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畅游文学殿堂
2011-12-2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5期
文学可以提升人的素养,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们对世界的洞察力,帮助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社会和现实。故文学的教育感化作用不可忽视,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修养的作用不可忽视。从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和写作的选材看,阅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学修养的主题大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的选文《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辽宁卷的选文《文化遗产的寿命》、福建卷的选文《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江西卷的选文《饮一口汨罗江》和安徽卷的材料作文“由《吴兴杂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福建卷的材料作文“格林童话”等,都与文学息息相关。因此,考生平时应多读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提高道德修养,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青春不等于文学
□周国平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文学梦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不得不说,青春与文学是两回事。文学对年龄中立,它不问是青春还是金秋,只问是不是文学。
我读过一些青春写手的文字,总的感觉是空洞、虚假和雷同。有两类青春模式。一是时尚,背景中少不了咖啡厅、酒吧、摇滚,内容大抵是臆想的爱情,从朦胧恋、闪电恋、单恋、失恋到多角恋、畸恋,由于其描写的苍白和不真实,读者不难发现,这一切恋归根到底只是自恋而已。另一是装酷,夸张地显示叛逆姿态,或者刻意地编造惊世骇俗的情节。文字则漫无节制,充斥着没有意义的句子,找不到海明威所说的那种“真实的句子”。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没有实质的情调,没有内涵的想象,对虚构和臆造的混淆——一句话,对文学的彻底误解。所有这些东西与今日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与作者们的真实生活更相去甚远,因为作者们虽然拥有青春,也仍然只是普通人罢了。托尔斯泰说:“在平庸和矫情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那是唯一的正道,而矫情比平庸更可怕。”据我看,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所以,我是带着先入之见翻开这部青春文学选编的。然而,开篇李傻傻的自白让我眼睛一亮。“写作首先是一个动词,其次才是一个名词。”这句话使我相信,他没有误解文学,他知道文学存在于创造的过程中,而不是一枚证明身份的标签,或一张可望中奖的彩票,他决心写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他感叹道:“这本来是一片广阔天地,但是现在成了新天地。”有了这个共识,我就有勇气往下读了,并高兴地发现了一些合乎我的文学概念的作品,比如张悦然的《吉诺的跳马》,李傻傻的《到楼观台》,楚玳的《我的刀子》,袁帅的《西门庆》,施奇平的《穴鸟》,钱好的《对面》。我只是举例,当然还有别的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青春模式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作品,共同之处是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真正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文字功夫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锤炼的。因此,我主张写自己真正熟悉的题材,自己确实体验到的东西,不怕细小,但一定要真实。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一定的程度,就能从容对付大的题材了。
世上没有青春文学,只有文学。文学有自己的传统和尺度,二者皆由仍然活在传统中的大师构成。对于今天从事写作的人,人们通过其作品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他是受过大师的熏陶,还是对传统全然无知无畏。如果你真喜欢文学,而不只是赶一赶时髦,我建议你记住海明威的话。海明威说他只和死去的作家比,因为“活着的作家多数并不存在,他们的名声是批评家制造出来的”。今日的批评家制造出了青春文学,而我相信,真正能成大器的必是那些跳出了这个范畴的人。他们不以别的青春写手为对手,而是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地走在自己的写作之路上。
(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5期,有删改)
这篇文章对考生的学习特别是阅读写作有着正确而积极的影响。青春文学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开篇就直接表明作者对于青春文学的观点,接着表述了他所认可的几种文学概念。最后作者指出,青春写手只有跳出青春文学这一范畴,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地坚持写作,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家。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国]马克•吐温
我13岁时,聪明伶俐。我的叔父让我在他的报社干点儿差使(该报叫《汉尼巴尔周报》,凡征得500个订户,一年可预付两美元,还会给成捆的木柴、卷心菜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夏天的一个吉日,叔父离家外出一周,行前他对我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好好编一期周报。天哪!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
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最近被情人抛弃。一天晚上,一位朋友在这个可怜人的床上,发现了一张便条。上面写道,他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只有去跳贝尔河自杀。这位朋友急忙跑去,看见希金斯正涉水返回岸边——他决定不投河了。一连几天,村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我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便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关于这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用折刀刻在木制活字版的下方——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手提灯笼,涉水过河,拿一根手杖,试探水的深度。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笑,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由于我对这种做法感到满意,便到处寻找能够制胜的方法。我想,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把这篇文章发表了,标题带有讽刺意味:“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尔后,我又撰文狠狠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不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而且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
接着我还有分寸地挖苦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此人当时小有名气,来自昆西,是个技艺高超的雇工裁缝。他是个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他每周都给报纸写一首新颖的“诗”,表达他的最新感受。我编的那一期,他写的押韵诗《赠给XX的玛丽》,当然,也就是赠给汉尼巴尔的玛丽,被登在显著位置。但这首诗发表时,我突然心血来潮,便在下方登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
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仅此一次;但希望戈登•朗内尔斯先生明白,我们是在极力忍耐着的。从现在起,如果他要同汉尼巴尔的朋友们保持密切联系,那就应该选择其他办法,不要再利用本报专栏!
