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美的图画复原中国传统故事
2011-12-29毛毛虫童书馆
出版参考 2011年18期
图画书在中国大陆市场走过了漫长的普及之路。十余年前,人们还不知道雅诺什,不知道《爱心树》,不相信“全是图画的书”能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对着琳琅满目的世界绘本宝库,能够如数家珍,他们不仅为孩子选择图画书,自己也成了那些经典图画书的爱好者。但是,会不会仍然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呢?真正“家”中的珍宝,应该是那些属于我们自己民族、自己文化的作品吧?这就是“毛毛虫童书馆”建立的初衷,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的来由。我们需要外国经典的作品,更需要自己民族精深的文化;我们需要英国式的冷峻幽默,德国式的理性思考,美国式的热情开拓,更需要中国式的淡泊优雅、含蓄绵长。
请先来看一看这些了不起的名字:马得,朱成梁,刘大为等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响当当的名字,这些画家,有的作品价值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但他们并不在意相对微薄的报酬,仍然给孩子们创作出一本本美丽的图画书。这真是一种理想主义,令人敬佩而感动。如果没有他们的画稿与授权,这套书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看《七夕的故事》,马得先生用简洁而明净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神与人间的世界,牛郎与他的哥嫂,织女与两个孩子,虽然五官只有寥寥几笔,却表现出丰富多变的表情与心理。如果说我们一时无法达到大师的功力,那么至少应该学习大师注重细节的态度。
上个世纪的理想主义,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渐渐流失,作为出版人,我们也只有向旧的作品中寻求和继承。但是,当年的大师们,毕竟没有接触过世界先进的图画书理念和教育观念,他们更多是凭自己的艺术天赋与责任感去创作。当时我们心爱的“小人儿书”“连环画”,对于今天看惯了世界级大师作品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有一些生疏和落伍了。今天我们要重新出版这些作品,就必须用新的理念去包装它们。
以《春节的故事》为例,我们调整了它的版式,让页面构图有一些变化,这样更加活泼。有些图片的顺序也经过了调整,更加符合图画书需要的叙事结构。有几本故事的文字很多,我们也把它加以改写、精编,一来是为了适合版面,二来关于文字内容与风格的问题,后边还会单独说到。
图画书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家长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我们还在正文后的空白页上设计了“毛毛虫资料馆”,用“传统节日拾趣”的文章来介绍相关知识: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会过端午节?明朝时,皇帝吃的腊八粥是怎么做的?……既充分利用了纸张和版面,又提高了图书的附加价值。
我们所使用的图稿,由于条件所限,都来自旧版的图画书。那些书纸张和印刷相对都比较粗糙,因此图稿的修复也成了大难题。我们的美编姑娘用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历时大半年,一张一张,一笔一笔地修复了近两百张图稿。为了把尽可能完美的图书回给大家,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此外,我们对装帧的设计也非常细致:统一的封面版式与字体,精心选择、鲜艳大方而又适合节日气质的底色,封底的装饰性图画,低调而令人舒适的内文、页码等……好的装帧设计不应让人感觉到刻意,而是隐没在内容背后,在不知不觉中默默为阅读服务。随便拿起一本《二月二的故事》,那温和的绿正是早春的颜色,配衬着晶莹的雨滴与女孩欢快的笑脸;翻开封面,疏朗的楷体字占据画面适当的位置,一路读去毫不费力;书末《二月二传统拾趣》的字体与朱红色印章式边框、浅灰色雅致底纹和粗纸纹路的页边都与传统文化主题深深契合。更不用说漂亮的书盒,连在图书封面的排列上都注意到“正”与“破”的对比,处处体现着美编在设计上所花费的心思。
在印刷时,我们选用了质量比较好的白色胶版纸,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画风本身已经不是很鲜艳,图稿又来自旧版书,对色彩还原性要求非常高,但图书的主题又比较朴素,不适合使用铜版纸,即使是亚光铜也显得有些张扬。其实由于原材料的原因,有些铜版纸比胶版纸还要便宜,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书也是有气场的,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它气场的纸张和工艺,这样读者不一定能马上意识到,但是一定会感觉到舒服。
为了整体风格的协调,我们还对八本书的文字进行了统一改编。文字内容上,我们坚持“不小看孩子,不应付孩子”的原则,不回避生老病死或离别等情节,而是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解释它们。如《端午节的故事》中,屈原投江的段落,就写得既悲凉又慷慨,令孩子完全能够理解屈原是为国家和百姓而死,而百姓怀念与纪念他的心情,也十分朴实和深长。文字风格上,我们绝对避免翻译腔、文艺腔,而是用纯中国化的口语讲故事,在适当的地方穿插少量韵文,重复朗读和修改,无论是散文还是韵文都有暗暗的声律之美,读起来十分流畅、舒适,大人和孩子都能够理解和欣赏。
编辑是一件辛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但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许时,那一份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给中国原创图画书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