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解
2011-12-29王白岳小莉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期
第二章 理解
王 白 岳小莉
第一节 理解常见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解读
所谓“常见”,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新编《语文教学大纲》确定了高中生应掌握的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当然在实际命题中,考查的词语有可能不在这120个词当中,所以考生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应尽量多积累一些词语的意思。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的是通假字,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这些实词的含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该考点能力层级为B,即理解层级。理解是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更高一级的能力层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整体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实词的考查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不仅以选择题的方式考,而且以翻译文中句子的方式考。
这部分的重点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难点也在这里。虽然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也是命题的热点,但这些词数量毕竟有限,掌握起来难度并不大;而一词多义涉及的词语多,词语的义项杂,积累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应该把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作为一个重点。
考势预测
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要方面。考查的方式主要为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翻译题。分值约13分,占整个文言文分值的59%,而且这两道题每年在各省市语文试题中都会出现。选择题一般是从文中摘录四个句子,题干的要求就是让选出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而翻译一般是选用文中两个或三个关键的语句来进行翻译,这些句子中重要的实词往往是赋分点。
翻译题的考查范围要比选择题广,难度也比选择题大。在翻译题中一般考查含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实词的句子,对考生文言知识的考查比较全面。
因此笔者预测今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仍然是命题人考查考生文言功底的重要题型。分值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文言文部分最多的。这部分的命题方式会相对比较稳定,仍然会采用选择题和翻译句子的方式来考查。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试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效仿)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可以从这句话的意思来判断“宠”的意思:王祎多有惠民之政,皇帝赏赐他金带 他。如果意为重用,还用赏赐金带吗?所以从句意上来看,“重用”不通,“宠”在这里是“以示宠爱”“以……为宠”的意思。所以B项错。
答案:B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解析:(1)在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会”“胁”“危言”“必”等常见文言实词的翻译,每个关键词1分,整个句子大意通顺1分。(2)注意“既”“讫”“实”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将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思翻译准确,保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的语境要吻合。
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收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2)上天已经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方法攻略
一、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其词义的衍化有以下规律:
1.有的实词以本义为点,由此向不同方面派生出新的意思。如“引”的本义是“拉弓”,由此引申出“拉”“扯”“牵”等;拉弓时弦与弓的距离变长,有“延长”“延伸”“伸长”的意思;拉弓是向后用力,有“后退”“倒退”之意;拉弓有方向性,所以有“引导”“率领”“带领”之意。
2.有的实词在一个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上生出另外的意思。如“信”指“送信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代人传言,其言真实,便有“真实”“确实”之意。
3.有的实词的词义原本指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如“售”表示经营中将东西卖出,扩大为“成功”“实现”等意。
4.有的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如“奉”字,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中为“接受”意,而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是“给予”的意思。
辨析多义词,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并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和词义作出正确判断。
二、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来进行考查。通假基本上是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了解通假字这些特点,可以帮助考生分析辨认通假字。
1.同音替代。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一句中的“庭”通“廷”。
2.音近替代。如“距关,毋内诸侯”一句中的“内”通“纳”就属于这种通假。
3.形近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一句中的“被”通“披”就属于这种通假。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很大,如果理解错了,那么句意也就理解错了。所以当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碰到实词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不通时,可以考虑其是否为通假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三、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分别指“长江”和“黄河”;现在词义扩大为江河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市”古义是“买”的意思,而现在是“集市”的意思。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再表示意义。偏义复词一般有两种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和“姥”,意思接近,但偏在“姥”上,“公”没有实在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作”和“息”意思相反,但偏在“作”上,“息”没有实在意义。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两个相近或相反的语素组合在一起就一定是偏义复词。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抬着)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性格豪爽)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百姓)
C.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捶着胸脯)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2)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创新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墨君堂记