报纸出版了。我万万没有料到,这样一件小事,竟像我的那些戏谑琐闻一样,让人们刮目相看。
这一期《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因为在这以前人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新鲜事儿,整个小城都轰动起来。
(选自《马克•吐温选集——神秘的访问》,有删改)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散文,通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不仅展示了“我”的文学才华,而且使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我”刮目相看。“我”在详写了希金斯投河未成这一富有闹剧色彩的报道后,为之加上一个讽刺味极强的标题,标题后又轻松幽默地加上了一句带自嘲意味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作者用简洁明快的漫画笔法对新来外乡人的神态、肖像进行勾勒,“他是个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虽寥寥数语,但入木三分、生动传神,突出了外乡人的阴险和趣味的低下。文章言简而意丰,措辞辛辣而幽默。
《海上花列传》跋(节选)
□韩子云
客有造花也怜侬之室而索六十四回以后之底稿者,花也怜侬笑指其腹曰:稿在是矣!
客请言其梗概。花也怜侬皇然以惊曰:客岂有得于吾书耶,抑无得于吾书耶?吾书六十四回,赅矣,尽矣,其又何言耶!令试与客游太行、王屋、天台、雁荡、昆仑、积石诸名山,其始也,扪萝攀葛,匍匐徒行,初不知山为何状;渐觉泉声鸟语,云影天光,历历有异,则徜徉乐之矣;既而林回磴转,奇峰沓来,有立如鹄者,有卧如狮者,有相向如两人拱揖者,有亭亭如荷盖者,有突兀如镝、如笔、如浮屠者,有缥缈如飞者、走者、攫孥者、腾踔而颠者。夫乃叹大块之文章真有匪夷所思者,然固未跻其巅也。于是足疲体惫,据石少憩,默然念所游之境如是如是,而所未游者,揣其蜿蜒起伏之势,审其凹凸向背之形,想象其委曲幽邃回环往复之致,目未见而如有见焉,耳未闻而如有闻焉,固以一举反三,快然自足,歌之舞之,其乐靡极。噫,斯乐也,于游则得之,何独于吾书而失之?吾书至六十四回亦可以少憩矣。六十四回中如是如是,则以后某人如何结局,某事如何定案,某地如何收场,皆有一定不移之理存乎其间,客曷不掩卷抚几,以乐于游者乐吾书乎?
(选自《海上花列传》,有删改)
这段文字是作者为《海上花列传》所写的跋。《海上花列传》是中国文学古今转型的一个鲜明的标志。在探讨文艺理论时,作者一改古代文人那种一味堆砌玄妙的理论术语,枯燥说理的酸腐气息,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巧借游览名山欣赏景物,论述了文学欣赏和想象的关系。作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文学欣赏的特点,颇有见地,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冯慧敏/供稿】
■
真正的文学与时尚无关
□汪涌豪
当今时代,“时尚”几乎成为引领一切的关键词。为了开启新潮流,它不惜以前卫的姿态挑战社会的认知习惯,进而达到颠覆经典改造传统的目的。基于对时尚所特有的这种文化品性的了解,说它与演艺、服饰等视觉艺术、装饰艺术乃至生活艺术有脱不开的关系自属当然。但如今文学也与时尚发生了关系,并且是非常紧密的关系,怎能不使人感到错愕?
