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要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22期
何明星:
破除中国出版“走出去”壁垒
何明星在光明网撰文说:阻挡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正是文化壁垒。如何破除文化壁垒?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一条道路是,突破行业界限,服务中国日益增速的海外投资,与中国海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紧密互动,联合进军国际市场。
从理论上讲,这里有三个层面上的工作要做:一是中国新闻出版业为中国海外投资作先期的舆论铺垫。借助国内和国外两个领域的大众媒介宣传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美德,少用说教和宣传语调,多讲事实和案例,用西方能接受和听得懂的语言全面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第二,举办有针对性的合作论坛、高官会议以及大型国际研讨会、记者招待会,针对西方制度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以及当代环境资源极为有限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人所习惯的生活方式给予讨论,主动设置一些世界性舆论话题,获得世界舆论的关注。第三,推动和促进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尤其是在中国资本收购、兼并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东非、南美等地区,制作一些介绍中国已经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企业在为当地环境保护、就业以及社会生活带来进步的书籍、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利用各种公众场合宣传发放。这些工作既属于中国主动说明自己、介绍自己的“舆论”准备,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一部分内容,更有可能是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所获得的第一桶金。
代杨:
教育出版社的重新定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代杨在《出版广角》撰文说:教育出版社可以定位于教育资源集成服务商。所谓教育资源集成服务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并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增值服务的运营机构。
从教育需求看,现代教育要求出版业能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而不是仅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教材。未来的教育出版应该以教育资源的集成服务为龙头,其特点是以需求为中心,集成最优质的教育内容资源,以最适当的表现形式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从出版社存在的价值看,出版社价值点存在于原有的教学资源之中。进入数字时代后,众多教育出版社处480680f3faff399398dca6e524aaff67于微利经营状态,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政策改革压缩了教育出版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出版是靠规模经济赢利。在聚集海量内容资源的基础上,教育出版社就能根据教育多样化需求确定教学资源各个组成部分,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院校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服务。因此,未来教育出版社的关键是转变观念,以教育需求为中心,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从提供教材教辅书转变为提供数字化教学服务。
白烨:
如何改变阅读现状
文学评论家白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阅读堪忧,折射的是文化的没落。在当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如何改变阅读的现状,将会是一个关键问题,然而,这并不容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它同样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这个工程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首先,文学界需要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文学批评也应该发挥作用,使得优秀作品能真正被人所知,但是目前,文学批评的处境也并不如意。其次,文学文化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宣传工作,要让人们重新发现传统阅读、经典阅读的好处,从物质的追求中脱身而出。其三,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要凸显出阅读的重要性,使精神性阅读有实现的空间,这需要改变整个社会追逐经济和物质效应的风气。最后,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至少应该在税收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公共文化资源要加大在社会文化上的投入,比如图书馆、报纸、电视台等,都应该有更多的空间,用更大的力度来进行文化宣传,使得传统阅读、经典阅读被更多人接受。要改变阅读的现状,扭转阅读的危局,至少要让它先生存下来。
季晟康:
实体书店的最大敌人是阅读时间被挤占
时代鸿越总编辑季晟康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说:对于说电子商务造成了实体书店的覆灭,我认为不要纯粹用电子商务这个概念,网络的出现改变了靠书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途径,就算没有电子商务,也有别的,比如电子阅读。图书最重要的敌人不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做生意的,是卖书的一种途径。整个图书行业最大的敌人是阅读时间被占用,这个社会不喜欢读纸质书了,有了电视,有了iPad,有了网络,读纸质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看一下最新的数据,我们的GDP每年增长不低于8%,但是儿童阅读量的增长二十年来只有大概0.45%。所以说,没有时间读纸质书才是图书最大的敌人。
政府需要扶持的不是书店,而是营造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只有一个社会四溢着书香,出版业的一切才会正常运转。用政府干预的方式做出来的经济,必然是畸形的,扭曲的,不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一定要让它自由充分地竞争,如此,行业才能产生活力。如果政府强行开启书店,但却没人去看,那又有什么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一些政策上,各个出版机构之间有差异,政策的不平等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应该纠偏即可,不需要过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