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等级
2011-12-2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7期
第一节 深 刻
■刘 骞
考点解读
“深刻”是指文章立意深远,说理透彻,有思辨色彩。要做到深刻,从文体来说,是指议论性的文章论点深刻,说理透彻;记叙性的文章形象生动,思想深刻。具体要求有三点: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三是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过表象的樊篱,用思想挖掘出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查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究底,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给人以启迪。它不仅表现在议论文中精辟的论点里,还表现在记叙和抒情文章中深刻的思想上。它不是直白地告诉人们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也不是非要有有哲理性的话语,只要有能引人感悟、使人思想得到启迪的文字,都应看做“具有启发作用”。
误区警示
一、立意不深刻,不高远,不新颖。1.立意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以及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关键所在,不能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2.立意不能够密切联系生活,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所阐发的观点不能上升到国家兴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这样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二、缺少理论分析。这主要表现在两点:1.堆砌论据,不对事实材料进行提炼剖析,不能揭示出所举事例的实质,因而就不能深刻地证明论点。2.论证时不能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思考问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文章显得浅显而缺乏说服力。
三、不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时,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以致分析肤浅,流于表面。
四、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考生写作文时仅仅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是没有指出“怎么办”,导致说理不深刻。
技法指津
一、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事”不“小”,细微之处见精神。考生写作时要立足生活,体味生活,善于选择生活中典型的“小事”,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
2.进行横向和纵向思考。横向思考,指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纵向思考,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辩证分析,由此及彼,寻根究底,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1.辩证分析法,就是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考虑到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也要注意到其次要矛盾;同时,还必须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这样才能使文章缜密周到,具有深度。
2.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后,对其形成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从形成这一问题的背景条件入手,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
3.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事实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先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4.比较探因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相反或相对的人或事物,或者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相同或相似的人或事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5.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所呈现的事实,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立意上,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立意,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感悟独特,富含哲理,突出思辨,观点具有启发性。
1.要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以独特的视角、思维来审视、认识客观存在,从多角度立意中筛选出最新颖的立意。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求同存异,表现独特的“这一个”。记叙文要写出自己的深切体会,思想上要深刻;议论文要表达新颖的观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抓住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关键所在。
2.观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进行升华感悟,要跳出“小我”,上升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层面去认识问题,或者上升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个高度上来,这样观点就具有了很强的思想性。
3.观点富含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写议论文,要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揭示出蕴涵在社会生活现象中的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偶然与必然等哲理。写记叙文、散文,要求感情真挚,思想深刻,给人以情感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迪。
考场演练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0年1月9日下午4点左右发生在杭州南宋御街上的一幕:
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闹市区,很多好心人都想方设法帮助老人。有帮助打急救电话的大姐,有递出羽绒衣的商店店员,还有因老人不愿去医院而让老人进店休息的老板……但在这些人施援手的同时,现场也有人“善意”提醒:“别去扶她,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结果,老人一直躺在地上,直到120急救车到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标题自拟;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此文题提供的材料是一则叙事材料,考生立意时可采用由果溯因法立意。问题之一:老人为何躺在地上无人扶起?原因就是现场有些人的“善意”提醒,人们怕善心没有善报。因此可立意为:敢于伸出爱之手,冲破心灵的防线,爱不该有防范,呼唤良知的回归,用温暖驱走冷漠,融化心灵的坚冰等。问题之二:根据材料来看,为何人们都有善意的举动,但是最终还是无人扶呢?仅仅靠呼唤良知行吗?回答是肯定不行。原因就是善良还需要社会的呼应和支持,还需要制度的激励和关怀等。因此可立意为:要呵护好我们的善良,让善良之光照耀世界,爱需要承担等。在立意时考生要注意从材料中心立意,否则会导致跑题。如立意为遇事多想点、全面看问题等,显然完全悖离了命题者的意图。还有的考生偏离了材料中心,如通篇论证“责任”,与材料“爱心”的主旨一点也不沾边,这就属于偏离题意。
相关素材: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 载
2.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
——巴 金
3.我们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们的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张 洁
【名家之作】
从杭州老人晕倒闹市区想到的
□博 源
据报道,日前,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闹市区,很多好心人都想方设法帮助老人,但在这些人施援手的同时,现场也有人“善意”提醒:“别去扶她,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这是发生在浙江省府杭州的一幕。无独有偶,几天前,在意大利同样发生了一幕让人十分费解的事情。一位意大利老人路过人行横道,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流,老人有些却步。这时,一位好心的华人青年欲搀扶老人过马路,结果意大利老人质疑华人青年的动机,拒绝了华人青年的帮助。
虽然这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它同样拷问了社会该不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意大利华人青年帮助老人遭到误解,杭州的好心人要给晕倒在地的老人施与援手也怕惹麻烦,其矛盾心理反映了人性的堕落,再现了经济社会仁爱与利益的冲突。
为什么当人们做好事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恐怕绝不是人们的觉悟问题,相反是来自多方面负面事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使想做好事的人产生了心理负担。
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人驾车遇到了老人躺在路旁,好心将他扶起送到医院,结果被诬陷是碰倒老人的肇事者;一个女孩行走在漆黑的马路上,有人请她搭车却被认为有不轨之心;捡到钱包交还失主却被反咬一口成为窃贼等。做好事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了做好事的诚信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知,做好事反而成了不敢理直气壮的事。