不信?请看不久前刚刚评出的“十大时尚风云人物”,其中就有作家的身影。究其所以当选的理由可谓牵强,又透着荒诞。如某新生代作家之所以占得一席,除了善于用生花妙笔讲述成长故事外,居然还有“喜欢看电视、睡觉和用45度角仰望长满云朵的天空”这样的原因。
显然主事者是在硬拉客观存在充撑场面。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如今类似的写作正大行其道,成为当今文坛的一道风景线。这种被称做“时尚写作”的全部精义,在于和时尚的紧密联系,即以时尚的眼光,摹写时尚中的人事。其间爱情是主料,有一点儿郁悒和感伤,外加一点儿调侃作辅助,一点儿妙喻博人一笑。剩下的就是对众多时尚符号的堆砌了,如音乐、时装、美食、酒吧、迪厅、健身房等。
其他见诸网上的“时尚写作”就更琐碎了,与文学的关系也更远。它像极了一块载不了多少雨的云,既轻且薄,还游荡无根。譬如,你不时可以在那里读到类似究竟吃面点王还是麦当劳这样的话题。当然,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是必定有的,只是在时尚的指引下,这些情感往往被处理成真空游戏,其所发生的校园也被化成虚拟的流星花园。有的更等而下之,在网上吆喝时尚散文书稿,用以招揽买家的篇目竟是《女为悦己者“隆”》;推销“时尚写作软件”,用以吸引买家的是自吹能将情话写到肉麻。试想,当这类“时尚写作”的趣味,只围绕女人是猫男人抱、男人是狗女人牵做文章,它还能反映时尚所特有的引领潮流的特性吗?分明是旧时代低级趣味的回潮。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平庸低俗的写作,却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狂热地追捧,并用以代替对经典作品的深入赏读。鉴于有的追捧者还只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当眼见当代人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廉价和通俗,人的成长所付出的并不是真实的泪与汗的代价,我们真的担心,它会带给孩子怎样错误的人生启蒙。
这里,我们无意于作文学应该是什么的抽象说教,我们只想说,真正的文学不可能是时尚的,它比时尚长久,也比时尚深刻。尤其是,它对时代正义的追求甚至对潮流时尚的回应,对精神成长的重视也远甚于对情感出路的关心,那种浮士德式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式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莱特的不断怀疑和反省,堂吉诃德的不顾一切的战斗,总在表征着文学可以抵达的人性高度和思想深度。在这样的经典中,文学成了主体自由出场的绝好证明。因此,它不总是跟着已发生的发生,还能让未发生的即刻发生,甚至让不可能发生的居然发生;它还善于在尚处未然状态的事物中发现美的本质,或者走在大众的前面作时代的先驱,也可能置身于人群之后作时代的殉道。所以它不会销蚀在时间中,相反,能穿越悠长的岁月,成为人们持续的灵感之源。
或以为,任何文学都不能脱离时代,故文学与时尚有密切互动无可非议。为此,我们要声明,我们从不拒斥时尚,并乐于承认自己在生活中还曾受惠于时尚。但说文学不能脱离时代与不能脱离时尚,其间区别是巨大而本质的。因为作家不是模特、艺术家或设计师,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追随时代,但永远不能攀附潮流。因为跟着潮流亦步亦趋,只能使他变成一个受塑者而做不成创意者。并且,这种随潮流旋趋旋弃,力求尽人而悦之,必然会使他丧失独立的个体意志,既不能复苏一种精神,又难以启迪更有意义的人生,最终不是在畅销中迷失,就是在时尚中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的时尚写作,包括可以归于其下的“私语化写作”“智性写作”“游戏写作”乃至“博客写作”,不管如何变换面目,都改变不了其商业性写作的本质。因为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先看市场再写作的;而这样的作者,诚如勒夫所说,也不能算是作家,只是一个“供稿人”而已。
对于文学的时尚化倾向,两年前已有学者提出批评,惜乎影响只局限于学界。当此时尚的更迭越来越快而文学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特别是阅读成为“悦读”——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或“意念桑拿”,而不承载更深刻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再次揭出它的弊端,以引起注意。我们要强调,正如咖啡不是生活的味道,亚麻布也不是文学的质地,文学与时尚不同,后者注定速朽,而前者却有可能永恒。
为有这样的永恒,我们呼吁作家有更多的现实关怀、道义承担,努力挣脱一己欲望,向上仰望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唯有这样,你的作品才能具有另一种表情。文学或文学家要打上时尚的标签才能流行固然有点可悲,但当一代人的精神积累与教养本原都仅来自时尚,就不仅仅是可悲,而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了!
