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书店的忧伤和坚守

2011-12-29汤俊

出版参考 2011年22期

  近日,全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拥有16年发展历史的光合作用书房,已经关闭了所有的直营门店。在北京,光合作用书房五道口店和大望路店同时闭门谢客,尚处于营业状态的仅有3家非直营门店。听闻此消息,心多戚戚。
  近年来,北京的民营书店相继陷入了一拨无法逆转的倒闭潮,风入松、第三极、淘书公社纷纷歇业。硕果仅存的三味书屋和单向街书店苦撑“危局”,但依旧遮不住门可罗雀的窘态。
  三步之内必有银行网点,可是转大半条街,也找不到一家书店,这是人文古都的尴尬。五味杂陈之下,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是什么导致了民营书店的节节败退?民营书店的出路在何方?我们还需不需要实体书店?
  
  民营书店的灯枯坚守
  人文书店大多冠之为“民营“二字,多为热爱人文、宣传人文的读者、学者操办。在国有书店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书店有其传统优势,比如租金成本低,经营者不用为房租、水电、人工支出担忧。进书折扣比民营书店低,国有书店因为批发数额大能享受到较低的折扣,出版社也会给予他们相对宽松的账期,书的调换也十分方便。还拥有政府不定期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新华书店仅仅是卖垄断教材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相较之下,民营书店规模小、品种单一、读者群单薄、自负盈亏、知名度不高,无法像德国的贝塔斯曼或台北的诚品书店那样形成品牌价值,这直接催生了其市场化竞争中的一道短板。因此,民营书店很难与新华书店等国有书店相抗衡。
  价格拼不过当当、京东,阅读的便捷性抵不过汉王、Kindle。网络营销模式的竞争、新媒体阅读方式的兴起如滔天巨浪般对实体书店乃至整个出版业形成一波又一波冲击。纵观世界大环境影响,实体书店的倒闭潮已经从纽约、伦敦涌入到中国。上海的季风书屋、成都的求知书店、广州的三联、沈阳的翰文无一幸免。作为人文精神颇浓的北京,人文书店的倒闭效应被空前放大。
  目前,全球的图书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独立书店日益萎缩,而连锁书店的数量则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多年来占全国图书零售总额首位的一直是连锁书店。相比德国贝塔斯曼和法国的FNAC等民营巨鳄,中国的民营书店在没有完成由独立书店向连锁书店过渡时就遇到了网络书店和新媒体的围攻,这给民营书店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读者的阅读取向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急遽改变。贪快逐利的年代,摒弃人文,成功学、管理学、经济学成为阅读主流,都市人深陷于生活压力和职场竞争,有心阅读,无暇它顾。微博的兴起使得微阅读、浅阅读、快餐式碎片化阅读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阅读诉求。出入各种娱乐场所的人多了,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现象。
  