诚然,我们不否认做好事被误解只是个案,但它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社会需要诚信,人与人交往需要一种信任。要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使做好事得到弘扬,得到社会的褒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君复自爱,莫为非行。”扶弱助贫、做好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事被误解和质疑,是人性退步的一种突出表现。社会应大力提倡助人为乐,让做好事的人放下心理负担,为做好事的人营造一种氛围,使好心人遇到突发事件敢于大胆地去应对,去帮助他人,而不至于左顾右盼担心被误解,才能使帮助别人的人真正放下包袱,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充满爱。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0年1月14日,有删改)
借鉴技巧:本文开头先概述了杭州八旬老人突然倒在闹市区该不该去扶的事件,进而展开横向思考,列举了意大利华人青年帮助老人遭到误解的事件。然后又进行纵向思考,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进一步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事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了做好事的诚信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结尾深入指出如何消除这一负面影响的措施,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透过现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议论深刻,透彻。
【学生佳作一】
用温暖驱走冷漠
□汤淑艳
八旬老人突然摔倒,却没有人去搀扶,仅有些好心人打120或递衣服来帮助老人;还有些人在一旁“善意”提醒:“别去扶她,当心赖上你。”这样的事,实在让人心酸又气愤。如今,人们为何这么冷漠无情?难道心被这城市的钢筋水泥封锁了?伸出你的手吧,献出你的温暖,用温暖驱走冷漠,用爱驱走那心中的严寒吧。
把冷漠从心里驱走,我们才能营造一个温暖的世界。长江大学的三名大学生已随滚滚东去的江水逝去,然而他们的精神长存人间,他们用生命温暖了一群人,感动了整个中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想想他们,那么八旬老人就不会无人搀扶了。
然而,就是因为冷漠,一幕幕悲剧在不断上演。杭州飙车案使我们震惊,面对呻吟的伤者,一旁的路人却袖手旁观,甚至嬉笑打骂。冷漠的心已使他们丢失了良知,如果燃起心中的温暖之火,他们就不会做冷漠的路人,悲剧也就不会如此令人心痛。
用温暖把冷漠驱走,需要我们有爱心。当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在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本已跑出倒塌的院舍,当得知3名孩子和1名老师仍被困后,他折返现场协助搜救。期间余震频发,黄福荣在协助救出几名师生后,在一次余震中不幸罹难。正是有像黄福荣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共同携手,用爱的力量将死亡之魔驱赶,用心中的爱点燃了灾区人的希望,照亮了前方的重建路。爱可以凝聚力量,可以鼓舞精神,可以把冷漠驱走。
用温暖驱走冷漠,需要我们有责任心。张正祥把保护滇池视为自己的生命。他因心中的那份责任呼吁那些污染滇池的企业保护滇池。面对那些冷漠的眼神,他依然不放弃。“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那是因为他们在建墙,而不是建桥”。的确,冷漠就如一堵墙隔绝了我们的心。请停止建墙吧,我们需要的是彼此关怀,彼此温暖。
温暖犹如一阵细雨,滋润干涸的沙漠。
温暖犹如一丝春风,吹散心中的寒冷。
温暖犹如一缕阳光,照耀冷漠的心灵。
只有有了温暖,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八旬老人倒地无人扶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点评:本文开头概述原材料,并提出反问,“人们为何这么冷漠无情?难道心被这城市的钢筋水泥封锁了?”,进而分析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根源是人们的冷漠心在作怪,然后顺势提出论点——“用温暖驱走冷漠,用爱去驱走那心中的严寒”。文章一开始就揭示出事件的因果关系,一语中的。分析问题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彰显了论证的力量,体现了论证的深刻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做到“用温暖驱走冷漠”。整篇文章论据新颖典型,观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议论深刻透彻。
【学生佳作二】
别让担心吃掉爱心
□李昱翔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我们从小就懂得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人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快乐,有时会被误解,有时会损失金钱,有时甚至会丢掉性命。当做好事也要付出道德代价、经济代价甚至生命代价时,爱心,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2006年南京市一位叫彭宇的人将一位因赶公交车跌倒的老太太送往医院,却被反咬一口,赔了四万多元。做好事、献爱心的彭宇付出不小的经济代价。一人被蛇咬,十人怕井绳。2010年杭州南宋御街上,一位八旬老人突然跌倒,很多人想办法帮助,却无人敢上前伸手搀扶,任老人一直躺在地上,直到120急救车到达。这便是“彭宇案”引发的负面效应。
在这个开始“绕弯”的时代,好人越来越难做。“好心载病人”的车主却被指为非法营运,普通人的善举却被认为“别有企图”,车主被迫断指明志。2009年“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成立,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个人捐款83亿,本意打造中国的“盖茨基金”,却招来无数非议。近来,又爆出“陈发树曝空口慈善秀,83亿捐款仅到账1.6亿”的诈捐事件,心存爱心的陈发树被社会强加上沉重的道德负担。人们做好事本来是一种道义行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但起码应该得到道义上的肯定与嘉奖,而不应让好人因做好事而受伤。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呼应和支持。当长江大学的学生跪求现场的船主挽救同学的生命时,却遭到冷漠拒绝。这“黑了良心”的丑陋一幕,深深伤害着青年学子的心灵,也深深刺痛着社会大众的良知。在相似的情境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附和、接受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是否已经养成一种对他人生存状态的习惯性冷漠?
别让担心吃掉爱心,还需要制度的激励和关怀,激励公民承担更多的责任,呵护大众朴素的人性关怀。我们反思现在的应试教育,有关生命价值的教育几成空白;我们想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僵局,然而那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横亘在多少乡村青年面前,粉碎了他们的希冀;我们抵制畸形的财富配置,然而流行的“拼爹游戏”和“富二代现象”,丢失了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伤害着多少青年真诚的理想追求。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构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让我们少一些担心,多一些爱心,别让担心“吃掉”爱心,别让八旬老人倒地无人扶的现象再次发生。
点评:本文是一篇时事评论,采用了“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层进式结构。从题目开始就直入主题,直奔现实而来。接着运用类比论证,列举彭宇案、陈发树事件,以回扣材料中的老人倒在闹市无人扶的事件,深刻地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需要社会的呼应和支持”“还需要制度的激励和关怀”。文章说理中肯,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原文雏形】
莫让爱心“缩水”
□于子洋
八旬老人倒在闹市,我们在为好心人的善举、援手深深感动时,又不得不对那些自保式的提醒反思。或许,老人倒下的那一瞬,他倒在的不是车水马龙、吵闹喧哗的闹市,而是人人以自保、冷漠筑起的冰窖。
我们无权责备出于“善意”的提醒,毕竟那是出于自保的一种外壳。或许是2009年的“豆饼老太”事件让那些袖手旁观的人内心多了一份警戒。卖豆饼的老太非但没有因为拾金不昧得到失主的感激,反而被诬赖为私藏了部分捡拾的钱财。案件审理过程中,我看到老实巴交的老太太满脸的不解与委屈。是的,我与她同样困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能因为袖手旁观而否认了他们心中尚存的善良与爱心,或许只是因为自保而不敢伸手罢了。
然而,倘若人人出于自保而对老人袖手旁观,不难想象,这个社会的精神道德支柱将会轰然倒塌。出于自保,我们看不到长江大学三学子义无反顾的绝美一跃,感天动地;出于自保,我们也看不到为守护村民,决然改变飞机航向的李剑英,名垂千古;出于自保,我们更看不到踏着泥泞,深入余震不断的重灾区慰问灾民而心疼落泪的温家宝总理,感人至深……正是因为摒除了自保的防护壳,他们急切救人的身影才更清晰,脚步才愈坚定。
不要让自保成为借口,不要让善举成为一句空话,更不要让爱心缩水,因为助人救人为先。没有了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没有了爱心,生命如同抽出了人最原始的本真,也无异于一具行尺走肉的空壳罢了。真正的爱心,不是在一旁“善意”地提醒,而是勇敢地走上前伸出援手,毕竟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人是少数,真正的至爱之举总会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们要的并不是感恩与回报,而是对爱心的一次次发问,对良知的感触。
希望下一次,每个人都会带着不缩水的、满满的爱心,把跌倒的人扶起。
点石成金:本文就八旬老人倒在闹市而无人扶一事展开评论,提出了不要以自保为借口、让爱心缩水的观点。观点很具有启发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但是,对于事件原因揭示得不够,流于表面。如第三自然段对于事件的原因仅仅定位为“自保”,下文就没了踪影。第四自然段运用例证法证明如果人人自保所带来的后果,但也仅是告诫人们不要自保,没有指出如何避免自保现象出现的办法。第五自然段只是高喊“不要让自保成为借口”,要“付出爱心”“勇敢地伸出援手”,观点苍白无力,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改为“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层进式结构形式,重新组织材料和议论,做到层层深入,鞭辟入里。
【升格佳作】
莫让爱心“缩水”
□于子洋
八旬老人倒在闹市,我们在为好心人的善举深深感动时,又不得不对那些自保式的提醒进行反思。或许,老人不是倒在车水马龙、吵闹喧哗的闹市,而是倒在了人人以自保、冷漠筑起的冰窖里。
