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书只能在书店销售
2011-12-29王君宇
出版参考 2011年22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还没有网络书店,也没有连锁书店,一本书出版之后,出版社除了透过经销商将书铺到当时的书店(大多是独立书店,位于各个城市的交通转运中心附近的商圈)外,最大的销售通路,则是夜市,其次是书报摊,还有就是直销——出版社的业务员,挨家挨户按门铃推销。
千万别小看夜市及直销,听老一辈的台湾出版人说,当年一些书都是以卡车的方式运到大型夜市去销售,而民众抢购的速度之快,经常一个晚上就抢光一卡车的书。
至于直销则主要应用在百科全书、童书与语言教学用书籍的销售上,日后有不少台湾出版社的老板们,就靠当年挨家挨户卖书赚进人生第一桶金,后来成立出版社经营起出版事业。
连锁书店崛起,实体书店成为图书零售强势通路
之后,占地宽敞、空间明亮、书品众多的连锁书店崛起,成为强势通路,而便利超商崛起后,书报摊的生意也被抢走了,在台湾几乎快要绝迹,反倒是香港还保留不少,许多大众书籍至今还可通过书报摊销售。连锁书店几乎统一了台湾的图书零售市场,于是,不但是消费者,就连出版人,都逐渐认为,书籍就只能在书店销售。
但事实上,书籍在台湾,从来不只是在书店里销售,能够卖书的地点相当多元,是随着科技媒介、社会变迁与生活型态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型态决定书店型态
好比说网络书店崛起之后,开始抢走实体书店的业绩,越来越多独立书店关门歇业,文具店也逐渐回到专卖文具的路子上。便利超商在台湾的崛起壮大(目前全台湾约有九千家左右的便利超商),让一些无法进入连锁书店销售的书籍类型,开始将发行通路的焦点锁定在便利超商。例如,有出版社推出64开小开本,每本售价49元(新台币),便宜、方便携带的言情或惊悚小说,就以便利超商为首要通路,几乎不进一般连锁书店通路。
另外,专供漫画与言情小说出租的租书店,近年来也纷纷提供代订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租书店订购自己想要的漫画或言情小说,甚至还能代购市场上的畅销书。
便利超商与租书店之所以能够成为书籍发行的重要管道,与消费者的生活型态息息相关。这些店多半开在社区、学校或公交车/地铁站附近,人们每天下班回家之前,先绕到租书店借两本漫画,或到便利超商买点零食饮料再回家,这是台湾人经常做的事情。所以许多出版业者就想到把书送到这些人常去的零售通路去陈列、销售。
虽然说,便利超商与租书店的书种与图书营业额还不如大型连锁书店,但连锁书店的重点陈列柜台越来越难抢。如今,便利超商图书区所销售的一些大型畅销书,总销量也能达五位数以上。
低价量贩店抢市
或许是便利超商创造出不俗的图书销售业绩,同样是零售通路的量贩店,近年来也开始积极介入图书销售,几乎全台湾主要量贩超市或坪数大的超市,甚至一些居家生活杂货的百货通路都推出了图书专区,以低价、生活化图书和市场重量级畅销书三大类型为主,以量少质精价廉的方式,抢攻量贩店的消费族群。如今,量贩店也成了网络书店、连锁书店和便利超商之外不可小觑的一个新兴发行通路。
海外市场
由于台湾并非世界上唯一使用中文的地区,因而,台湾出版的书籍,除了在台湾的零售通路销售外,通常也会配送到北美、澳大利亚、日本与欧洲当地的中文书店销售。香港近年来也吹起哈台风,除了每年来台旅游人数破七十万人次之外,当地书店采购台湾出版品的情况也很热烈,有时一些畅销热门新书出版前,香港的二楼书店老板就先行向出版社预订书,为了第一时间接轨,甚至不惜重金让书籍坐飞机到香港。
将书发到海外零售通路的好处是,当地的业者是以买断方式进货,购入书籍后销售状况好坏得自负,出版社乐得直接收取现金。
唯一还未能常态化的当属大陆的零售通路市场。每年破百万来台旅游的陆客观光潮中总有一大批人一定要到台北的敦南诚品书店,扫起货来动则数万台币多则数十万台币,甚至有一些学者教授或业者来到台湾,什么地方都不去,就是跑遍台北的二手书店收货,种种情况都让台湾的出版人对于大陆市场的后势抱持乐观期望的态度。
在台湾,图书发行,从来不会有单一零售通路独大太久,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就算真的有独大的零售通路采高姿态,脑筋灵活的出版人也总会从社会变迁与生活型态的变化中找出能够亲近读者,将书送到需要的读者手上的便利通路。
谁说书只能在书店里销售?至少在台湾的情况不是如此。多的是可以卖书的地方,任何当下独大的零售通路都应该以更谦虚的态度、更平等互惠的方式与出版人合作,而非一味要折扣压低进货成本,这才是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