(选自《时文选粹》2009年8月,有删改)
■
1.指出“文化品性”和“‘时尚写作’的全部精义”在文中的含义。
(1)“文化品性”:
(2)“时尚写作”的全部精义:
2.请对文章第四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它像极了一块载不了多少雨的云,既轻且薄,还游荡无根”进行赏析。
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真正的文学与时尚无关”的理由。
4.请从文章第六自然段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这个人物所涉及的文学名著对你的影响。(80字左右)
■
经典阅读唤醒心灵
□谢有顺
人的一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阅读肯定是其中之一。有人将阅读当做“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也有人将阅读视为“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这些都非夸张之词。书里乾坤,纸上心迹,记载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和学识,后来者借着读其书,便能与其心灵相通,受其教益熏陶,以致远避世俗的侵蚀,渐达高远的境界,不亦快哉?因此,宋人黄庭坚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亦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按照黄庭坚的标准,现代人的面目或许已经相当可疑了——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知识、了解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读书早已不是现代人的唯一选择。随着网络文化的兴盛,影视霸权的确立,手机短信的风靡,人与书的亲密关系正在面临考验。尤其是年轻一代中,阅读已被边缘化,文学经典也备受嘲讽。此风渐涨之后,现代人离“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境界实已不远矣。
一个语言无味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僵硬、僵死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显然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并不会从这个世界里生产出来。这个时候,就不由得使人想念起文学来了——文学重要功能之一正是软化人心,创造梦想。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它不能帮助人解决人生问题,它的存在只是“一个梦、一个幻想”而已。
然而,谁都不能否认,只有那种有着梦想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比如,公元742年,诗人李白游历东晋名士谢安旧处后,写下了著名《东山吟》:“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这本是李白的个人感叹,但自从这首诗流传以来,李白的感叹就一直被无数的人所分享。是啊,当年那如花似玉的“他妓”已化作“古坟荒草”,但今朝如花的“我妓”呢,百年以后,还不照样成为一堆“古坟荒草”供后人缅怀?无论你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贩夫走卒、乞丐傻瓜,结局并无二样。由此想来,一种旷世的悲凉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大诗人李白那惊天动地的“怅然”,我们这些小人物在阅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一回。
这就是文学所创造的奇迹。能被这样的奇迹照亮的人生,一定会特别绚丽和灿烂。因此,继《优雅的汉语》之后,我们又策划了这套《一生的文学珍藏》。所谓的“文学珍藏”,是指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必须读的,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贾平凹选编的外国散文读本,格飞选编的中国小说读本,苏童选编的外国小说读本,篇幅虽然不长,但有此几个读本在手,读者大致可以窥见好散文、好小说的面貌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我全部的人生都被概括进了我的小说”,这话是可信的。因此,苏童、格飞的小说读本,能让我们认识四十种人生,而贾平凹的散文读本,则能让你靠近五十颗伟大的心灵。这些既是选编者个人的阅读“影响”史,也是读者的入门文学读物——如果你想了解文学的秘密,又有心于写作,那么,这几部读本里的作品,实在是最低限度的阅读篇目了。
我们希望这些“影响”了一个作家心灵成长的名篇,也能够“影响”你,并唤醒你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想象。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说得好:“影响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它只是唤醒。”确实,一个被唤醒的人,他和文学的距离是最近的。
(选自《文汇报》2005年7月9日,有删改)
■
1.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黑体词语“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理解。
2.请概述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关于阅读的几种观点,并说说阅读的意义。(不超过50字)
3.李白的《东山吟》中的“个人感叹”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李白?
4.“经典阅读唤醒心灵”,是指怎样的一种“心灵”?为什么这种“经典”能唤醒这样的心灵?