□苏 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③,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④人者,其气焰⑤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
1.写出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居君( )
(2)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
2.下列黑体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C.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D.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3.下列各组黑体词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属余为文 至莫夜月明
B.自植物而言之 族秦者秦也
C.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早缫而绪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2)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属于理解层级。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查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而、何、乎、乃、其、因、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大纲》对这个考点的要求有两点值得考生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这里常见的可以说不止这18个,但从高考命题来看,考查范围不会超出这18个,所以考生只需把这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搞懂就行了。二是“在文中的用法”,虚词的用法是很灵活的,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句和语境中的用法是不同的,所以考生必须将其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而不能死记硬背。
应该说,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比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更难一点,因为虚词的用法比实词更为灵活。有的虚词,如“而”“以”等,用法多达十多种,而且这些用法之间不一定有关联性,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虚词的用法往往和语法有关,不像实词的意义那样常常和文章内容有关,文章内容看懂了,可以倒过来推出个别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有时和文章内容关系不大,却和语法关系密切,只有从语法的角度入手才能准确理解虚词的作用。
考势预测
对于虚词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年年都有所涉及,有时直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用法,有时将文言虚词置于句子之中通过翻译的形式来进行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少。2010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言虚词的试题共8套,分别是广东卷、山东卷、江西卷、四川卷、浙江卷,湖南卷、北京卷和天津卷。所以使用这些试题的省份的考生要注意:2011年这些试题很有可能继续采用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文言虚词。
笔者预测除上面所说的这8个省市的试题外,2011年其他全国卷及其他省市的试题中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虚词的可能不是很大。在翻译中考查文言虚词,也只是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应该说,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很重要,但在试题中考查其用法的可能性和实词相比较小,在翻译中单独把某些虚词作为赋分点的情况也不多见。所以对考生来说,掌握这18个虚词的用法就足够了。
另外,考生要对文言兼词有足够的重视。文言兼词是文言语法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是文言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文言兼词的数量有限,但却很重要。虽然高考试题中多年没有涉及到对兼词的考查,但考生应该给予重视。常见的文言兼词有:诸、焉、叵、曷、盍。在这五个常见的文言兼词中,考生对后三个一定要注意,因为它们里面包含有否定义。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iGt7MvoqvsDJh+3Vd1PYTMyD5ovbj9s6AB6x6qUZ/GU=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6.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昊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 几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指代居庸关这个地方。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的意思;后一个“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C项两个“所”都与动词连用,构成名词性短语。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答案:B。
9.(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解析:第①句中要注意介词“以”,在这句话中是“把”的意思,全句译对“以”给1分,译对大意给1分,共2分。在第②句中要注意“其”的意义和用法,在这里是代词,具体指代的是敌人,译为“敌人的”。
答案: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方法攻略
考生在备考中,首先要对汉语的语法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要有所了解。要知道哪些词是虚词,每一类词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搞懂这些是理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用法的前提。其次是重点理解《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这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这里的理解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考生将这些虚词放置到有关的文言文句子当中去反复体会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所以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好结合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
一、要善于和现代汉语作比较。
有的文言虚词古今用法一致,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的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有这种用法,而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如文言句首用“夫”“盖”等发语词;有的则部分保留或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句末虚词“者”“也”“矣”“邪”等;有的虽然古今写法一样,但用法已发生了变化,如“所以”“以为”等。通过和现代汉语比较,考生就能对虚词的用法有一个更明确更深入的理解了。
二、根据语境合理推断用法。
虚词用法复杂多变,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文意解题。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表陈述语气。再如“其”,在“吾其还也”一句中表商量语气,在“尔其毋忘乃父之志”中表强调语气,在“其孰能讥之乎”中又表反问语气。同样是语气副词,用法却相差很大,这都和一定的语境有关。所以考生在做题时,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合理推断虚词的用法。
三、根据虚词所处位置,合理推断用法。