事实上,许多人也想帮这位跌倒了的老人一把,只是不敢。不敢的原因是怕对方“把自己赖上了”。这也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问题,在生活当中,类似的教训是相当沉重的。
或许是2006年、2009年的“彭宇案”“豆饼老太拾金案”让那些袖手旁观的人内心多了一份警戒。南京市市民彭宇下车时见到倒地的徐老太太,把她扶至旁边,并且和其他人送该老人到医院。结果却被反咬一口,赔了四万多元。而卖豆饼的老太太非但没有因为拾金不昧得到失主的感激,反而被诬赖私藏了部分捡拾的钱财。案件审理过程中,我看到老实巴交的老太太满脸的不解与委屈。是的,我与她同样困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在“彭宇案”“豆饼老太拾金案”之后,“别去扶”的自保式提醒,使我们的社会陷入了一种信任危机。
社会“生病”了,公信“跌倒”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体谅和理解那些不愿意伸手的人们。因为伸手与不伸手之间,已不仅仅是良心和道德的问题了。
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社会缺乏公德——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扶起跌倒的老人越多,所带来的麻烦也就越多,人们见此情景只能敬而远之。而只有把社会公信扶起来,人们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
因此,解除此困境不仅仅依赖个体的良心发现,还需要从法理与舆论上进行正确引导,并寻求道德困境的解决方法。我们不应该去责怪那些旁观的人群,这种观念的形成总是受总体环境影响的,也是特定年代特定心理的产物。有一位网友说得好:“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做好事的环境。”这种环境需要大家一起来营造,才能让这样的怪现象减少。
希望下一次,每个人都会带着不缩水的、满满的爱心,把跌倒的人扶起。
升格点评:本文按照时事评论的“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层进式结构进行了修改,开头先揭示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怕赖上自己”;接着又联系“彭宇案”“豆饼老太拾金案”分析其深层原因:是社会公信力的缺失。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社会形成一个做好事的环境,提高社会的公信。整篇文章由“老太倒地无人扶”现象生发开去,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揭示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指出了其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议论层层深入,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第二节 丰 富
■文建华
考点解读
“丰富”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具体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论据充实”是指有充足的论据,这要求考生善于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旁征博引,纵横开阖。“形象丰满”是指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细致,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写人要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要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意境深远”则主要是针对记叙性文章而言的。指情景交融,或景物描写与抒情结合,景中寓情;或象征隐喻,意蕴深远。
误区警示
写作时有些考生觉得自己有很多素材,可是就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要解决这种现象,考生要走出以下误区:
一、事例雷同,不能独特出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人人皆知,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历史名人等。当面对同一作文题时,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材料,结果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文章没有新意。素材的选取,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才能出奇制胜,写出佳作。
二、堆砌素材,缺乏真情实感。证明文章的观点,固然需要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但是要根据行文的需要选取,而不能一味地堆砌素材。过度地引用、化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或过度地使用事例、典故,因为没有融入真情实感,看似内容满满当当,文采飞扬,其实没血没肉没有生命力,不能打动自己,更不能感染别人。
三、误入歧途,一味求异求新。考场作文选材突出新奇是应该的,但不能为了求新求奇,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需求。有的考生大谈校园爱情,提倡人性解放,结果忽视了考场作文“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取向,自然得不到高分。
技法指津
考生如何使文章丰富起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丰富文章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搜集让人感动、觉醒、深思的生活片段或哲理故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品味亲情,感受友谊。考生还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阅读,积极地拓展视野。厚积薄发,丰厚的积累是站在较高高度上认识问题的基础。没有深厚的积累,“丰富”就是空谈。
二、变换思维角度,丰富文章内容。考生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思考,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归纳论证;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角度分层思考。考生平时要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写作时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么文章的内容就会很丰富。
三、恰当使用材料,丰富论证角度。1.采用不同分类标准选择论据。要避免堆砌材料的毛病,就要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排列,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论点。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交代材料。“点”上要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要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据要避免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性可感性;作“面”的材料应扩充论据的容量,浓缩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效果会更好。3.采用假设方法补充所需材料。如果在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可以借助假设方式补充材料的不足。只有正面事例,可以借助假设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可以借助假设方式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4.尽量选择一些新鲜、生动的论据。这些新鲜的论据可以从电视新闻里找,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只要没有被别人重复用过,给人的感觉都是新鲜的。
四、选择适当角度,丰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与文章的表现角度有很大关系。如果考生能够全方位思考,那么就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选择: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外貌有什么特征?人物的动作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在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看这个人的?如果能落实这些点,人物形象就会丰满起来。如果是状物,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多角度感受,这物体就有了质感,整篇文章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五、哲理抒情结合,丰富文章意境。要使文章“意境深远”可使用如下方法:1.采用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往往能营造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如果考生所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可以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念,“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2.借助虚化空白艺术,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象。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中的空白艺术。考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读者一点想象的空间,以达到“意境深远”的目的。3.寓哲理于描写抒情中。文章的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
考场演练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它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才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陈规陋习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新思想、新科学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打破这些过时的规矩的基础上的。
