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新办举行“著名作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22期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11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著名作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雷达、王朝柱、王树增、叶梅等四位著名作家在见面会分别介绍了自上届全国作代会至今5年来,中国文学界在深入生活、培养新人和繁荣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就文学如何应对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作家如何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更大贡献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和体会。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雷达对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说,从上届全国作代会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与格局,创作的规模与成果,文体品类的多种多样,以及作家队伍的成长与分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雷达认为,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多元的文化、各种多媒体手段,使得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今天的文学怎么存活下去,怎么得到读者的欢迎,怎样有大的发展,是个问题。但文学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因为它是语言的艺术,除非人类不需要艺术化的语言。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创作过《李大钊》《开国领袖毛泽东》等20余部史传文学,《长征》《延安颂》《辛亥革命》等20多部影视和戏剧作品的著名作家王朝柱,在见面会上着重谈了文学艺术作品塑造民族英雄的重要意义。他说,在我国前进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不仅集纳着“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谋略,而且还积淀着“修身齐家”的文化底蕴。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近年来致力于历史题材的非虚构类作品写作,出版了《朝鲜战争》《长征》等纪实文学作品。他说,作为文学范畴内的优秀的历史记述,不仅仅是一部民族繁衍的发展史;更重要的,它应该是一部民族生存的心灵史。从精神传承的角度讲,历史题材的写作,也是对民族未来的一种憧憬,它能为我们注入创造更充实、更美好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而勇气和自信是创造未来的必要前提。《民族文学》主编、著名作家叶梅向与会的中外记者介绍了中国多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状况。她说,近年以来,逐渐丰满壮阔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呈现出令人不能忽视的斑斓,近年来以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多语种文学作品得到有效的彰显,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及评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从整体上看,无论美学风格、创作手法还是题材与体裁等多个方面,都为中国文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