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的国际化初探
2011-12-29郭志杰
出版参考 2011年18期
现在,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娱乐形态的多样化以及诸多因素,使文学期刊的份额日趋缩小,办刊之艰难已是明摆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学期刊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尽其可能,打破阻滞自身发展的诸多障碍,力争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渠道;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眼世界,着眼于未来,走国际化的道路,这本身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当然,文学期刊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除了文学语言上的障碍之外,国与国之间客观上仍存有许多难以逾越的政治、文化等诸多的鸿沟,其对话沟通机制很难在一个平台上展开。我们应看到,我国读者认识国外作家的作品,仍主要是通过翻译的渠道获得,但这一渠道并不是直接的第一渠道,出版运作繁琐,周期长;也就是说:并不是以最迅捷的信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因而,这对于了解最新的世界文学动态,显得比较迟缓,不利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直接交流,不利于中国作家与世界作家的直接沟通,这对于当今社会,显然很不适应。但文学期刊所具有的时效快、周期短,运作灵活的特点,将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它具有与国外作家交流便捷的最大优势,这对于现今讲究速度与效率的社会,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现有的文学状况,离真正的国际化之路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是某一局部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外语水平以及文学认知能力的综合提升,因而,这不是短期的努力可以做到的。但集中力量,在某一方向上寻求突破,或许,可以起到引擎式的带动作用,从中引发更大空间,更大氛围的积极效应。在全国办一本面向世界的文学期刊,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种体现。当然,在运作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众多难以预料的困难,还有许多未知横亘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的摸索,但能在这国际文化的大空间大背景里有所作为,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
文学期刊与国际接轨,必须按文学的规律进行。文学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语言的创作,语言的差异性所造成翻译上的难度,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翻译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对作品的判断与认识。因而,强有力的语言翻译,是搭建这一桥梁的重要力量。创办这么一本面向国际的文学期刊,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翻译阵容,这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条件。拥有一支很强的通晓文学的翻译队伍,对国际化文学期刊的搭建与对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本期刊可以实现面向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也就是说:这本期刊的稿源一方面来自国际,一方面来自国内,经由选编、翻译,以中英两种语言的形态介绍到中国与世界各地,让中国与世界的读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现阶段中国与世界文学创作的某些动态,这或许是中国文学期刊走向国际化的一种便捷的途径。
集中力量办一本这样的刊物,刊物本身不仅发挥出它独特的文学功能作用,同时,也起到团结中国与世界作家的纽带作用。我们可以经由这一窗口,建立起中国与世界作家的交流渠道,以此消除国与国之间语言的隔阂,拉近中国与世界文学,世界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距离。经由这一窗口,我们可以建立较为长效的运作机制,在沟通与交流的层面上大做文章。但作为地方性的文学期刊,由于面对生存等诸多压力,或许在近期内很难集中有生力量,进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