“规矩”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你对“规矩”有什么样的认识或体会呢?请以“规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规矩”的意思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文具,比喻一定的标准、准则和惯例”。题目中的材料来源于孟子的名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本义是说,没有圆规和求直角的曲尺,就没法画出规整的圆形和方形。考生可以使用以下结构构建文章。(1)并列式结构——中心论点:无规矩不成社会。分论点一:政治生活需要规矩。分论点二:经济生活需要规矩。分论点三:文化生活需要规矩。(2)层进式结构——中心论点:规矩需要辨证看待。分论点一:规矩,需要谨慎制定。分论点二:规矩,需要严格执行。分论点三:规矩,需要不断更新。三个分论点分别从规矩制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的态度角度入手,思路非常清晰。(3)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我们既要提倡循规蹈矩,又要拒绝墨守成规。分论点一:人人循规蹈矩,遵章守法,社会就能有序和谐。分论点二:但个个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4)综合式结构——中心论点:在规矩中生活,从规矩中突破。第一部分分论点:规矩能使我们的团体更加团结;规矩能使世界更加有序。第二部分分论点:过时的规矩需要突破,从而创造更好的。这里综合使用并列结构与正反对比结构,辩证分析规矩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可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相关素材: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波兰]莱蒙特
2.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
——[俄国]契诃夫
3.你挣得了安适的睡眠,你就会睡得好;你挣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饭就会吃得很香。这儿的情形和人间是一样的——你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挣一样东西,然后才能享受它。你决不能先享受,然后才来挣得。
——[美国]马克·吐温
【名家之作】
规 矩
□李宗奇
规矩就是方圆。
规矩由来已久,它与自然界相伴而生。我们知道宇宙由三部分构成,上有天,下有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是人。古人说:“天圆,地方。”并非说地球是方的,而是说自然法则不可违,天地之间有个无形的大框框,地球上的人称呼这个框框叫规矩。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传入城市,传入农村,传入大漠,它告诉人们,这个方孔要受制于外圆,就像做人处事一样,要遵天时,守地理,入民俗。
人活在世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规矩,凭着想当然去做,没有不出错的。多少年前,有一个农民进城买了一匹马,回家的路上,他把马拴在自行车后架上骑车而行,马当然拽着不走。他又把马缰绳系在自行车的头上,刚走几步,马惊了,连人带东西拖了个四不像。本来嘛,一手推车,一手牵马,和谐着一块向前,多好。
其实,规矩也是民俗的土壤里长出来的。陕西的合阳,东邻黄河,地方不大,历史不短,人口不多,讲究不少,生活不富,掌故多多。且不说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来由,也不说三皇五帝中的帝喾葬于合阳,亦不说唐王李世民喜爱合阳线偶,单说说合阳人吃饭坐席的讲究就够规矩的了。
始于有莘之国,合阳人吃饭坐席,餐桌非圆而方,满席不是八人而是七人,这个坐席的数字可能是合阳所独有的,叫八仙桌却是坐七个人,这就是它的规矩。一张桌子摆在堂屋,正对门的方向为上,摆两张太师椅,方桌的左右,各置一长条板凳,平平等等,太师椅对面,放一小方凳,这是菜口。入席时,主家先请地位显贵或辈分最高的入座上席,分坐太师椅。接下来,依次坐左右的长条板凳,坐小方凳的,是七人当中辈分轻微或年龄最小的。菜分酒菜和饭菜两类,有八凉八热的,也有十三花盖顶的。敬酒时,先敬太师椅,再敬长板凳,后敬小方凳。敬酒的人站着,把热过的白酒斟满了杏瓤大的白瓷酒盅,右手持盅,左手托盘,一杯过后,敬酒者笑眯眯地说,升一下,客人点头,又斟一杯,说再升一下,客人应允,再斟一杯,且敬酒者只是敬人,自己不喝。酒足饭饱之后,退席时按入座的顺序依次离座。
时间久了,纸质的人民币替代了古时厚重的铜钱,钱是薄了,但合阳的这些老规矩没有变薄。民间的规矩就是历史的尺子,且这尺子也是特殊的,它不丈量历史的长度,只去衡量人心的厚度。
(选自《宗奇散文》)
借鉴技巧:优秀的文章往往不在于描述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在于挖掘生活的细节,捕捉片段镜头,于朴素中见精华。本文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文本内容丰富,事例翔实,选材精当。在论述规矩的内涵时,事例信手拈来,如话家常。同时,观察入微,描写细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知识储备。结尾处,采用对比手法烘托映衬,深化主题。
【学生佳作一】
规矩的变与不变
□曹瑞雪
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有了规矩。它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但这并不代表规矩就是真理。规矩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不同的规矩。如果规矩与其时代不匹配,那就会导致悲剧,会阻碍社会发展。
所以,规矩要因时而定。规矩都是人定的,但定得好不好,就要看符不符合时代要求。像孔子要求即将进入封建社会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定立如西周礼乐制度一般的奴隶制制度,自然不会成功。而相反,战国时的商鞅,却顺应时代变化,提出“军功爵”主张,在秦国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新法。不仅使自己名扬四海,更令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规矩因时而定是多么重要。
同时,规矩也要因时而守。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会盟。齐王向鲁王叩头,而鲁王只是作揖。齐王怒而责问,鲁王却说:“根据《周礼》,国君相见作揖便行。”三年后两国再次会盟,行礼时,齐国派出武士强行令鲁王叩头,鲁国蒙受大辱。齐人讥讽道:“鲁王多么愚蠢,死守儒书,引无谓纷争。”由此可以看到,死守着不合时宜的规矩,小则受辱,大则激化矛盾,甚而引起战争。鲁王已算幸运,没有引发战火。但惹出的笑话与耻辱却告诫我们勿墨守不合时宜之陈规。
除了上述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规矩要因时而变了。当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已不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引发市场大危机时,罗斯福果断破除“政府只为市场充当守夜人”的陈规,大胆革新,并最终创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资本主义世界的新规矩,恢复了美国经济,也挽救了资本主义。因时势改变规矩,不仅可以解决陈规旧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可以开辟一片新天地。时势变了,社会变了,规矩就要变。不变无以立新规,不变无以走新路。
是不是什么规矩都可因时而变,可以抛弃呢?当然不是。起码有一条,人永远不可以抛弃,那就是:人要遵守规矩。
苏格拉底说过:“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强调人R/ZzIvkfubJN8FZ4hCBXbQ==要约束自己遵守规矩。人如果没有规矩约束,私欲就会横行,恶也就会随之产生。所以人一定要受规矩约束。这是唯一一条永不改变的规矩。
做一个有思想力的人,约束自己,遵守规矩,但不要让它成为绳索束缚你。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人类才会进步。
点评:本文辩证地分析了“规矩”的变与不变,采用了并列与层进相结合的结构,思路清晰严谨,语言表达流畅。材料丰富,举例分析比较深入,能揭示“规矩”变与不变的原因与条件。
【学生佳作二】
规 矩
□滑 蕊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形成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社会、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规矩。社会的进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只有遵循规矩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服务。如果社会脱离了国家,对规矩置之不理,一意孤行,这将如何使处于统帅地位的整体——国家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一来,想要追求进步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守规矩是使一切事物美好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规矩。人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体,直接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前进方向,个人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遵守规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并在奋斗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充实自己,使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果违背了规律,违反了规则,那么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这样人与社会、国家怎么能得到和谐发展呢?因此我们呼唤遵守规矩,寻求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遵守规矩,并不等于墨守成规,盲目遵从。我们还需要有创新,因为创新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我们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探索真知,获得成功。倘若一个人安于平庸,甘于落后,那么他将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开创美好明天的创造力,等待他的只会是社会的淘汰。
既然如此,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地做到遵守规矩与创新相融合呢?第一,我们要在遵守规矩的基础上创新,要摈弃那种墨守成规的思想,要打破陈规陋习,去追求正确的思想,切不可一味地排斥与否定前人的言行,以真正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要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坚强的精神盾牌与不畏艰险的力量源泉。
让我们踏着规与矩形成的轨迹,带上创新的背囊前行吧!