5.品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难点解读】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类试题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即品味感悟语言。解题时,考生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应该在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与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如回答选文1后的第1题,必须在理解全文整体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品读第一、三自然段,然后根据“文化品性”和“时尚写作”的上下文语意进行概括。如是,这两个词语的“全部精义”就很快浮出水面了。又如回答选文2后的第4题时,考生就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而文中凡是关键的内容,作者都强调了多次,根据文本,考生便可以很快找到答案。
二、提取、概括中心论点
一般来说,考生可运用以下方法提取、概括论点:1.语言标志揣摩法。表达论点的语言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总带有提挈、归纳的特点,在文章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总之”之类的归纳性词语。这种方法是位置关系分析法的一种补充。2.标题关联分析法。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作用,直接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3.分析归纳提炼法。阅读非典型议论文时,考生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炼出论点来。运用这种方法有四个途径:一是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二是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三是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四是感受整体意蕴。如回答选文1后的第5题时,考生就可运用标题关联分析法,根据标题从文末段中提取有关信息“唤醒你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就可整理归纳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了。
三、如何解答开放性题目
解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注重自身情感体验的开放性试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文章,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采用的论据要认真体会,通过其感情倾向性,进而把握其态度。要紧紧扣住选文的中心和材料,并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谈出感受或看法,且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符合生活实际。如回答选文1后的第4题时,考生应紧扣所选人物,并突出“影响”,写明思想上的认识或感受,不要泛泛而谈,只要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姚小香/供稿】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外各种快餐便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的各种“文学快餐”也相继亮相:一部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名著;大部分的中外名著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为了附庸风雅,彰显才气,人们不诵读名篇,却乐此不疲地撷取古诗词名句……如此种种,让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品读经典名著。
你是怎样看待“文学快餐”这一现象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对各种“快餐”现象也耳熟能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文学快餐”这一现象呢?考生可以从以下不同角度立意:1.有利的一面。“文学快餐”是普及文学的一种便捷方式。它节省了阅读时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以及生活需要,让人们既有时间享受文学,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工作。2.不利的一面。“文学快餐”使人们放弃了思考,错过了原著中精彩的叙述和耐人寻味的描写,并滋长了人们懒惰的心理。3.再好的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文学快餐”虽是一道佳肴,但不能多吃。适当地发展它,会带来好处;但过度地发展它,就会造成负面影响。“过犹不及”,希望人们能把它摆在“餐桌”的适当位置。本文题构思之关键在于选准一个角度,从某一方面去切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或运用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新编故事,或记叙自己或周围人追逐“快餐文化”的事件,或运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概括思维进行议论,或运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写日记、小品文等。考生无论选用何种文体来写,都要在行文中突出所选文体的特征。
■
“文学快餐”还是少吃为佳
□练少鹏
时下,流行“文学快餐”。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单上写着:“某某学校速成班,无效退款。”我不禁要问:文化知识岂能速成?古人十年寒窗苦读磨一剑,今人七天补习便要上大学,岂不可笑?“文学快餐”虽然时尚,但其内在却粗制滥造,不可提倡。
“文学快餐”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快。一首艰涩难懂的诗词,仅用一两句就被缩略概括完,一本砖头厚的大部头名著被缩写为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掌握其“精华”的缩写版。于是,“文学快餐”成了生活很好的填充剂,它能够在短时间里填充人们因为忙碌而产生的精神空白。然而,以“文学快餐”来代替必要的阅读,是不能填补人们精神的空洞的。
“文学快餐”的特点之二就在于易懂。我要说,这恰是“文学快餐”的最大缺点。四大名著被拍成电视剧,人们看得如痴如醉。可是人们除了知道孙悟空神通广大,诸葛亮神机妙算,梁山好汉义薄云天,宝哥哥爱逗女孩子、林妹妹爱哭之外,还知道什么?“文学快餐”虽然老少皆宜,但却只停留在表面。如果人们不去品读文学经典的本身的话,我想长久下去,“文学”就不成为文学了。
“文学快餐”是一种大众文化,能把人们往“合格人”这一标准上引导。然而事实上,当俄国连最普通的农民也能倒背普希金的诗时,我们的某些同胞却沉迷于疯疯癫癫的格格、凶凶恶恶的公主、嘻嘻哈哈的九五之尊!当“文学快餐”制作者自诩文化传承人时,新版《西厢记》中的书生张生俨然一个再版的五阿哥,飞檐走壁,英雄救美,无所不能。你肯定看过《大明宫词》吧?背景美,服装美,演员美,台词也美,可是无论它拍得如何好,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剧中的那个太平公主和我从史书中了解的判若两人。这些“文学快餐”展露的是最粗俗、最肤浅的内容,完全是纯商业的炒作。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微笑着忽略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微笑着扭曲事实,戏谑文学。而我们的某些同胞却迷失在他们的微笑中不能自拔。写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些文学经典惨遭肢解、扭曲的命运而忧虑。
“文学快餐”捧红了“诗坛夜莺”徐志摩,而当人们谈论起他时,谈的不是他的卓越才华,也不是他飘逸舒俊的作品,而是他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和一句句“经典”的真情告白……茫然之余,我感到“文学快餐”食之有味,实则无益!
