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使命
2011-12-29李峥嵘少逸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2期
导语
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使命是人生奋斗不懈的动力,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向导。为自己找一个崇高的使命吧,那样你会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按照价值观生活,我们才能不留遗憾,问心无愧……
选文1 宁死不为奴
虎性不移
□杨闻宇
对人生而言,腐刑比杀头更难忍受。风雨如晦之中的司马迁做此艰难抉择,正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卓尔不群,坚忍与刚强。
《史记》,这一面巨型的历史透视镜,是在极端痛苦、不幸,极端伤感、艰难的条件下用拌和着血泪的笔墨写成的。历史以那么残酷的方式愚弄司马迁,决定了司马迁所发之愤绝非一己之私愤——他既愤慨封建与皇权,也愤慨俗风与世情。
李陵在漠北浴血死战之际,使报于朝,“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礼拜山呼,颂声雷动。当李陵战败陷落的消息突然到来时,武帝听朝不怡,两班刚刚欢呼过的文臣武将这时全部成了哑巴,个个木雕泥塑似的,“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此时此地,只有一个司马迁挺身出列,剖白李陵对大汉王朝的忠贞。当司马迁被不幸送进囹圄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大伙儿眼睁睁地看着忠直无辜的司马迁被送进蚕室去受刑。“交游”为同事和朋友,“左右亲近”指武帝平素所信赖的心腹大臣。这就是巍巍宫阙里的世态,这就是锦绣之乡的人情,当然这也正是最现实、最深邃的“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
李陵是毋庸置疑的虎将,人以群分,司马迁心性亦与他同。一武一文,在政坛上作为先后着鞭的难兄难弟,司马迁之隐忍苟活,与李陵之寄身朔方是对应的,平行的。现实无论对他二人施加怎样的淫威与压力,他俩依然是猛虎。奴性笼罩宫廷,但在猛虎身上从来就没有丝毫的立锥之地。
龙有龙角,虎有虎须。司马祠里造于北宋时代的司马迁塑像,并非宫刑之后的“妇人之像”。这留须之像,传说是依照当年从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司马迁壮岁线描画像仿塑的。壮岁时他耕牧壮游,磊落奇迈。武帝冷不防给了他残酷的一刀,此一刀奇耻大辱,只能使其本有的阳刚之气被点火起燃一样进一步升腾。“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司马迁之气所赋予之流形,就是《史记》。祠里倘塑一“妇人之像”,可真是大煞风景矣。
最凄惨的际遇,成就了一部最壮美、最瑰丽的《史记》。“绝唱”指的是最高造诣,《史记》证明,只有在绝境里才能产生绝唱,这简直成为中国史学与文学的一条原始辙印。“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这刀剑染血式的苦难,促人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是为苦难加上一层霜并使之深入精神领地里再度受难,最后才绽放出一丛丛艳丽的菊花来。文才易有,史才难得。《报任安书》里列举了八个王侯将相被封建绞肉机绞成团团肉酱而后泯灭,司马迁又列出七位: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而这七位,将被绞溅出的血花发愤而化为一簇簇的火花,这才升华为璀璨不灭的星辰。前八后七,后排里空出一个位置,莫非是上天预留给司马迁的么?
天意高难问。《史记》如菊,蕊寒香冷,初问世时,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很长时间,《史记》不为人知,处境是相当冷清、寂寞的。鲁迅先生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已经是两千年之后的事情了。
(选自《读写新空间》,有删改)
含英咀华
在奴性的驱使之下,竟没有人为在漠北浴血死战的李陵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这时只有司马迁一个人挺身出列,剖白李陵对大汉王朝的忠贞,但他忠而被谤,惨遭腐刑。尽管如此,司马迁并没有悲观,更没有沉沦,而是凭借崇高的使命感与惊人的毅力成就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正因为司马迁有了这种崇高的使命感,才迸发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巨大力量。
思考练习
1.本文中“历史透视镜”的含义是什么?“这就是锦绣之乡的人情”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2.本文的开篇,作者称赞司马迁生命力“卓尔不群”。请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这一点的。
选文2 心常悲天亦悯人
聆听杜甫
□纤歌凝
你那和着酸楚泪水的沉重的叹息,穿过沧桑岁月的重重屏障,一声声敲击着我的耳膜,一声声撞痛我的心扉。就在我伏案展卷的刹那,从心底里忽然涌起一种崇敬,一种羞愧,一种深思。
一样的钟情于诗文,一样的才华横溢,你却难有太白的洒脱飘逸,牧之的风流倜傥。你无法“仰天大笑出门去”,你不能“十年一觉扬州梦”,仅有的纵酒放歌也是在“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时候。所以,尽管你以“诗圣”彪炳千秋,但在众多后生晚辈的眼中,你似乎并不讨人喜欢。才子佳人无法从你咽泪泣血的文字中找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式的缠绵,你的文字中缺少风花雪月;文人雅士不能从你憔悴忧虑的容颜中寻到“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的唱和,你的诗句里找不到附庸风雅。你活得很累,生逢乱世的境遇,注定了你的颠沛流离;你活得很苦,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你只能唱出这苍凉的颤音。
避开尘世的喧嚣,我跨越了千年的门槛,来聆听你的叹息。我听见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的茅屋内,你怀抱因无处躲雨而啼哭的娇儿,仰天悲叹,发出了天地为之动容的祈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千载之上,还有汨罗江畔的屈子与你唱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千载之下,寂寞的人群中可有哪个文人似你?
