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内外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22期
下一个倒闭的民营书店是哪个?
《北京晨报》报道:随着各个直营店的纷纷关张,开遍大江南北的书店“光合作用”也终于走到末路。这是继第三极、风入松之后,又一家知名的民营书店濒临危局。在这个文化已经成为热门产业的时代,这似乎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局面。究竟是什么让民营书店一个接一个地走向末路?文学评论家白烨说:“书店倒掉的背后,是整个社会阅读的尖锐矛盾。民营书店首当其冲,而且目前仍旧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近年来,书店的运营成本日渐高涨,门店租金飞涨,加上纸质出版本身的成本上涨,图书价格却难以上升,再加上税负问题,利润难以保证自然难免。此外还要面对网络书店的步步紧逼,诸多知名的民营书店相继关张也就顺理成章。然而,在另一方面,它的关张又有些不同寻常。白烨说:“我很意外。意外的不是民营书店的困境,而是在这个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时刻关张。这给了我们很多警醒。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支持甚至扶持。”
民营书店要提供人性化服务
《新京报》报道:随着几大民营书店的相继关门,引起业内不少人士的讨论。对于民营书店在传统书业经营中面临的困境,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认为与其自身经营、大环境影响和读者阅读习惯都存在关系。“中国在没有完成独立书店向连锁书店过渡时,就出现了网络书店。”黎波说,这给民营书店规模化发展形成了阻碍和冲击。其次,民营书店坚持小众化定向供给某一类读者的特色又不明确,也是经营定位上的失误。
黎波认为,民营书店发展需要政府支持,“比如设立社区书店,采取招标经营,实现市场化。”在与网络书店竞争方面,传统书业需要利用实体店人性化的特点,提高对读者的信息、情感和产品服务,“及时对读者发布图书信息,送货上门。”在黎波看来,把服务做细做精是传统书店的出路之一,“50平方米的小书店照样可以做得很好,没有必要盲目地扩大规模、增加成本。”
传记出版为何这么热?
《光明日报》报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