■
“文学快餐”还是少吃为佳
□周伟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文学快餐”应运而生。我们以收看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只看中外名著的缩写版,只读古诗词中的“名句”;了解明清史实,只需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虽不得其精髓,但仍乐此不疲地享用。然而“文学快餐”虽然时尚,但还是少吃为佳。
有人说,“快”是一种真理,一种趋势。的确,随着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难得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读书的乐趣。于是,“文学快餐”便成了生活很好的填充剂,它能够在短时间里填充人们因为忙碌而产生的精神空白。然而,“文学快餐”就像麦当劳的薯条,它能在你的口中留下余香,却不能填饱你空空的肚皮。
有人说,“文学快餐”的优点在于易懂。我要说,这恰是“文学快餐”最大的缺点。四大名著被拍成电视剧,人们看得如痴如醉。可是人们除了知道孙悟空神通广大,诸葛亮神机妙算,梁山好汉义薄云天,宝哥哥爱逗女孩子、林妹妹爱哭之外,还知道什么?“文学快餐”虽然老少咸宜,但却只停留在表面。如果人们不去品读文学经典的本身的话,我想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而导致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还有人说,“文学快餐”是一种大众文化,能把人们往“合格人”这一标准上引导。然而事实上,当俄国连最普通的农民也能倒背普希金的诗时,我们的某些同胞却沉迷于疯疯癫癫的格格、凶凶恶恶的公主、嘻嘻哈哈的九五之尊!当“文学快餐”制作者自诩文化传承人时,新版《西厢记》中的书生张生俨然一个再版的五阿哥,飞檐走壁,英雄救美,无所不能。而看了《大明宫词》,更是让人不明白为什么剧中的那个太平公主和史书中的太平公主判若两人。现在的导演连我们的历史都可以随心改变,将太平公主改头换面当然是不在话下。看来是我大惊小怪了,可惜的是这些“文学快餐”展露的是最粗俗、最肤浅的内容,完全是纯商业的炒作。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微笑着忽略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微笑着扭曲事实,戏谑文学。而我们中的不少人却迷失在他们的微笑中不能自拔。民族素质的下降、道德水平的下滑与我们沉溺于“快餐文学”、忽略文学的真谛就无半点儿关系吗?长此以往,“文学”将不成为文学了!
“文学快餐”捧红了“诗坛夜莺”徐志摩,而当人们谈论起他时,谈的不是他的卓越才华,也不是他飘逸舒俊的作品,却是他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和一句句“经典”的真情告白……茫然之余,我感到徐志摩那抒情的诗句已随风而去,留下来的恐怕唯有几段旧谈绯闻。
“文学快餐”实在不可多吃!
■
两篇文章都对文题把握得不偏不倚,写得重点突出,立意深刻。作者面对流行的“文学快餐”道出了自己的忧虑,指出了“文学快餐”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销蚀,很有思想远见。相比于二类文,一类文更佳,主要表现在:一、在结构上,两文都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批驳了三种错误的认识,指出了“文学快餐”的弊端。但一类文构思更加巧妙清晰,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用“有人说……”“有人说……”“还有人说……”开头,很醒目地摆出三种错误的认识,然后分别进行深入浅出的批驳。一类文的点题也比二类文巧妙,开头用陈述句亮出观点“‘文学快餐’虽然时尚,但还是少吃为佳”,文末用感叹句“‘文学快餐’实在不可多吃!”作结,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二、在语言上,两文都做到了准确生动,有一定的震撼力。但一类文的语言更为凝练、隽永,尤其是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反问句式进行论证,使主题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精彩片段】
1.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眺,你立在宦海的风口浪尖上环顾四望。你少年成名,初露锋芒便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仕途暗淡之际,你却真正清醒了。面对寒冷肃杀的寒风,你从容地轻挥素手,催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灵魂。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赞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千年词坛一个巨人的名字——苏轼。
——《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爱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爱它那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爱它那天高云淡般的深邃。应该说,每一本出自不同作者的经典文学,都有它独特的风格,或深沉,或轻快,或悲伤,或欢愉。但无论怎样的文学,都能带给我感官与心灵的愉悦。它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将我心中的阴云驱散。我曾经随着三毛走遍撒哈拉沙漠,听她讲她与荷西之间的种种故事,陪她痛哭流涕;我也曾走进安妮宝贝的世界,感受着她的惊悸、无奈与绝望。我看见大观园的雪一片片飘落,听见辕门外撕心裂肺的恸哭与痛苦的呻吟。这时我已不是我,我甚至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而当我尽兴归来,才发现一具躯壳坐在书桌旁。