有很多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也就不同。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还有“之”如果用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果用在动词之后,一般是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如果用在代词(名词或形容词)和名词(或代词)中间,则表修饰,翻译为“的”。根据虚词的位置合理推断其用法,也是合理理解虚词用法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要注意区分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
在文言文中,常会见到一些复音虚词,这些复音虚词一般是由两个单音虚词构成,但共同体现语法功能和表达意义,不能拆开。如“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是表凭借、方式、手段等,可译为“用来做……”,它的意思和用法不是单音虚词“所”和“以”的叠加。还有像“无何”一词,如果把它拆成“无”和“何”分别来理解,意思为“没有什么”,其实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没有多久,不久”的意思。像这样的复音虚词,需要考生在平时就注意识记和积累。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注]。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注]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阅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2)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3)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循表而夜涉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楚人有涉江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3)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创新测试
一、依次写出下面文段中黑体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③!其与④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⑨?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选自《古文观止》)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国胡以相恤 敢以烦执事
C.皆著于本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窃为陛下惜之 窃为大王不取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属于理解能力层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的句式准确地翻译出这些文言句式。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辨认还是翻译,考查的都是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对考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一知识点一直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知识点的难点在于:考生经常接触现代汉语,已经习惯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有的考生分辨不出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不同;而有的考生则误以为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处处不同。这两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考生对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和区别。因此,只有准确辨认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
考势预测
通过对201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国及各省市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13套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可见命题者对这一知识点的重视程度。
2.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在这18套语文试题中,没有一套采用选择题方式来考查这一知识点,都是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文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在这18套试题中,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共20次,其中倒装句7次,省略句7次,判断句3次,被动句3次,可以看出,考查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根据2010年的命题规律,笔者在此对2011年该考点的命题趋势作出如下预测: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2.仍然会把这一知识点放置到文言文翻译中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注意这一知识点。
3.四大不同句式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以考生一定要对这四大类的不同句式熟练掌握。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试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解析:在第(1)句中,“敛以嫁时之衣”是倒装句,“以嫁时之衣”属于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同时该句还是省略句,“敛”后省略了代词“其”;“甚矣吾贫”也是倒装句,属于谓语前置。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现代汉语句式进行还原。如果是省略句一定要补上所省略的内容,这样句子意思才能明确。第(2)(3)句都是判断句,翻译时一定要加上判断词“是”。
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方法攻略
一、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用“非”来表示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秦,虎狼之国”。
2.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3.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句,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如“予购三百盆,皆病者”。(2)省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3)省介词。如“今以钟磬置水中”。(4)省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倒装句。倒装句主要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句式。(1)宾语前置。古汉语里的宾语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之前,这就叫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③借助“之”“是”等词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前面,“之”“是”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利是图”等。(2)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常把状语放置在动词之后,这就叫状语后置。这类句子中的状语一般由“于”“以”等介词加上宾语构成状语,所以“于”“以”可以看做是这类句子的标志。如“以勇气闻于诸侯”。(3)定语后置。和前两种倒装相比,定语后置不是很常见,定语后置一般是“中心词(代词或名词)+(之)+定语+者”这种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等。
二、根据句式特点仔细鉴别。
每种特殊句式,大多都有其不同的标志。考生在阅读文言文中,当遇到根据上下文意思读不通时,应该考虑该句是否是特殊句式,然后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言句式的知识,去仔细鉴别这些句子,看其是否为特殊句式。
三、精心组织答案。
