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说明文
2011-12-2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12期
综 述
□张仁标
说明文是语文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考生平时的学习与高考作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高考作文中关于说明文的部分作一介绍,以便考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说明文,从而更好地发挥说明文在高考作文中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学体裁。它主要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揭示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如“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作者叶圣陶客观地解说了点蓝的工序,并且说明了景泰蓝的由来。一般而言,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针对事物的实体性和具象性来作介绍的,是客观描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南州六月荔枝丹》;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所呈现的某方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使用方法及构造特点,或者事物的演变过程等,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神奇的极光》。
考生学习说明文时,要抓住它的三要素,即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写说明文一定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要说清楚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之分,考生平时要认真观察、深入思考、重视积累,以便能正确把握。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花儿这样红”的现象,而现象的事理即是它的特征。说明顺序就是说明事物时按照的顺序,它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但有时也会出现几种说明顺序交叉的现象。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先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然后总括式地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的特点,而制作过程则又是以工序的先后为序逐一介绍的,所以文章是先分后总,而分的部分又是以制作过程的先后为序进行说明的。考生写说明文时,可以根据说明的对象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考生写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说明方法。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贾祖璋为了说明荔枝的大小,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形象,明了。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不仅能使说明对象更具形象性,说服力,也是衡量说明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考生要把握说明文,还得了解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首先应该准确,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语言,都要求准确无误,一点含糊不得。如:“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斑纹》)作者周晓枫在说明蛇的斑纹时,运用了“只”“最简约”“几乎”“都相仿”等说明语言,准确且具体。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平实,也可生动。平实的说明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一般用于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常常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说明对象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考生只有把握了说明文的特征,才能更好地驾驭,应用自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作文题都是开放型题目,文体不限,很少有考生写纯粹的说明文。虽然说明文在高考作文中运用不广泛,但它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的考生会采用文中文的构思,巧用说明文,使说明的成分成为文章的一个部分,为高考作文增彩添色。有的考生则采用说明文中的应用文形式,例如广告、说明书、规则、章程、解说词、诊断书等进行构思,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
考生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易误点:
一、不明特点,泛泛解说。就是解说事物时抓不住事物的特征,泛泛而谈,结果什么也没解说清楚。
二、不懂写法,概念不准。就是一些考生不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也不明白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文中运用大量的描写、议论、抒情,夸大或缩小事实,造成概念不准,事实不清。
三、言而无序,信笔写来。不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明事物,而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思路不清晰,颠三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