——《文学是灯》
3.为了一个梦,他忍饥挨饿,孜孜不倦;为了一个梦,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一部《红楼梦》,凝结了一个文人全部的辛酸血泪;一部《红楼梦》,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雨沧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他,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正是他,用一部小说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民族最细腻动人、最深切哀婉的至美情感,并被发展成了一门不朽的学问——红学。
——《一个梦,一部红楼梦》
【胡项东/供稿】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向中学生推荐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三十本中外名著。作为高中生的你已经阅读过不少的文学名著,也肯定有多个文学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以读过的名著(不局限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中的文学形象(如保尔·柯察金、孙少平、安娜·卡列妮娜、林黛玉、简·爱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的立意空间比较宽泛。构思时,考生可着重把握以下三点:一、将眼光转向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灵世界,重视对文学形象的审视,在读“人”中间接地读出隐秘的自我,以此来传达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二、在内容上既可以从大处落笔,也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对文学形象进行评论,或褒或贬,也可以通过故事新编对人物形象重新演绎。三、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束缚在原作品上。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另外在体裁上,考生可以运用创新文体,写成书信、访谈、童话、剧本等。
【相关素材】
1.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呢?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
2.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到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
堂吉诃德后传
□韩佳月
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痛苦游历,堂吉诃德的身子骨终于垮了下来,他再也提不起那柄长矛,跨不上那匹瘦马了。在回家的路上,满脸泪痕的桑丘与气息奄奄的堂吉诃德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桑丘(简称“桑”):主人,看到了吧!您还要为了当一名光荣的骑士而奋斗吗?我看您好像快不行了呀!放弃吧。今后的日子,我和您在一起,咱们一块儿怡然自得地生活。
堂吉诃德(简称“堂”):住口!桑丘,你……你这白痴,不许你侮辱我崇高的理想。骑士啊,多么伟大,为上帝弘扬正义!当一名骑士,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
桑:可是主人,您现在伤得这么重。
堂:放心吧,为了骑士的荣誉,我会好的。
桑:可……可是主人,那些人都在笑话您哩,说您是个疯子,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说您当骑士是自寻死路,白日做梦哩。
堂:什么?咳咳(他咳了两声,脸转到了另一边)唉,让那些人说去吧!那些只会说别人疯傻的人本身就是疯子。他们不懂得冒险,不懂得人生的乐趣,更谈不上理想。作为一名骑士,我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桑:可是主人……
堂:好啦,桑丘,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啦!你是不是要问我……问我那次风车的事儿,绵羊的事儿,还有我的公主的事儿?
桑:是的,主人。
堂:桑丘,可爱的桑丘,你听好了。也许,我办的那些的确是糊涂事,可是在我心中,它们已被我赋予了新的生命。我痛恨邪恶,所以我才向风车进攻;我热爱和平,所以我才会冲向羊群;还有我对感情的投入,所以我对我的公主虔诚。
[“哈哈哈哈……”周围的人们都在笑,在指手画脚。他们指着堂吉诃德笑骂:“这个疯子!”而桑丘难为情地看着主人。]
堂(气愤地):住嘴,你们这些没有理想的人!不要像那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硬说葡萄是酸的。你们的理想就是被旁人这么指画光了的呀!我渴望当一名骑士,兴国安邦,除暴安良,作出一番大事业。想当年,十字军的骑士不是捍卫了宗教的荣光,而西哥特人的骑士不是打败了那腐朽的西罗马帝国吗?
旁人:哈哈哈……一个纯粹的疯子,地道的疯子。嘿,疯子,你知道西罗马在哪儿吗?
堂:你们才疯了,没有理想的蠢人!
