境”。他说,国家相关版权机构,应该根据现阶段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版权保护制度。这样,才能使相关的版权方放心地将传统的纸质书籍转化成电子书籍。另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应尽快协商利润分成比例,并将其在行业内推广,使之成为行业规范。这样将能推动电子出版物的不断丰富,为电子阅读行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资源。
  
  好书榜与热卖榜几无交集
  《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好书榜今年上半年“十大好书”近日揭晓,记者将其与同期的图书销售榜作了比较,发现这份由书评人、媒体人主导的榜单与各大书城、网络书城的图书热卖榜差异很大。交集仅限《百年孤独》一本,“十大好书”中的其余9本图书在读书圈中被叫好,市场表现却无法和杨澜、蔡康永、杨红樱等作者的畅销作品相比。
  解玺璋、止庵、黄集伟、张彦武四位评委在微博上与网民进行了交流,对唯数字论的图书热卖榜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表示,用销售数字做图书榜,看上去很公正,但遮蔽了部分阅读者的提升需求。专业的书评人则像富有经验的报纸编辑,剔除芜杂庸俗的信息,为特定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有网友问,书店网站等制作的图书排行榜靠谱吗?张彦武表示,“不排除有其他因素掺入。”还有人问,买书时参考什么?评委之一、书评人止庵答复说:“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无可非议,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潘采夫认为,设立好书榜是为了确立一种好书标准、引导一种读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