点评:文章开篇点题,从社会到个人,逐层深入,阐释观点,内容丰富,论据翔实。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注重正反对比,强化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原论点之上就事论事,而是宕开一笔,深入分析,指出了“遵守规矩与创新相融”的原则,深化了文章主旨。
【原文雏形】
规 矩
□文 宇
规矩,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规矩,是国家得以平稳发展的保障;规矩,是人民能够安定生活的基石。规矩对社会、国家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规矩过时将阻碍科技的进步。
在十几世纪的欧洲,当大家都认为先贤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理论正确无误时,一个勇敢的科学斗士站了出来,用精确的实验推翻了这一过时的“规矩”。这个人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实验和理想斜面实验的有力证据下,这个过时、错误的“规矩”最终得到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理论和规范。规矩的过时和错误给世界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又如前苏联的例子,规矩和模式的僵化、过时,给社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因此,过时的规矩一旦不被推翻,社会受到的影响便十分巨大。
没有了规矩,社会将失去平衡。
2007年重庆一家家乐福超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踩踏人致死的事故,造成了三死三十几伤的严重后果。这起事故是商家的经营违反国家法规,举行限时优惠活动而引起的。这正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现实写照吧!如果每个人都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规范,规矩二字便会从世界上消失,世界也可能因此不复存在了。正如社会上的一些“不规矩”的行伍,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如果生活没有了规矩,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遵守规矩使人成功。
拿破仑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可能因为一个人输掉整场的战争。”拿破仑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称霸一方,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他认为,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靠的并不是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在统领军队上严明的纪律。也正是这严明的纪律,使他走上了欧洲的巅峰,走上了成功之路。最终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的指挥得当,眼看要拿下最后的胜利,可就在胜利前的瞬间,因为军纪不严,援兵的延迟而功败垂成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规矩是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规矩是火,它能照明前进的道路,也能把人烧伤。
让大家懂规矩,遵守规矩,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点石成金:文章的论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观点的成立与否。本文力图用丰富的论据证明观点,用了大段篇幅来展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并不属于“规矩”,这样错误的论据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说服力,进而使读者对全文观点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所以,考生应该选择准确、新颖的论据来恰当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升格佳作】
在规矩中生活,从规矩中突破
□文 宇
观望苍穹,北雁南飞,定成一字或人字形,有规有矩,因此能顺利抵达南方;察看厚土,蚂蚁繁杂,各蚁都严格分工,有规有矩,因而化渺小为强大。因此,有规有矩方可成方圆。
规矩能使团体更加团结。
三国时期,曹操有次带兵打仗,驻扎在一个乡村中。他命令士兵们不准去践踏庄稼,否则按军法处置。不料他的马突然受惊,跑到了田地里,踩坏一大片庄稼。曹操二话没说,当场削掉了自己的头发以罪己,士兵们大为震惊,从此军队更加团结。试想若曹操没有遵守这条规矩,大家都践踏田地,不但百姓会心怀怨愤,军规的威严也无从体现。最后这个团体就像没有凝聚力的一盘散沙,很容易就会被打败。我们的学校也是一样,若没有校规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就会像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任意妄为,后果不堪设想。
规矩能使世界更加有序。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我们自小便知道的道理。正是因为人们都按照这样的规矩过马路,交通才会通畅。若没有它,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交通系统早就瘫痪了。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下楼梯靠右行,垃圾要分类放,公共汽车前门上后门下,遇事要排队……这些我们潜意识里平时就会做的事,其实就是规矩。规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习惯生活在规矩中,因此我们的生活才没有混乱,才井然有序。2007年重庆一家家乐福超市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踩踏人致死的事故,造成了三死三十几伤的严重后果。这起事故是由于商家的经营违反国家法规,举行限时优惠活动而引起的。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国家的法规,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没有了规矩,社会将失去平衡。
我们在规矩中生活,也要从规矩中突破。尽管规矩约束我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有些时候如果墨守成规,我们的社会就有可能停滞不前。
过时的规矩需要突破,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百日维新运动的首领之一梁启超,关注西学,对国外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他发现中国的女人还在裹小脚,社会上还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于是他大力引进并宣传西方文化,并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停止遵循那些陈规陋习。经过他的努力,中国人的思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试想若没有人敢于打破这些束缚人发展和自由生活的陈规,中国会进步吗?
在遵守正确的规矩的同时,要学会突破不合时宜的规矩,这才是我们对规矩应有的态度。
升格点评:修改后的文章在第三自然段更换原先不恰当的材料,使内容更符合题意。倒数第六自然段过渡利落,使用新材料,突破原有思路,辩证地分析了“规矩”的内涵,材料丰富、新颖。作者采用了并列与层进相结合的结构,清晰、严谨。举例后的分析恰当而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使全文主题鲜明深刻。结尾简洁明了,重申论点有力扣题。
第三节 有文采
■梁存周 卢新军
考点解读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写作要求,即考查考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关于“有文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是:
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着重考查考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考生写作时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表情达意,力求一字传神;写作时能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现多样性,对不同的思想内容会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能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行文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需要注意的是词语生动不等同于堆砌辞藻,华美的词句固然能够为文章增色,但堆砌辞藻则不一定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令人百看不厌。“善于运用”则要求考生用得恰当,灵活而有创意。
3.文句有表现力。要求表情达意时,语句不能太直白,应该含蓄委婉,有意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误区警示
一、为求句式的灵活多变,而造新病句。这是作文的大忌。文章要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给人以启发教育,而错误的语言传达的思想内容就起不到这方面的作用,甚至会给人一种误导。
二、引用名言警句缺乏必要的分析(即议论),给人以堆砌之感。这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考生在写作文时引用的名人名言不可谓不多,但只是为引用而引用,没有恰当的分析,甚至根本没有分析,看似有文采,其实只是堆砌材料,没有深加工甚至没有加工,造成这些材料与思想内容脱节。
三、修辞手法运用不当。常见的问题有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缺乏相似点,夸张超过现实的可能,排比多却与主题的关系不密切,甚至不相关。
四、词性的误用。这涉及到语法知识,对词性把握不准,使用时吃不准到底是什么词性,该用做什么成分,最常见的是把名词误当做动词用,形容词误当做动词或副词用。
技法指津
考场作文,因为时间有限,要想做到“有文采”,需要有厚实的语文积累,但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做到这一点。对于那些没有太多这方面积累的考生而言,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一、醒目位置要讲究文采。这里的醒目位置包括标题、文章开头与结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定要富有诗意或简洁明了,才能显示作者的文采,切忌用话题代替(命题作文除外)。话题作文所提供的话题只是引子,往往是生硬的,甚至大而无当。至于点题,则须在醒目的位置不断出现能够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使得自己的感悟得到强化突出,又能加深阅卷者对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印象,使阅卷者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而不是看了半天不知所云。
二、生动细腻的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记叙类文章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描写,笼统的概括会使描写对象干瘪,形象的描绘则能让描写对象丰满可感;这就需要考生对描写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描摹,即绘其神态状貌。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适当的议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议论类文章中形象的描绘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有利于升华主旨。
三、恰如其分地引用或化用格言、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考场作文很难达到字字珠玑,很多句子都是仓促之间一挥而就,根本没有足够的斟酌时间。如果考生能把平时积累的名句借机嵌入文章中能显得语言“有文采”。
四、句式的灵活多变,给人一种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之感,不至于沉闷压抑。长句利于表达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但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比较费劲,让人没有兴趣读了。短句灵活多变,适于表现紧张而急促的场面,然而如果整篇文章全是这样的句子,让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愿意读的人也就不多了。所以要将长句和短句结合起来使用,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从而使文章文采斐然。被字句与把字句、肯定与否定(包括双重否定)句也应交替使用。
考场演练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女孩想自杀,被一位老人撞见。女孩哭诉了好多理由,老人拿了张“一句话设题答卷”:如有可能,你想要的最大幸福是什么?一张纸上有五个人的回答,分别是:“有个家!”“有爱我的爸妈!”“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听一听鸟儿歌唱!”“能起来走一走!”。
女孩不懂。老人拉她去见这五个答题的人——孤儿、弃儿、盲人、聋哑人、瘫痪人。
女孩拥紧老人哭着说:“我错了,谢谢您!”