旁人:算了吧,老兄。桑丘,赶快带他回家治病吧。
桑丘于是把堂吉诃德带走了,而堂吉诃德似乎再也没了力气,他把头扭到一边,闭上了眼睛。他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画面:古道西风,黄沙瘦马,一个枯瘦的人,手提长矛向风车冲去。而这一次,他胜利了。他的耳畔回响着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这篇作文展示了作者阅读《堂吉诃德》的收获,文章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是构思新巧,立意深刻。作者对名著进行了新解,原著中的堂吉诃德是被讽刺的对象,而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代表着坚定不盲从的生活态度。二是写法新颖,想象奇特。文章基本上采用了对话体来写,借堂吉诃德主仆以及“旁人”的精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揭示了堂吉诃德的内心世界,并且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没有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层层推进,引向深刻。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国诗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谈起诗歌,就不得不谈及唐诗宋词,就不能不提及李白苏轼。唐诗和宋词,可谓中国古代文学的“双璧”。诗香使人充实,诗香让人陶醉,诗香伴人成长……
请以“诗香做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要写好这道作文题,考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细心审题,准确理解“伴”字的含义。题目“诗香做伴”中,“诗香”能有效地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伴”则耐人咀嚼,考生可以从中读出诗歌与自己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理解文题,考生便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写了。二、精心选材,凸显“伴”字。作文时,考生可选择“诗香”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材料,选择“诗香”怎样伴随自己一路走来的材料等。三、立意求深,形式求新。考生必须把读诗这件事情放到整个人生、社会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透过现象挖掘出其本质性的东西,并将平常的观点或说法提升一个层次,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作为立意点。在形式上,考生应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且有把握写好的文体。四、语言出彩,张扬个性。考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文章,可使用气势恢弘的排比句、新颖贴切的比喻句、生动活泼的拟人句等,也可多引用古诗名句,来使文采斐然。
【相关素材】
1.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己感漓,其事随讫。——鲁迅
2.梅圣俞是宋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乘船外出,同行的人知道他诗才出众,便争着和他吟诗作对。梅圣俞出口成章,诗意清新,众人都惊叹不已,说他身上一定有“诗魂”。同行几天,人们发现他无论吃饭、走路,常常若有所思。有时他正做着一件事,突然就停下,拿起笔在纸上写什么,然后放入一个布囊。人们不免有些奇怪,趁他不在时,打开他的布囊,发现里边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纸条,上边记着他随时捕捉到的“佳句”。大家这才明白:原来“诗魂”是得于勤奋啊!
■
诗香做伴
□陈鹏
诗香做伴,给我以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
——题记
诗是什么?是冬日里的一堆篝火,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抑或是人世间最动听的歌?对我而言,诗就是春天里的花朵,与诗香做伴,其乐无穷。
诗香做伴,给我美感与享受。从小,我便在父母的引导下读唐诗背宋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学会画画之前,我就先在诗里领略了图画的意境和美妙。尽管那时候的我对诗的内涵不甚理解,但在这咿咿呀呀的背诵之中,我感受到了诗的韵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想,一个诗人也一定是一个杰出的画家,提笔之前,他心中已有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我们后人能够读到这样唯美的诗句,实在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感谢诗歌滋润我心,给我以美的熏陶与启迪。
诗香做伴,令我震撼与感动。有人说诗是世上最美的文体,而我认为,诗是最简单却也是最深沉的艺术。诗的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其美妙的意境,而在于诗人同读者心灵的碰撞,在于文字之外、诗意之中的东西。“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初次读到顾城这句诗时,我沉默了许久,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是痛苦和绝望中的希望,是对于沉重生命的超脱。这种震撼与感动一再冲击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愈加澄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悲壮的千古绝唱,怎能不让人在心醉中也为之心碎呢?
诗香做伴,让我思索与感悟。诗经过千载而不衰,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智慧。“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短短的一行诗,却是泰戈尔多年经历与感情的沉淀。诗是诗人精心酿制的美酒,只有有耐心的读者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领略到诗中的真谛。
“先前我在走,是风的旨意;现在我坐下,因为风已息。”诗如风,拂面而来,清新淡雅。诗更如清泉,流过我心,看似了无痕迹,却滋润我心,洗涤掉心灵的尘埃。
诗香做伴,给我以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
■
这篇作文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紧扣“诗香做伴,给我以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这一中心论点,从“给我美感与享受”“令我震撼与感动”“让我思索与感悟”三个角度展开议论。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悟,选材精当,内容充实,说理透彻。二是构思巧妙,作者巧用题记以及三个分论点的整齐句式,有力地凸显了“我”与诗香做伴的内蕴。三是语言优美流畅。文中大量运用了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周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