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农民工阅读

2011-12-29刁树榜

出版参考 2011年18期

  中国目前的农民工人数达两亿四千万,如何满足农民工的闲余时光,让他们尽快熟悉、融入城市,这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大命题,不仅在于农民工自身的思考,还在于广大社会的共同参与。
  现在很多出版社、出版人、作家们都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展开人文关怀之时首先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群体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出版物能让他们在身体极其疲乏之时还驻足阅读?从出版者的角度去体味这一切,做好书,做适合读者群的书应是我们最先考虑的问题。手机这个载体是农民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比起捧着书手留余香的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带给他们更多的是便捷。
  手机出版物以为用户提供订制的个性化服务内容为基础,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其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模式,因此对消费者的诉求分析是重中之重。将农民工作为目标受众策划一系列手机出版物的前瞻性意义在于:一是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庞大受众群农民工的需求;二是赢得社会效益,改变媒体对他们的差异化形象,缩小知识沟等。但与此同时策划这类出版物也面临无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的局面。
  有鉴于此,笔者在深入调查访问北京多处建筑业农民工的阅读情况之后,结合手机出版物的一些特性,将从主体、载体、受众、内容、渠道等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培养农民工阅读习惯。这方面移动运营商应该提供更为快速便捷的服务,指示路径明晰的WAP网页,操作步骤应该更为简单。手机的WAP网页设计上应该简洁大方,开设专题栏目,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农民工群体阅读的出版物。内容形式上主要以新闻资讯和轻松的故事类为主。推送方式可以是手机报和手机短信发送出版物的手机网页链接为主。移动运营商应加大优惠力度,提供手机阅读免流量送读书券等活动,扩大受众面。
  近几年来出版营销的实践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农民工出版物的营销思路更应集思广益,主动创新,在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达到平衡。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深入了解和把握出版市场,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信息。2.接近出版市场,从对“三农”“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注和政策入手,从农民工的阅读需求着力。3.维护出版市场,培养农民工对出版物的兴趣、忠诚度和归属感,不断深化关系,提供增值服务,让农民工不仅视之为消遣品,更是情感的诉求点,利益的维护者。4.从传播的交互性来看,手机出版的传播方式是交互的,手机出版商可以对用户的浏览内容、浏览次数、购买区域、访问时间等进行全方位的即时了解,以掌握营销情况,制定营销策略。
  其次,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提倡和鼓励全民阅读,提供丰富的手机出版物,吸引更多的民众关注新媒体,大力宣传手机阅读的时尚阅读方式。新一代的农民工群体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也高,更主要的是他们敢于接受新事物,渴望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生活,更加重视自身健康。他们希望自己的休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乐意分配时间在阅读方面。
  有数据显示,41%的农民工每天都会看书,87%的农民工表示会利用下班休息时间进行阅读。另外,有关阅读动机调查的数据显示,41%的农民工是了解信息,27%的农民工想学点知识和技能,32%的农民工为了休闲娱乐。这给出版社和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各出版机构和文化公司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所需要的出版物。并能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一定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全民参与,更好地满足农民工的阅读需要。1.加强农民工工作单位的福利建设,在工作地点附近建立简易图书馆、杂志阅览室等,使农民工有更多、更便利的机会可以进行阅读。2.引起社会其他群体对农民工阅读问题的关注,组织捐书、捐杂志的活动,使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阅读物。联合各大出版社,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促使公益活动的长期进行。
  第四,将促进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进行考虑,并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行扶持。这一点,从农家书屋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国家累计投入了20多亿元建设了24万家农家书屋。国家对于农民以及农民工群体是充分重视的。各级政府可以建立免费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农民工提供配套的书屋,不管接入终端是电脑还是移动设备,都能免费快捷方便地登陆网络平台。
  只要有条件,农民工群体也是愿意读书的。要进一步促进公共阅读,需要国家进行更多的投入,建立国家级公共阅读基金,并设立更多的公共阅读促进工程,如农民工子女阅读启蒙工程、城市社区图书馆工程、发放国民阅读购书券、农民工娱乐生活阅读促进工程等。这些,都是在国外实践多年并且行之有效的举措。
   (作者单位系北京印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