与这五个人相比,女孩一人拥有了五个人的“最大幸福”,还绰绰有余!
老人的理由是:幸福,要用心来做尺子。尺子,是要有刻度的,没有零度线就没有刻度,没有刻度就没有幸福。
请全面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处,文体特征鲜明;③标题自拟;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写作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故事内涵的把握,单纯地将其理解成幸福的主题,并不全面,这忽视了“自杀”的故事开端,而且这只是大众化的理解,难以写出新意;同时也曲解了老人对幸福的特定比喻,即尺子要有刻度,也就是人要有生命,人只有拥有了生命才能获得幸福,从中提炼出的主题应是“生命”这一大主题。在这个主题的引领下,考生可以从“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或人生)的规则”这些方面进行立意。
相关素材:
1.贵州省开阳县永温乡纪委书记李彬,在2008年南方罕见的雪凝灾害中,一直坚守在救灾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忠诚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大年三十,李彬与坤建村村主任抬着柴油走了三公里山路,发电给村民打米。在此之前,踏雪走了两个多小时,为被雪困住生活困难的安大村朱廷学等送去救灾物资。村民李绍武家生活困难,李彬当场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在雪凝冰冻最严重的二十多天里,尽管晚上用饮料瓶取暖,吃方便面,他仍然每天一大早就徒步奔波在受灾最严重、车辆无法通行的大山深处的农户家中嘘寒问暖,详细记录村民的生活状况,为省市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除夕夜,奔波劳累了一天满身结满冰雪的李彬回到乡政府时,已是晚上七点了。他匆匆赶回家看了一眼刚刚做完手术的父亲,准备吃点东西回乡镇府值班时,出现头痛、呕吐症状。2月10日下午,虽然当地专家多次会诊抢救,他终因疲劳过度突发脑溢血,走完了短暂的人生。
2.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我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 心
3.因寒冷而打颤的人,最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经历了人生烦恼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贵。
——[美国]惠特曼
【名家之作】
最高学位
□王海椿
澳星电视台招聘节目主持人已接近尾声了,进行最后角逐的还有2名选手,一个是研究生学历,一个是普通本科。9名评委已有4名同意选那位高学历的。另有近半数人倾向于低学历的选手。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原教授说话了。原教授德高望重,年轻时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原教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出人意料地讲了一个故事。
暑假时,原教授去一个小镇的朋友那里度假。那天他和朋友到镇上溜达,恰好碰到一个小艺术团来这里演出。演出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个女歌手正在唱歌,一个傻子跑到台上,捧着一朵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脏兮兮的塑料花。观众“轰”地大笑起来。这个女歌手没有舞台经验,一时不知如何应付,自顾自地唱着。傻子站在舞台上,呵呵地笑着。主持人在这尴尬的时候走了过来,微笑着接过了塑料花,握着傻子的手说:“谢谢这位朋友!”原教授由衷地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应变能力。
傻子得到夸奖,得意地跑下台来。没想到的是,当那个女歌手再次上台的时候,傻子又跑了上去,捧着一大束刚采来的野指甲花、鸡冠花。观众又一次“轰”地大笑起来,傻子则在台上手舞足蹈。有人打起了呼哨。主持人上前来,示意歌手接过鲜花,他则面对观众说:“这是真正的铁杆粉丝!”他还拥抱了一下傻子,似乎对傻子耳语了一句什么。傻子乐呵呵地跑下了台。演出继续进行。傻子再没有上台去,安静地在台下看着。
原教授很想知道主持人是如何使傻子不再上台献花的。于是他向后台走去,他还没来得及和他打招呼,主持人已走到傻子身边,牵着傻子的手,向马路对面走去。原教授更加好奇了,就跟在后面。
只见他们进了一家小餐馆。原教授顾不上冒昧,作了自我介绍,对他的主持表示嘉许,年轻人说自己今年刚大学毕业,主持节目还不成熟。当原教授问他用什么方法使傻子没有再上台时,他说,我在他的耳边说:“送花只送一次就够了,送多了会被人笑。听我的话在台下听歌,结束了我请你去吃好东西。”
原教授震惊了。因为他完全可以骗过傻子,保证正常演出就行了,演出一结束也就没事了。他说:“人要守信,一个主持人,要对观众负责。尽管他是傻子,我还是要兑现我的承诺。”
原教授讲完了,大家都对这个名不经传的年轻主持人表示赞许。原教授说,这个学历低的选手就是我在小镇上遇到的主持人。
两年多后,年轻的主持人偶尔得知自己被录取的内幕,专程到原教授家去拜谢。原教授说:“对人生来说,爱是最高的学位!你自己做出了最好的答案,不用谢我。”
(选自《羊城晚报》2009年1月29日,有删改)
借鉴技巧:本文故事简洁明快,阐释的是“大爱无限”,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则因有了这种大爱,才赢得了自己的职位。
从手法上讲,本文采用了“巧合”手法,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评委中的原教授经历了那个年轻主持人的一个场合,那个特定的场合中发生的特定故事,原教授是评委、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主持人选拔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这些无不透露着这种种巧合。
选文另一特色在于,全文并不像其他小小说一样人物对白和心理独白各逞其能,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出现必要的人物语言,其余都是通过原教授之口讲述,原教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的身份出现在故事中,这种讲述使得年轻主持人的形象更为真实、客观。
【学生佳作一】
生命的赞歌
□孔君洁
无论是彪炳千秋的伟人,还是遗臭万年的奸雄,生命的时间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千年前修建阿房宫的巨匠,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在生命的历程中,消逝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消逝的是无形的精神,它常常昭示着历史的力量,生命的价值。
作为青少年的我,该怎样去谱写生命的赞歌呢?“我告诉你,”一位手扶拐杖的老人走来,“用你坚定不移的信念去做好每一件事,就像这太行王屋二山,如果当初我面对它的高大雄伟而放弃,就不会有乡邻们后来的坦途。虽然当初有人笑我傻笑我痴,可现在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我想我会平淡地过完一生,很难像愚公那样。所以愚公精神才流传万世,虽然他短暂的生命消逝了,却留下了永恒的价值。
灾区的难民教会了我,抗震救灾的军人教会了我,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教会了我。当地震发生时,天崩地裂,亲人离散,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样做?我只是假设,可那些难民却是必须面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坚强让我感动。手电筒的光芒,废墟中的歌声,他们在黑暗中、在生命沃土上播撒下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多年之后,他们必将收获茁壮成长为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上的果实。“求求你,再让我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多么令人心酸的一句话,身为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是他们神圣职责,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亦是他们保家卫国的一种形式。我们看到他们为了救人流血流汗,也流出了男子汉本不轻弹的眼泪。
当衣衫褴褛的老人走进银行,从一个塑料袋里倒出零碎的角币时,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显出了些许的不耐烦,毕竟后面还排有长长的队伍;但听说老人是捐款时,她们肃然起敬。看着老人毅然决然的态度,望着老人佝偻的身躯,工作人员羞愧地低下了头。
生命本没色彩,过程给了它缤纷与绚丽;生命本没有芳香,过程给了它蛱蝶舞;生命本是一朵白色的纸花,过程却给了它蜂儿绕!过程,具有崇高的价值。
生命的赞歌,让我们共同谱写!