对和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考查一般采用翻译文言语句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在下笔答题之前,考生一定要先将句子意思翻译出来,然后根据句式特点精心组织答案。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汉宾,字绩臣,亳州谯县人也。父元礼,始为郡将。梁太祖闻其名,擢为军校。从庞师古渡淮,战没于淮南。汉宾少有膂力,形神壮伟,胆气过人。梁祖以其父死王事,选置帐下,编入属籍。梁祖之攻兖、郓也,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颊,号为“雁子都”。梁祖闻之,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署汉宾为军使,当时目为“朱落雁”。后与诸将破蔡贼有功,天复中,授右羽林统军。入梁,历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出为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节度使。
庄宗至洛阳,汉宾自镇入觐,复令还镇。明年,授左龙武统军。庄宗尝幸汉宾之第,汉宾妻进酒上食,奏乐以娱之,自是汉宾颇蒙宠待。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谦入朝,明宗居洛阳,以友谦故人,置酒于第。庄宗诸弟在席,友谦坐在永王存霸之上。酒酣,汉宾以大觞奉友谦曰:“公虽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仆与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发单函候问,略无报复,忽余卑位,不亦甚乎!”元行钦恐其纷然,为解之方止。不数日,友谦赤族。赵在礼据魏州,元行钦率军进讨,诏汉宾权知河南府事。明宗以汉宾为右卫上将军,枢密使安重诲方当委重,汉宾密令结托,得为婚家。天成末,为潞州节度使,移镇晋州。重诲既诛,汉宾复为上将军。明年秋,汉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清泰二年六月卒,时年六十四。
汉宾少勇健,及晚岁饮啖过人,其状貌伟如也。凡所履历,不闻逾法。梁时,尝领军屯魏莘县,适值连帅去郡,诸军咸以利见诱,请自为留后,汉宾则斩其言者,拒而不从,闻者赏焉。在曹日,飞蝗去境,父老歌之。临平阳遇旱,亲斋洁祷龙子祠,逾日雨足,四封大稔,咸以为善政之所致也。及致仕,东还亳郡,见乡旧亲戚沦没者,有茔兆未办,则给以棺殓;有婚嫁未毕,则助以资币,受其惠者数百家,郡人义之。寻还洛阳,有第在怀仁里,北限洛水,南枕通衢,层屋连甍,修木交干,笙歌罗绮,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将也。晋高祖即位,赠太子少傅,谥曰贞惠。
(选自《旧五代史•唐书•列传第十六》)
判断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句式特点,并将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太祖闻其名,擢为军校。从庞师古渡淮,战没于淮南。
2.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谦入朝,明宗居洛阳,以友谦故人,置酒于第。
3.元行钦恐其纷然,为解之方止。不数日,友谦赤族。
4.见乡旧亲戚沦没者,有茔兆未办,则给以棺殓。
5.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将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判断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句式特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汉语。
1.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2.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
3.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
4.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5.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
创新测试
一、根据文言句式特点,给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晏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也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2. 客有问季子曰尧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以知其不为私季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裘,非爱裘也,暖有馀也。冬不用扇,非爱扇也,清有馀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己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
(选自《吕氏春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下列句子中与“宁戚饭牛于车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刘备,天下枭雄
C.不能容于远近
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2.翻译下列句子。
(1)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
(2)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随侯救蛇而获珠,龟蛇固弗灵于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效龟蛇之诚?”先生曰:“嘻,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权贵,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选自《中山狼传》)
1.下列句子中与“徐徐焉实狼其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于赵
C.吾本非文人画士
D.古之人不余欺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2)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3)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戊子冬十月,望后七日,余在桐城,夜坐左秀起斋中,叩其先忠毅公逸事,因叹自古忠臣义士遭变底节,载在史策不可胜数,而发扬震动于后人之耳目者,代不数人。
秀起因叹息,作而言曰:“吾家世居东乡,某尝至先人居,就其长老,求吾宗之贤而世莫之知者。所称皆豪有力人。某曰:‘非此之谓也。’曰:‘然则孰为贤?’曰:‘凡刑于父母兄弟、化于妻子、信于朋友者,皆是也。’……”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
。
2.句子“所称皆豪有力人”在句式上既是
,也是 。
3.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式与“果地震陇西”一句相同的句子: 。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
文中句子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属于理解能力层级。在2002年之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的;2002年之后,文言文翻译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并且分值有所增加。现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是10分,占文言文阅读的大半分值,考生应该对文言文翻译予以特别重视。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有如下几个考查点:
一、对文中一些重要句子的考查。高考中凡是从文中摘录出来让考生翻译的句子,绝对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们或关联着文章的上下结构,或体现着文章的中心。
二、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考查。凡是让考生进行翻译的句子,里面肯定有一些重要的词语,这些词语也是阅卷者评卷时的赋分点。如果考生翻译时能准确翻译这些赋分点的词语,那么离准确翻译句子就不远了。
三、对文中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或词语活用现象的考查。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题中,有15套试题是通过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可见,考查文言文翻译,其实是对考生阅读文言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对考生来说,文言文翻译题型是比较难的。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生无法完全读懂文言文文本,对有些句子大意更是不知所云,翻译起来当然难度不小。第二,有些考生不能灵活运用文言知识,在翻译时往往忘记一些文言现象,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等,造成句子翻译不准确。第三,因为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将一些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等搞错,进而影响了文言文翻译。针对以上难点,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平时多读文言文,多积累文史知识,熟练掌握文言知识是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关键。
