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中创新
2011-12-29曲炜
出版参考 2011年22期
进入21世纪,创新力在国家实力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其实质是创新力的博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当代创新力》一书,从战略高度分析概括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态势,综述分析了当代科技发展趋势,论述了知识社会、低碳经济、经济全球化竞争等全球热点问题。阐述了我国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民族伟大崛起的有关战略和对策。把握当代创新大趋势、了解创新成果是提高干部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时代要求。该书出版短短一个月内就重印5次,颇受读者欢迎。
该书作者尚勇博士曾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执笔人,长期从事创新战略研究。作者在书中就创新力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知识社会的特征和规律、低碳浪潮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博弈、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挑战、新科技革命的态势和亮点、自主创新的瓶颈和对策、人才培养的误区和途径、后发优势的发掘和弘扬以及中国崛起的信念和前景等进行了颇富知识性和启发性的阐释。
作者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可理解为:把一个新想法在实践中与其他要素互动形成新的组合,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可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贯穿于探索、创造新知识到知识应用、转化直至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全过程,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创新,才有新知识的不断诞生;只有创新才能使知识活化并产生价值。
创新力(Innovation Power),简言之就是创新的能力、活力和实力的总称,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和动态指标。如果把创新作为个体或群体的活动及其过程,创新力则标志着某个社会单元的总体创新实力,对于国家而言表现为国家综合创新实力,对于企业而言表现为企业的创新实力。提出创新力,是要强调不但要重视现在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在培育发展和竞争的原动力上狠下工夫。
知识创造作为原始创新,是一切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将由此产生。然而,创新并非仅仅限于知识的创造和技术发明,它贯穿于从一个新思路或新思想产生到实现市场价值的整个价值链、遍布整个相关系统。作为企业,无论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如何变化,它都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接受新知识需要创新,应用新知识需要创新;改进、开发新产品要创新,改进工艺和生产方法要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创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创新;采购、销售和服务要创新;组织形式、管理要创新;与外界合作要创新。民用技术快速创新,军事技术和装备也必将加速创新。大学、科研机构、其他社会机构、政府等都将围绕着企业的创新而互动,进行着有效的合作。无论是可导致重大革命性变化的创新,还是带来微小改进的创新,都是庞大社会机器上的部件、零件,共同驱动着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前进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作者认为,创新,首要是观念创新,主体是战略创新,关键是制度创新,要领是系统创新。作者还强调,重视创新力对我国而言极为重要。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迎头赶超的优势和法宝就在于不断培育和提升我国的创新力!我们拥有世界最大的人才资源,具备了较好的创新基础设施和财力支撑,当前最迫切的是如何把优势的创新资源激活,使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创新激情释放迸发,并迅速转化成先进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我们的制度创新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在制度创新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先进的制度,便于集成力量和资源推动系统创新。再者,我们的体制改革30年来稳步推进,具有前进惯性。当然,目前的观念、体制确实存在诸多制约创新、束缚创新的弊端,有些还较严重,大大影响了创新效率,阻碍着创新力的形成和提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创新力,必须注重在学习中创新,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各地,重视创新、深化改革正在形成共识。
虽然用创新力作为标题,但作者并没有围绕这一主题仅从理论和实践展开系统、逻辑的论述,而是从国际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阐述了创新力的作用,创新、发展、竞争态势及其对策建议,本书更适于广大干部作为资料阅读,书中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可读性强,为广大干部开阔视野、了解当今世界发展新态势、新规律和有关战略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