点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力的阐述。选取事例有古有今,在说理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增强了说理效果。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说理更为透彻。
【学生佳作二】
用爱谱写生命的赞歌
□买梦雨
生命的意义何处寻找?生命的赞歌怎样谱写?
一曲《爱的奉献》道尽了其中的哲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我国的贫困学生都能像刘佳杨一样圆了大学梦,实现梦想,并用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回报社会,回馈别人对他们的帮助。中国还很贫穷,还有不少像刘佳杨一样,难圆大学梦的学子。只要我们献出一点爱,就能让他们有学上,有书读。我们要用爱心谱写生命的赞歌。
爱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面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洪战辉,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依然善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用自己孱弱的脊梁支撑着困境中的家庭。他的眼神中透着友善、勇敢和坚强,虽然他看起来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他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生命的赞歌。用青春、汗水作曲,用爱作词,歌曲中渗透着他的血与泪!是什么让他如此付出?是爱,是追求生命之真的心,是善良的心,是坚强的心……这一切不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金钱,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生命。
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无数人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一件件真实感人的事,都触动着我们的心弦。那些人身上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爱心,他们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
爱是情与情的传递,爱是心贴心的承诺。
爱是深深的牵挂,爱是相聚的喜悦。
阳光驱散了天空中的阴霾,将灿烂的光辉洒向大地;花儿绽放着生机,吐露着芬芳,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让我们一起用爱谱写生命的赞歌吧!
点评: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1.所用材料均是大家熟悉的,增添了亲切感。2.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行文既富于变化,又不落俗套。3.文章开篇设问,造成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结尾点题升华主旨。
【原文雏形】
绿豆沙拉
□侯亚杰
打开记忆的匣子,往事如烟,一丝一缕都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5月中旬体育加试在即,体能尤显重要。真是怕啥来啥,那几天小腿如针扎般疼痛,有时寸步难行。
诱人的香味在挑逗鼻子的耐性,肚子里的馋虫也极尽骚扰之能事,也许是先兆,每次母亲来校送饭,都让我感到莫名的饿。那天母亲照例送来了我最喜爱的饭菜,还加了大白菜、豆腐,给我倒好饭,母亲便离开了,当我去洗碗时,却又见到了母亲,笑嘻嘻的,拿着两包零食,还带着惊喜:“你的腿还很疼,我到商店转了转,这两包有豆,能补钙的。”听了这些我既想笑,又想哭,母亲从来不会享受,也不会奢侈到逛商店,今天却因为我打破了惯例。独自离家求学,仰望夕阳,仿佛又看见母亲佝偻的身躯,在田里劳作,农田是她的希望;把汗水化作雨水,当做甘霖浇灌庄稼,把肉磨成茧子,当做肥料施进土里。女儿是她的又一希望,被爱很幸福,但也学会了回报,是母亲用爱让我的生命得以不断滋养,我要用一首歌回报母亲: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
生命因有了追求、责任、坚强、爱,才变得丰富,深刻,生动。
奏响生命的乐章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暖,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茶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毅,才多了些热烈,少了些寒冷。人生因生命而存在,而生命也因有了人生的跌宕浮沉,才多了些深刻,少了些虚华。
生命的真谛
“生命”被千万种人赋予了太多的含义,而在我的心中“生命”却是这样的,是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终于把飞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执著追求,是依米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后,爆发了自己毕生的结晶,终于把花的芬芳吐露给大家的无私,更是竹毅立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守。
责任如山
当时间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凝固时,山崩地裂,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举国同悲,四川哭泣。但当那一个个令人难以入目的画面将师心变成震撼时,莫名地让人感到了人性的伟大,与责任的力量。正在给学生上课的谭千秋教师几乎是本能地爬在桌子上,张大双臂护着身下的四个学生,那一刻,他把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献给了人间,保护了一个个花朵般的生命!在那一刻,倒下的是身躯,搬走的是脊梁,撑着的是天空,屹立的是师魂!
永恒的坚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他还是一个孩童时,就承担起了对另一个孩子的责任,是生活教会了他过早的成熟,现在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在精神上他却收获了坚强,带着妹妹求学,生活的艰辛、无奈、精神的孤独,无助都打造了“贫穷不是我的错,但改变贫穷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的铮铮铁骨,他是无数青年学子的榜样,更是“坚强”一词的最好佐证,他就是“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
点石成金:文章以《绿豆沙拉》作为题目,令人费解,含蓄有余,清晰不足,更不能统领全文。写自己现实状况的那段文字段落分布不合理,放在第一节,与后文内容脱节,也游离于全篇之外。部分材料的分析不能围绕主题进行,这是中学生写作中的通病。建议本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修改:首先调整部分顺序,把“奏响生命的乐章”提到开头,作为文章的题目,用来统率全篇。在“永恒的坚强”这一节结尾处添加“更是生命不屈的象征”,以突出全文的“生命”这一大主题;开头的内容置于最后,并拟“绿豆沙拉”为小标题,将其中的“拿着两包零食”一句改为“拿着两包绿豆沙拉(我最喜欢的零食)”回扣小标题,用以彰显母爱这一小主题。
【升格佳作】
奏响生命的乐章
□侯亚杰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香,才多了些温暖,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毅,才多了些热烈,少了些寒冷。人生因生命而存在,而生命也因有了人生的跌宕浮沉,才多了些深刻,少了些虚华。
生命的真谛
“生命”被千万种人赋予了太多的含义,而在我的心中,“生命”却是这样的:是蝶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终于把飞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执著追求;是依米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后,爆发了自己毕生的结晶,终于把花的芬芳吐露给大家的无私;更是松屹立在悬崖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守。
责任如山
当时间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凝固时,山崩地裂,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四川哭泣,举国同悲。但当那一个个令人心痛的画面将师心变成震撼时,让人感到了人性的伟大与责任的力量。正在给学生上课的谭千秋老师几乎是本能地爬在桌子上,张开双臂护住身下的四个学生。那一刻,他把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献给了人间,保护了四个鲜花般的生命!在那一刻,倒下的是身躯,挺直的是脊梁,撑着的是天空,屹立的是师魂!
