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内外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18期
出版社和书商“买榜”造假
《新民晚报》报道:日前,北京一位资深图书编辑在微博上直指某些出版社和书商为图书登上销售排行榜造假。出版界买榜现象究竟存不存在?记者采访了多位出版社工作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承认买榜现象的存在。一位出版人向记者透露,除了一些媒体的榜单外,现在网络书店和地面书店都有以销售成绩为判断标准的榜单。买榜并不是指给制榜人钱,而是出版社或书商自己安排人去买书。
对于买榜的行为,出版人当然一致表示斥责。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说,买榜行为一旦被发现,对于一个出版社、出版人的荣誉很不利,但如今是商品时代,肯定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出版社会这样做,暂时也没有严厉的法律来约束。新经典公司的金马洛同样表示,日子久了,哪有不透风的墙,企业的信誉就没有了。“人人都买榜,就相当于你买了也是白买。自欺欺人,对这个行业的伤害特别大。”
图博会上中外童书差异大
《北京日报》报道:对于图博会上中外童书的差异,读者罗书宏有着切身的体会,“国外童书常常是把某个细小领域都做得非常精深,相比之下,中国出版社似乎不愿意在细小领域花时间,不愿意往深里做,而是什么都想做大,什么都讲究‘宏大叙事’。”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同样认为,国内童书自身的创作理念确实需要提升。“国外童书中的童趣、想象力、游戏性、幽默感,都值得创作者和出版人琢磨。我们的童书太复杂、太做作、太说教了,缺乏在天真、单纯的故事中展现深刻主题的能力。”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王鑫认为,编辑理念上的差距,造成了中外图书的内在不同。“国外编辑往往注重孩子怎么想,总是以孩子的视角来编书。他们专注于图书编辑,并没有考虑要迎合市场,要卖出去多少。”但国内的编辑不仅要编书,还要关心书卖得怎么样。
孩子爱看“另类”书 阅读分级尚未确立
《人民日报》报道:开学之际,也是儿童图书热销之时。然而,一些恐怖、灵异、暴力甚至色情读物悄然热销,读者多是中小学生,令人心生担忧。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诸葛蔚东介绍,在国外,政府一般有专门法定机构,禁止未成年人购买限制级图书。在“出版分级”的基础上,图书租售业“供销分级”,最终实现“阅读分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分级”是可取的,但我国目前未确立分级制度,而是在出版审批环节卡住不良书籍。
“每次给孩子买书就犯难。现在,既能吸引孩子、内容又健康积极的儿童文学作品太少。”广州一位市民的话,反映了很多家长的共同心声:只有多出好书,才能让“另类”读物失去市场。
“图书广告术”能否拯救出版和阅读?
《华南日报》报道:图书出版竞争激烈,数字阅读异军突起,以及其他新媒体技术形式的信息阅读,使图书出版、阅读充满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出版阅读形势,不少图书出版商和作者“玩”起了各种吸引读者眼球的图书促销广告术,不遗余力、绞尽脑汁,以期摆脱图书出版的困境……
前不久,一本名为《好玩的书》出版。出版方竟然将“撕书”作为一个卖点。“你可以撕掉它,把它漂流出去、当作道具,它可以逗你笑、随便你怎么折腾……”这本出版物的推介活动,已偏离了图书、阅读本身,不像文化阅读活动,而是热闹的娱乐。
变着花样出书,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无论是数字电子还是传统阅读,图书最重要的是内容和题材。书是让人来看的。提升出版内容,才是出版人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纸质书只有保证内容质量,回归阅读本位,才能留住阅读人群。
网上书城信用度缺失
解放网报道:近年来,相对实体书店的举步维艰,网上书城却越来越火。然而网上书城的信用度却逐渐降低。
读者宋先生向记者反映,冲着折扣想登录99网上书城购书,却险遭陷阱,幸好及时收手,特提醒广大读者。记者实际验证了该网上书城“明降暗升”的算术戏法:在“小说经典”版块,选购其推荐的《百年孤独》等8本书,购物篮中标价共计138元。但选择“参加‘原价满100立减50’活动”后,除了第一本书价格降低,其他几本价格悄悄上涨,最终价格比不参加活动还要贵6.5元。“畅销新品”版块同样如此,6本推荐书不参加活动141.5元,参加活动143元。
“岂有打折后价格越来越高的道理么?”宋先生发现数字游戏背后的秘密,最终没有下单。“诚信问题是根本。”今年年初,诸多大型卖场被查出不明码标价,低标高结等行为。有律师指出,这类行为涉嫌价格欺诈,而不仅是卖场方面借口的“管理疏漏、工作失误”所能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