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鉴赏评价
2011-12-29赵华罗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期
第一节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诗词鉴赏的核心内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其能力层级的要求为E级。这一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的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作者用来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的那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物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语言特色和风格。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关键字词(诗眼)的理解、名句的赏析、语言特色的把握等,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隐含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上的艺术效果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起了什么表达作用。高考常考的诗歌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2.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与描写角度,抒情方式(特别是间接抒情);3.多种表现手法。
考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了19首诗歌,围绕“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了24道题。2010年高考在这一考点的考查上,呈现出考点分布广、切入角度小、命题重点突出三大特点。下面笔者就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情况作一分析。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8套试卷中共有9套设置了考题,一般都采用主观表述题形式,或涉及整体意象,或涉及局部意象。主要的设题方式有:①诗(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简要概括诗(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②诗(词)中描绘出××(某物)怎样的形象?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8套试卷中共有8套设置了考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常见的设题方式有客观题,如:下列对诗(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主观题,如:①×字对××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②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③简析某句诗中×字的含义。
以客观题形式从理解内容的角度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解读能力,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命题形式。2010年从语言风格角度命题的试卷极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对该考点考查的弱化,对此考生要有清楚的认识。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直接设置题目的试卷多达12套,且大部分都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或从具体诗句角度命题,或从全诗角度命题。主要的设题方式有:①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②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综上所述,笔者预测2011年的高考对该考点的命题仍会以目前题型为主,所以,考生可以将复习重点放到以下几方面:①诗歌中寄托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的物象或人物形象;②诗歌描绘的图景画面、景物营造的氛围及其特点;③从表情达意或表达技巧的角度,去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去推敲诗句的炼字艺术;④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等,具体分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⑤考生要特别注意表达技巧的鉴赏角度,或从某一具体方面鉴赏,或着眼全诗较宽泛地多角度思维。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解析: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态,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飞舞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映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乘着风一起归去等活动。此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态描写得形象逼真。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联系注释可解答此题。从注释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表达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与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方法攻略
一、积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关知识,争取鉴赏时能够举一反三。
1.积累诗、词、曲的体裁常识,包括它们的发展历程、具体分类、文体特点、文学流派等。
2.了解各类诗歌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文学主张、文学风格、主要作品及其特点等。
3.积累鉴赏诗歌形象所需的知识,包括古诗中常见的形象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等。
4.积累鉴赏诗歌语言所需的知识:熟记一些诗歌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
5.积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1)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2)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3)诗歌的结构技巧和常用的表现手法。
二、根据诗歌鉴赏题的常见题型,掌握解题方法,熟悉答题步骤。
(一)关于形象鉴赏题。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大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
鉴赏方法:(1)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等角度进行。(2)对于诗人自身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答题步骤:(1)用恰当的四字短语概括形象的特点。(2)指出诗人用什么手法塑造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创造的形象。(3)写出通过诗中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作者用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的那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物象)。作者塑造这些形象往往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即“托物言志”。
鉴赏方法:(1)要熟记常见物象的象征意义。(2)了解诗歌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多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的特点。(3)要注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之间的联系。
答题步骤:(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寻找诗歌所写的物象,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抓取作品中与物象有关的形容词、副词,捕捉诗中抒情、议论句和诗下注释中的隐含信息)。(2)把握事物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鉴赏景物形象应与诗人的情感、情趣、抱负等联系起来。
鉴赏方法:(1)掌握写景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写景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等。(2)从语言入手,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3)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处境、写作背景等,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概括时要注意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时要在忠于原诗的前提下,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要具体,切忌空洞,不能只用一句“表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了事,应答出作者的情感的具体内容。
(二)关于语言鉴赏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设题点是非常宽泛的。
1.赏析炼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所蕴藏的情思,或分析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运用的修辞手法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赏析诗眼。古人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作者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3.分析语言特色。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考生要记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直率、委婉等,以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相关诗句作具体分析。(3)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关于表达技巧鉴赏题。
1.抒情手法鉴赏。常考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直抒胸臆即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分为以下五种:(1)借景抒情:把诗人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2)情景交融:诗句因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3)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5)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
答题步骤:(1)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2)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3)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2.描写手法鉴赏。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1)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2)烘托就是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形象。(3)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4)虚实,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能避免刻板平直,更准确地传情达意。(5)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细致地修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3)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3.修辞手法鉴赏。多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古人写诗多采用夸张、衬托、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妙。
鉴赏诗歌时,考生要注意下面几种常考的修辞手法:(1)夸张: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2)拟人: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丰富。(3)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4)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2)结合诗句阐释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运用此种修辞格的。(3)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
4.构思技巧鉴赏。鉴赏诗歌构思技巧,考生不能仅止于句与句、片与片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诗歌的起结艺术、前后照应、线索设置、卒章显志、曲笔入题、小中见大、联想想象、抑扬安排、伏笔铺垫、映衬对比等。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构思技巧。(2)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一技巧的。(3)最后阐明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三、在经常性的实战演练中,不断总结得失,逐渐提升能力,以期熟能生巧。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1)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对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作具体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临江仙 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1)-(2)题。
秋海棠
□袁 枚[注]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中吕]朝天子 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句在全曲有什么作用?