永恒的坚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承担起了对另一个孩子的责任,是生活教会了他过早地收获成熟,现在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在精神上他却收获了坚强。带着妹妹求学,生活的艰辛、无奈,精神的孤独、无助,打造了一个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贫穷不是我的错,但改变贫穷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听来是如此的厚重,他是无数青年学子的榜样,是“坚强”一词的最好佐证,更是生命不屈的象征。
绿豆沙拉
打开记忆的匣子,往事如烟,一丝一缕都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5月中旬体育加试在即,体能尤显重要。真是怕啥来啥,那几天我小腿如针扎般疼痛,有时甚至寸步难行。
那天母亲照例送来了我最喜爱的饭菜,还加了大白菜、豆腐。诱人的香味儿在挑逗我鼻子的耐性,肚子里馋虫也极尽骚扰之能事,每次母亲来校给我送饭,都让我感到莫名的饿。给我倒好饭,母亲便离开了;当我去洗碗时,却又见到了母亲。她拿着两包绿豆沙拉(我最喜欢的零食),笑嘻嘻地说道:“你的腿还很疼,我特地到商店转了转,买了两包绿豆沙拉,能补钙的。”听了这些我既想笑,又想哭。母亲从来不会享受生活,也不会奢侈到逛商店,今天却破例为我补钙。
独自在外求学,仰望夕阳,仿佛又看见母亲佝偻的身躯。她在田里劳作,农田是她的希望,她把汗水化作雨水,当做甘霖浇灌庄稼;把手掌肉磨出的茧子,当做肥料施进土里。女儿是她的希望。被爱很幸福,但我也要学会回报。是母亲用爱让我的生命得以不断滋养,我要用一首歌回报母亲:万世沧桑唯有爱,是亘古不变的神话。
生命因有了追求、责任、坚强、爱,才变得丰富,深刻,生动,正如钢琴上的黑白键,共同奏响了生命不朽的乐章。
升格点评:修改后的文章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小篇章。整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既有气势,又不给人以压抑感;各种比喻恰切,形象。这些亮点正切合了高考作文“有文采”这一等级的能力要求。结尾句总结全篇。
第四节 有创新
■刘步春 张 宇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在考生写作的总体要求中,发展等级是比较高的写作等级要求,而“有创新”又是高考写作的发展等级要求中最高且写作技巧难度最高的等级要求。“有创新”具体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五新”,即:见解新,材料新,构思新,推理新,个性新。在这的“五新”中,并不是说要求一篇文章每项都具备,这五项中只要具备一点,就可能得到发展等级的满分20分。
笔者姑且把“有创新”分为“内容新”和“形式新”两方面,而“五新”中的“见解、材料、推理和个性”几方面可以划为内容新,“构思”这一方面可以划为形式新。考生要在写作中达到“有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1.见解新,是建立在多角度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基础之上的。2.材料新,是建立在平时多读书看报、多留心观察生活、多总结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基础之上的。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和有个性色彩,则需要考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多思多练。4.构思新,需要考生从考试作文的外在形式去把握,如作文的标题怎样出新,段落分配的合理性,文体选择的合适性等。
误区警示
“有创新”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最高要求,考生切不可为了所谓的创新去刻意模仿,生编乱造。创新不能走极端,创新更不能作秀。考生不能因为一个考生在高考写作中采用诗歌体裁得了高分,就都去模仿诗歌创作去写考场作文;不能因为一个考生在高考写作中采用文言写作得了高分,就都去模仿文言创作;更不能因为一个考生在高考写作中编故事得了高分,就都去围绕体裁创新去胡编乱造。
离奇古怪不叫创新。高考作文创新不是偏离题意,无原则地想象夸张;创新需要切合实际,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有继承。
技法指津
古人写作强调“文无定法”,但不是说“文无法”。技法在写作中非常重要,文章写作中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缺一不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是要求考生按一定的要求去写,考生必须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的写作方法,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那么如何创新呢?下面笔者介绍一些“秘诀”。
一、形式创新。
1.标题创新。采用修辞手法是标题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如,《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这一作文标题就是化用了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采用对偶的手法给人以新鲜之感。
2.体裁创新。这里所说的体裁创新并不是说自造体裁,而是选用比较新颖的他人很少选择的写作体裁。如,有一位考生在写作时选用书信体,阐述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高分。
3.构思创新。如,有的考生利用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法突破思维定式,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独辟蹊径,独具一格。如以“关心”为话题的文章。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家人对一个百天婴儿如何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亲人歧视的老人(即婴儿的爷爷)的故事,将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进行鲜明对比,反映了“爱幼弃老”这一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全文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呼吁全社会“关心”老人。这种构思赋予“关心”这一话题更深刻的内含,引人深思,新颖独特。
二、内容创新。
1.材料新鲜。这里所说的材料新鲜,并不一定是非得用热点、焦点材料不可,只要把课本中的材料恰当运用翻出新意,也是新鲜的。
2.见解新颖。这里所说的见解新颖,并不是对一个问题的离奇古怪的猜想,更不是对一个问题片面地妄下结论,而是建立在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基础之上的。如高中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经典篇目,考生可以对“将相和”的故事进行多角度分析,得出“合作可贵,和谐最美”的观点,也可以读出“忍让、宽容的美德”这一结论,还可以从中领悟到“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的精神等。考生只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就可能迸发出新颖、独到、有创意的思维火花。
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推理想象的独到是建立在对问题深刻的分析和认识之上的,它需要考生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感悟能力。如,一篇《阿Q新传》的文章,作者凭借对《阿Q正传》的谙熟,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制假售假等欺诈行为的洞察,巧妙地选择了故事新编的样式,将原材料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化用名篇讽刺当今,寓忧思于诙谐,主旨鲜明。
4.有个性色彩。有个性色彩这一要求对考生来说是非常高的要求,这需要考生长期坚持写作,坚持独立地思考才可能达到。
考场演练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几乎所有的树根、花根都不美丽,但长出地面的枝、叶、花却大都是美丽的……
这些景象给了你哪些联想或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标题自拟;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