在我凝神聆听的时候,仿佛有二胡的幽咽声在耳畔响起,把一颗过分浮躁的心,一下一下收紧,再收紧。心海里浮躁的波浪渐渐平息,平息成宁静的湖,在微微荡开的涟漪中,清晰地映出你憔悴的容颜,回荡着你无奈的叹息。
我不知道,你离去的时候,是不是仍然有凄风苦雨相伴,但我知道,一叶孤舟,就是你最终的归宿。你孤独地走了,可是,在历史的回廊中,你的叹息和着江水的咆哮、沙鸥的哀鸣,在久久回荡着……
(选自《纤歌凝文集》,有删改)
含英咀华
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他的面前低下自己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本文采用面对面倾诉的手法,讴歌了杜甫的伟大。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既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思考练习
1.按照下列句式,仿写一段话。
没有仁者风范,怎有你“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没有仁者风范,怎有你“兵革既无息,儿童尽东征”的哀楚;没有仁者风范,怎有你“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泣诉。
2.在漂泊西南的日子里,杜甫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么,他是一只怎样的沙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选文3 呕心沥血为民言
雨果:照亮了法兰西的天空(节选)
□王永改
法国人说: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雨果,照亮了法兰西的天空。剧本《克伦威尔》《欧那尼》《国王取乐》,诗歌《心声集》《秋叶集》《东方集》,评论《小拿破仑》《惩罚集》《凶年集》,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一部部赫赫有名的作品,就像一块块坚实的基石,不仅确立了雨果在法国文坛精神领袖的地位,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
维克多·雨果生于1802年2月26日,16岁因诗名显赫当选卢兹学院青年院士,23岁被授予国家骑士荣誉勋位,40岁当选法兰西研究院院士,44岁又当选院长,位列贵族院议员、制定议会议员,是上流社会风云人物。另一方面,雨果自幼熟读卢梭、伏尔泰作品,追求自由、民主、博爱,诗人的个性又使他政治倾向十分明显。法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次次阴谋、政变,一次次起义、失败,使他的共和国梦想破灭,从而走上反对党领袖的位置。这无疑为他日后创作《悲惨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雨果于1845年春开始创作《悲惨世界》,这一写就是17年。直至1862年6月30日,他才在最后一页写下一个“完”字。记得第一次阅读《悲惨世界》是在十年前上高中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共五卷。几乎一看就是一个通宵。当时还写了长长的一篇读后感,虽然早已记不清写了些什么,但冉·阿让、马吕斯、芳汀、卞福汝等人物却至今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说到雨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巴黎圣母院》。
面丑心美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面美心丑的卫队长弗比斯,面心都美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心俱丑的副主教弗罗洛……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雨果一鸣惊人。其小说更是以丰富的想象力,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他的才华。该书被誉为“莎士比亚式的中世纪史诗”。
据说雨果喜欢站着写作,这一点,和歌德、海明威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也许,站立写作的最大好处在于不允许文字间有丝毫的冗余累赘,一字一句都是心血的凝结。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大诗人雨果永远闭上了眼睛。法国政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全国下半旗致哀,凯旋门垂挂黑纱,200万人眼含热泪,迈着沉重的步子为他送行。写至此,突然想起一件不大关联的事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位于地球另一隅的雨果站起身来,仗义执言:“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我们全部古教堂所有的宝藏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灿烂惊人的东方博物馆呀!”一百多年后,这句话似乎仍清晰绕耳,余音未了。
(选自《温州日报》2002年2月19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他关注人生,洞察民情,在29岁时,就写出了石破天惊之作《巴黎圣母院》。这位蜚声世界的文豪以他的如椽大笔,史诗般地记述了法国历史的凝重,反映着底层劳苦大众的心声,令人无限敬仰和怀念。
思考练习
1.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具体指什么?
2.“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指的是哪两个强盗?对此,雨果有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