  创新经营模式是唯一出路
  温暖纯净的氛围,悠扬轻柔的音乐,书洒落在咖啡和茶四周,四壁是画,读者能坐在宽大的沙发中看书、吃点心……这是大多数读者心中理想的阅读场景,但实现这一幕需要不菲的投入。大多数民营书店均为租赁店面,租赁期间会遇到产权、涨租、经营风险等一系列问题,经营书店是一个长期行为,有能力的前提下,以买代租或与商业地产展开合作应成为开业首选。
  但凡经营颇佳的民营书店,均在特色经营上苦下功夫。地处广州繁华地带的“唐宁书店”似乎趟出了一条新路,该店以“服务人文,享受生活”为理念。以书为主业,兼营手工创意产品、画廊、音像产品和咖啡,集阅读、视听、艺术馆、儿童生活馆和休闲餐饮于一体 ,用副业养主业。打造跨界文化的融合,让逛书店像逛街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至于说多元化经营“已经失去了书店原本的意义”,这是一种狭隘的奇谈怪论!既然顾客都改变了购买行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苛责书店经营模式的改变?那些往往对此挑刺的人,不排除有一小部分是实体书店的忠实拥趸,绝大部分都是逛完书店后回家上网购书。一边挑剔着书店的改变,一边将书店视为免费查询工具,让书店为这样的“顾客”守节,那是不人道的。
  书店经营应当注入更多元素。譬如建立读者库,培养顾客忠诚度,开辟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维持较高的品牌意识,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一些文化活动和艺术沙龙、签售会在书店举行。在时间和空间上,营业时间适当拉长,拓展网购及电话购书途径。图书品种适当丰富,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读者密切互动,用无微不至的服务,提升竞争力。
  韩国政府提供百亿韩元给出版业融资并明文规定书的售价不能低于九折出售。英国政府对图书“零税”政策执行了100余年不动摇。连农民养猪都有补贴的中国,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店却没有受到政策的十分青睐。书店经营不仅仅是商业行为,还有更强的文化属性。经营书店的人一般都是爱书、懂书的人,政府理应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他们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划拨一定的文化基金予以扶持。而此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曾表示,国家政策支持特色书店发展,鼓励民营书店追求创新、特色经营。具体政策方面,“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新闻出版总署即将会同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各地在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划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出版物发行网点,鼓励书店小区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农村书屋”也是民营书店未来可以考虑合作的项目之一。
  此外,面对当前图书价格混乱的现状,民营书店经营者们还希望国家能启动“价格立法”政策,保障图书的价格透明,不要让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民营书店再饱受低价竞争之苦。
  
  实体书店不会消亡
  提到伦敦,我们会想到“哈查兹书店”;说到洛杉矶,“卡通书店”是永远不倦的话题;徜徉于台北街头,“诚品书店”是奔波谋生的人们一处宁静的精神港湾。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尺。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跃,这一座座文化地标正如孱弱的点点灯火,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命运。中国民营书店走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起步、繁荣,然后渐渐溃退,最终无法抵挡商业社会文化绿地的沙漠化和数字化革命催生的巨轮碾压,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祭品。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因为浮躁,书页上的文字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因为浮躁,利益面前许多人降低了对内涵的重视,文化成为利益的诱饵;已经没有几个人肯花一点点收入、花一点点时间在书店里。实体书店因门可罗雀被迫关门,摧毁它们的,不是科技与现实的环境,而是我们日渐浮躁的心。
  当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实体书店的衰落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这或许是场文化灾难。事实上,互联网摧毁的不仅仅是书店,而是彻底的改变了人类整个生活方式和文化,所以,在哀伤之余不必大惊小怪,这就是进化的力量。
  实体书店最终会完全消失么?答案是否定的!与许多书店经营者的悲观不同,读者对实体书店依然有强烈需求。据统计,有58%的北京市民有过网络购书的经历,但其中有98%的市民认为网络书店不能代替实体书店。另有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的读者依然在新华书店等实体店面选购图书,只有24%的读者是通过网络书店买书的,而这些读者大部分是已经在书店看到了样书。北京市民对实体书店的满意率高达80%。
  热爱实体书的读者,向往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维护的是一种知识的尊严和高贵。徜徉在洋溢着墨香的书店,喧嚣嘈杂的时光顿时变得温暖而明快。打开崭新或泛黄的图书,一页一页翻捻的质感是电子阅读无法取代的,网上购书和电子图书根本无法代替实体书店里那份宁静和惬意。
  实体书店不会消失,就像图书馆不会消失一样。它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未来的世界存在。文化强国近期已被政府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论调催人奋进,以此为契机,大力扶持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积极唤醒国民的阅读欲望和阅读意识,进而达到民族自觉的境界,是为燃眉之急。
  
  结束语
  文化荒漠化的时代,总会有埋头苦干的人,总有为了崇高的人文理想而尽心竭力的人。他们是文化的脊梁,我们有理由向那些孜孜不倦,用实体书店作载体,将传道授业视为毕生追求的民营书店经营者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