(2)请对“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中吕]喜春来 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作简要分析。
创新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清溪行[注]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水的清澈。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注]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结合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花》,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片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有何不同。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作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见解。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1)-(2)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2)题。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
□李 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情感表达的异同。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曲中所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曲中暗含的与这一节日相关的习俗是 。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对曲子的最后一句作简要赏析。
第二节 评价古诗词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才能顺利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重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难点。鉴赏思想内容,重点在借助诗题、诗句关键词、诗歌题材类型、意象特点、注释等准确理解全诗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是难在诗歌的创作背景、情感取向、诗句用典;二是难在历史地辩证地评价。
考势预测
对该考点的考查,2010年的高考试题至少呈现出三大特点,值得考生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高度关注。
一、诗歌体式多,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都有涉及,写景咏怀诗为考查重点。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散曲,其中律诗、绝句仍是重点,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的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等各1首。不过,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这些信息提示考生,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也只有平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能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命题重点集中而突出。2010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其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命题者的首选,18套试卷中就有15套计20道试题对此设题。
三、试题综合性大大加强。就命题形式来看,近几年高考,除了就某一知识点单独命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某一方面的能力外,还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预测2011年高考命题至少有以下趋向,值得考生在复习备考中高度关注:
一、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体式的多样性不会变。题材上,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诗作为重点;体裁上,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时代上,唐宋诗词为重点;从作者情况看,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将成为重点。
二、命题形式上的三个特点值得考生揣摩。
1.主观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2.试题巧妙与课内知识勾连,如江苏卷诗歌鉴赏第一小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3.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出现了“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开放性试题,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开头四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旷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也寒了。
答案:A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产生归隐之念,发而为诗。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对社会冰冷现实的写照。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遂。这两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七、八句说明他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诗人以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自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以吟唱《行路难》来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方法攻略
一、从命题类型上来说,要紧扣具体的设问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一)概括内容主旨题。
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题步骤:(1)确定诗歌题材,如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并概述其内容;(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分析主旨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二)分析思想情感题。
设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某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答题步骤:(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揭示情感。
考生理解思想情感应多注意三个方面:(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等);(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三)评价观点态度题。
设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步骤:(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2)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答题要领:(1)一首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2)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似是而非,言不及义。(4)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考生在鉴赏时进行概括,因此考生在概括时要注意作者观点或思想感情的完整性、全面性,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从往年答题错误看,要经常揣摩高考试题提供的答案,规范表述。
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考生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回答问题时针对意识不强,或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时结合原诗不够,答案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抓分意识较差,答题时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组织语言表述时不注意规范,或概括性不强,或很少使用诗歌鉴赏术语。
要解决以上问题,考生要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如果能够经常揣摩这些答案,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的规范表述意识就可逐渐培养起来,从而为高考解答诗歌鉴赏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3)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非常准确传神,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枕上作
□陆 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最为人称道,但联系全词意境看,一个“渐”字却“最为传神”。请分析“渐”字“传神”之所在。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被贬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西池即金明池。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愁如海”有哪些内涵。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蓦山溪 自述
□宋自逊[注]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最为激烈动荡的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
创新测试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绘的是何时景色?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④。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春日之和煦。④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2)“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宿甘露僧舍[注]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1)-(2)题。
数 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庑。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妙处。
6.阅读下面两首曲子,回答(1)-(2)题。
[双调]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作简要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 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③,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③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苏轼被贬至蛮荒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家万户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对这样用字的效果作简要评析。
8.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1)-(2)题。
驻马听 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示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双调]殿前欢 梅花
□景元启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①逃禅老笔:南宋画家杨无咎,号“逃禅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 。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说明。
(3)请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意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