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1-12-29姚红红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4期

  【考点阐述】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古诗文部分中的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求之一,能力层级属于E级。该考点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该考点的命题特点是:1.从考查热度来看,该考点既是考查重点,也是考查热点。2010年高考语文的18套试题中有14套试题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对该考点的考查仍然是高考重点。2.从答题的要求来看,有通过整篇作品分析情感态度的;有通过某些诗句分析情感态度的;有分析作者感情变化原因的;还有比较阅读,分析情感态度异同的。因此,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全方位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从考查形式来看,除北京卷和上海卷的考查形式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外,其余省市的考查形式都是主观题。因此,今后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仍将以主观题为主。
  
  【技法指导】
  考生要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题材类型
  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种:1.忧国伤时。具体表现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2.建功立业。具体表现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等。3.思乡怀人。具体表现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4.生活杂感。具体表现为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5.长亭送别。具体表现为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
  同类题材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只要了解了诗歌的题材类型,考生就可以很快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了。
  二、注意题目
  古代诗歌的题目常常透露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咏素蝶诗》,从“咏素蝶”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这个事物表达某种情感。再如:201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峡口送友人》和《送蜀客》这两首诗题目中的“送”字,就透露出诗歌含有惜别之情。
  三、注意注释
  注释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注释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作品的思想感情。2.介绍相关诗句,暗示作品的用典或意境。3.介绍作者,暗示作品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感情基调。4.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作品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的《岁暮》中对写作背景的注释,有助于考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再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鹊桥仙七夕》中对“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中“争”的解释,就有助于考生理解诗句的含意。
  对注释的关注有助于考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理解作者的感情。
  四、注意诗句关键词
  在有些诗歌中,作者会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作者的感情。考生只要找到其关键词,就能迅速把握作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好事近》中的“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一句,由“乘风”“任”可推知作者乘风随流,任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情怀。
  五、注意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笔者列举一些常用意象供考生参考:1.送别类意象: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月亮、鸿雁等。3.愁苦类意象: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菊花、梅花、松柏、竹子等。5.战争类意象:长城、楼兰、羌笛等。了解典型意象的特定情感,有助于考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
  (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注释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正闲居在家,家徒四壁;而众多在职官员却无所作为。从意象来看,“燕子”“梧桐”属于愁苦类意象。从关键词来看,“经年”“梦”“非”,表示虚幻,变化。由此可以得出,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伤感、失落的感情。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六、注意典故
  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了解典故的含意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很重要。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的《岁暮》中“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中使用了“请缨”的典故。“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中“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注]。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泊江州[注]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渡桑乾
  □刘皂①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②。
  无端更渡桑乾水③,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③桑乾水:桑乾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无端更渡”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注]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是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作者的家乡。此诗是作者离家赴任时所作。
  这两首诗歌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
  □朱敦儒[注]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流落岭南。
  前一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一首宋词以“悲”为词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①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②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①女墙:城上矮墙。②历下:济南南面的千佛山又名历山,所以济南旧称为历下。
  这首诗的最后,作者写寒秋鸿雁哀鸣的意图何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见本期
  
  参考答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同步突击
  1.“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的强烈对比,以宏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让人不禁担心那征帆晚归会找不到停泊之所,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殷切关心。作者揣度友人行踪,可见作者的心随友人东去,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情。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了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中的恬静、愉悦之情。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有一只帆船,急鼓声从雾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宽阔,而远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以及人在旅途的淡淡离愁。4.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作者非但不能回故乡咸阳,反而又要漂泊他乡。“无端更渡”表达了作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的伤心、无奈之情。5.作者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达了作者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要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作者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表明作者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6.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作者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作者倍感孤独寂寞。7.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作者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作者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作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8.前一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后一首宋词通过眼前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