考势预测
高考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一般多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从文中选出两到三句话,放置于第Ⅱ卷,让考生进行翻译。在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18套试题中,有17套都采用这种方式考查了文言文翻译。笔者预测这种题型仍将是2011年高考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题型。在平时复习时,考生应该重视文言文的翻译,提高自己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水平。
另外,“理解文中的句子”开始逐渐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尽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但一直以来,对“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得较多,对“理解文中的句子”考查较少。然而最近几年,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有了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试题,如2010年北京卷第10题要求考生根据文言句子谈自己的感悟;还有2010年上海卷第23题、第25题,一个是要求分析句子表达效果,一个是要求赏析句式。这些题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笔者预测这种题型也可能成为2011年高考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一种趋势,值得考生关注。
当然,个别省(市)会采用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文言文的翻译,如上海卷第24题、北京卷第8题等,但一般所占的分值不大,而且由于是选择题,所以考生可以通过对选项进行比较来鉴别正误,难度比主观题相对要小。但得分的可能性相对降低,因为客观选择题其得分要么是满分,要么是0分,所以考生在碰到这类题时要认真对待,不能因题目简单而轻率作答,越是简单,越要细心。
真题解析
一、(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试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解析:命题者在第(1)句中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在第一个分句中,前一个“衣”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穿”的意思。“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向池行”。这些语法现象在翻译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在第(2)句中重点考查了常见文言虚词“但”和特殊句式“不之虑”。“但”在这里是副词,表“只”的意思。“不之虑”是宾语前置当中的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前置,考生翻译时一定要还原为“不虑之”的语序,这里的“虑”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出是“怀疑”的意思。在第(3)句中重点是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在这句中重要的实词有“意”“非道”“禁锢”和“所”。“意”在这里是动词,“猜测”“估计”的意思;“非道”的意思是“不正常的渠道”;“禁锢”在这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意思不同,在这里用的是它的原意,即“拘禁”,“所”在这里是所字结构,即所+动词,表动作的处所,在这里翻译为“从哪里来的”。
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道鞋是从哪里来的。
二、(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试题。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做这类题首先要读懂题干,看清命题者让考生回答什么。这道题是分析表达效果,那考生就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该句前一句“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是从侧面写静,而“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就更暗示中峰之下的静,有了这样的认识后,结合具体的句子,就知道这句是以声衬静,突出中峰下的幽静。
答案: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翻译文中的句子”,采用客观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重点考查了三个实词:“听”“逸”“居”,“听”有“听说”“听任”“任凭”的意思,结合文章,可以看出“听说”在此不妥。“逸”有“逃跑”之意,但和“者”连用,一般理解为“出世”。根据前面的“逸者”可以看出,后面的“居”理解为“结庐隐居”更准确。
答案:C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解析:本题仍然考查的是“理解文中的句子”,但角度和第1题不同,这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道题偏重对句式的赏析,一般来说句式有长有短,长句有长句之妙,短句有短句之巧,而本题中画线的句子整散结合,富于变化。因为是赏析,所以考生在回答特点时,要具体结合所写景物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九疑山中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方法攻略
考生在“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备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懂文本,搞清文意。
这是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前提,如果没读懂文本,没搞清文意,要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才能读懂文本,搞清文意呢?1.平时夯实基础。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要熟透,对文章内容、文言句式更要了如指掌。2.开拓视野多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得多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3.做题前先看选文出处。锁定文段的出处,就可以调动自己头脑里积累的文史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段内容了。4.阅读时画出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等内容,理清文章中的行文思路。5.结合命题者所给的个别试题来理解。如许多文言文阅读试题都有对全文内容理解方面的选择题,考生可以参考这些题来理解文中相应的内容。
二、掌握分析字义的一些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实词的意思自己平时没有积累到,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些分析字义的技巧:1.字形分析法。汉字具有字形和字义结合的特点,有些偏旁形象地隐含了汉字的意思。考生可以利用字形来推知字义。2.语境分析法。多义实词的词义有多个,一一记住这些词义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含义。3.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就可以从结构上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上下句是并列结构,可推知“见”和“被”的意思相同。4.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5.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可联想成语“闻名遐迩”,进而推断出其义为“近”。
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明显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名词作状语。如“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2.名词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如“鱼肉百姓”中的“鱼肉”。5.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中的“出”。6.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李牧连却之”中的“却”。7.形容词作名词。如“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险”“远”。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中的“昂”。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10.数词作动词。如“四海一”中的“一”。
四、注意文言文中的其他一些特殊现象。
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特殊句式等。因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考查,所以在“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中很可能会考查到这样或那样的文言知识,考生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文言文知识。
五、掌握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句子,一般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为主”是指文中字字句句要求落实,当直译无法让句意通顺时,可用意译。考生在翻译时,要注意“留、补、调、通”四字原则:1.留。原文中的官职名、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翻译。2.补。对有些省略句,在翻译时要补出省略成分。3.调。对一些倒置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按现代汉语习惯进行翻译。4.通。在文句原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性。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其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wtskM4DtTOPnZxFqeYBs+A==
1.对下列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②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A.①守仁赏赐他们礼节和礼物,引诱他们来道歉②各位盗贼前来,守仁按次序全部抓住他们并杀掉
B.①守仁赐给他们节日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②盗贼入门,就一一都擒获并杀了他们
C.①守仁赏赐他们礼节和礼物,引诱他们来道歉②盗贼入门,就一一都擒获并杀了他们
D.①守仁赐给他们节日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②各位盗贼前来,守仁按次序全部抓住他们并杀掉
2.对下列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
②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
A.①上疏请求保留自己尸骨,没有等到,就死了
②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而不应该从外事外物去探求
B.①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皇命下达,就归去
②应该自己从别人的心来探求,而不应该从其他的事物来探求
C.①上疏请求保留自己尸骨,没有等到,就死了
②应该自己从别人的心来探求,而不应该从其他的事物来探求
D.①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皇命下达,就归去②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而不应该从外事外物去探求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
(2)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
(3)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4)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廉耻(节选)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②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1.下列对第二自然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2.概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创新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晏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也?”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选自《晏子春秋》)
1.下面对文中“夫子礼之,敢不敬从”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以礼相待,我敢不尊敬屈从吗?
B.品德高尚的人以礼待他,我敢不尊敬顺从他吗?
C.您以礼相待我,我敢不尊敬地顺从吗?
D.有教益的人以礼相待,谁敢不尊敬屈从呢?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也?
(2)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
(3)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叙,通“序”,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③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正觉。
1.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用不同的形象对应“趣”,好在哪里?
2.对“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9f2a4ea8b0decb9232a015362d1dd537adc859bbb2c6aa1c56518c57371a3d63世非笑之不顾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自己对世事绝望,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B.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C.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D.自以为自己对世事绝望,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3.作者认为“得趣”的要则是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列举了三类“趣”,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5.文末盛赞“品大”“官高”“年长”的陈正甫是“深于趣者”,与前文论述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评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下面对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县丞王度反应之②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A.①县丞王度镇压黄巾起义②现在为什么不相互都绕城而防守呢
B.①县丞王度反叛响应黄巾起义②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
C.①县丞王度镇压黄巾起义②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
D.①县丞王度反叛响应黄巾起义②现在为什么不相互都绕城而防守呢
2.下面对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②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A.①这是嫁祸于人来求孩子的说法②我力量微弱,不知该去哪里
B.①这是嫁祸于人来求孩子的说法②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
C.①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②我力量微弱,不知该去哪里
D.①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②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2)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
(3)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