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七:描绘名家风采

2011-12-2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8期

  名家的风采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追求和仰慕。名家之风采,不仅仅在于名人夺目的光彩,更在于其对我们的浸染与熏陶。从很多文章中,我们既看到名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又看到他们追求理想与道德修养相碰撞而产生的火花。这些名家的风采不仅烙刻着时代的印记,成为永远值得收藏的历史遗产的一部分,还是他们的理想与人格在其生命中谱写出的和谐篇章。他们给我们指出的人生方向与提供的成功方法,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借鉴。鉴于此,名家的风采理所当然地成了每年高考阅读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现代文阅读方面,2008年高考有6套、2009年有8套、2010年有3套试卷考到了“名家风采”这一方面的内容,如2010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熊召政的散文《饮一口汨罗江》,2010年辽宁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黄遵宪的外交活动》,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杂交水稻之父》,而尤以2008年江西卷的《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2009年江苏卷的《画家黄永厚》,2009年福建卷的《寂静钱钟书》等为典型。
  
  
  魔鬼夜访杨绛(节选)
  □杨绛
  
  昨夜我临睡时服睡药,但失手把药瓶掉了,只听得“咯噔”一声,药瓶不见了。我想瓶子是圆形,会滚,忙下床遍寻,还用手电筒照着找,但不见踪迹,只好闹醒阿姨,问她要了一板睡药。她已经灭灯睡了,特为我开了灯,找出我要的药,然后又灭了灯再睡。
  我卧房门原是虚掩着的,这时却开了一大角。我把门拉上,忽见门后站着个狰狞的鬼,吓了一大跳,但是我认识那是魔鬼,立即镇静了。只见他斜睨着我,鄙夷地冷笑说:
  “到底你不如你那位去世的丈夫聪明。他见了我,并没有吓一跳!”
  我笑说:“魔鬼先生,您那晚喝醉了酒,原形毕露了。您今晚有化妆,我一见就认识,不也够您自豪的吗?”
  他撇撇嘴冷笑说:“我没有那么浅薄。我只问你,你以为上帝保佑,已把我逐出你的香闺,你这里满屋圣光,一切邪恶都消灭无踪了?”
  我看他并不想走,忙拉过一把椅子,又放上一个坐垫,我说:“请坐请坐,我知道尊腚是冷的,烧不坏坐处。您有什么指教,我洗耳恭听。”
  魔鬼这才乐了,他微笑着指着我说:“你昏聩糊涂。你以为你的上帝保佑得了你吗?可知他远不是我的对手哩!你且仔细想想,这个世界,属于他,还是属于我?”他指指自己的鼻子说,“我是不爱敷衍的。”
  我仔细想了想说:“您的势力更嚣张。不是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吗?如今满地战火,您还到处点火。全世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都在争权夺利吗?不都是您煽动的吗?不过我也不妨老实告诉您,我嫉恶如仇,终归在我的上帝一边,不会听您指挥。我也可以对您肯定地说:世上还是好人多。您自比上帝,您也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那么,您还忙个啥呀?据我看,这个世界毁灭了,您也只能带着崇拜您的人,到月球上抢地盘去!不过谁也不会愿意跟您下地狱、喝阴风的。魔鬼先生,我这话没错吧?”
  魔鬼冷笑说:“你老先生不是很低调很谦虚吗?原来还是够骄傲的!你自以为是聪明的老人了!瞧着吧,你能有多聪明!”
  我笑说:“领教了!也请勿再加教诲了!我已经九十九高龄。小时候,初学英文,也学着说:‘I will not fear,for God is near.(我不会害怕,因为上帝就在我身边)’其实我小时候是害怕的。上帝爱护我,直到老来才见到您,可是我决不敢自以为聪明的。魔鬼先生,领教了。”
  魔鬼冷笑说:“这是逐客令吧?”
  我笑说:“也是真正领教了,不用再加教诲了。”
  魔鬼说:“A word to the wise is enough.(智者一言足矣)”他拿起我遍寻不见的睡药瓶子,敲敲我的梳妆台说,“瓶子并未掉地下,只掉在台灯旁边,请看看。”
  魔鬼身上的荧荧绿光渐渐隐去,我虽然看不见他,却知道他还冷眼看着我呢。
  (选自《文汇报》2010年2月24日,有删改)
  
  捧读此文,初看清淡如菊,再读如饮苦茶,三读如沐春风,对作者的大智大勇,不胜钦佩!作者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依然看书、读报、交谈、会友,依然用心关注周围的一切。杨绛从少女时代就充满仁慈、向善、嫉恶之心,老年仍能明察秋毫,见“鬼”不惊——贪官的无赖和腐败,学人的孱弱和苟且,世风的浮躁和喧嚣等——且坦然与之交锋,铿锵有力,正气凛然。故事始于实写,继而虚托,看似荒诞,实乃现实主义杰作也!而作者之为人风骨、阅世胆识、暮年心境,皆于此文中展露无遗。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中国有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人除非万不得已,决不会自己抛掉自己的生命。印度梵文中“死”这个动词,变化形式同被动态一样。我一直觉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印度古代语法学家深通人情,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形式。死几乎都是被动的,有几个人主动地去死呢?老舍先生走上自沉这一条道路,必有其不得已之处。有人说,人在临死前总会想到许多许多的东西,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的。可惜我还没有这个经验,只能在这里胡思乱想。当老舍先生徘徊在湖水岸边决心自沉时,眼望湖水茫茫,心里悲愤填膺,唤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吧!他这一生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一生,然而到头来却落到这等地步。为什么呢?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留在美国不回来,著书立说,优游自在,洋房、汽车、声名利禄,无一缺少,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说不定能寿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为了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才毅然历尽艰辛回来的吗?是今天祖国母亲无法庇护自己那远方归来的游子了呢?还是不愿意庇护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决不会埋怨自己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永远是可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爱的。他也决不会后悔回来的。但是,他确实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他只有横下一条心,一死了之。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想,老舍先生还会想到自己院子里种的柿子树和菊花。他当然也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自己的朋友。所有这些都是十分美好可爱的。对于这些,难道他就一点儿也不留恋吗?决不会的,决不会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梗在他的心中,像大毒蛇缠住了他。他只能纵身一跳,投入湖心,让弥漫的湖水给自己带来解脱。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行吟泽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类似之处吧!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又想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吗?这样的问题,有谁能够答复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没有人能答复了。我在泪眼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戴着眼镜,在和蔼地对我笑着;我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我浑身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呜呼!我欲无言。
  (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删改)
  
  季羡林先生热情赞颂老舍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是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作者在悲痛中揭示了老舍先生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内涵,歌颂了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和怀念。作者对老舍先生的崇敬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令人读后为之肃然起敬。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选自《周总理诗稿》)
  
  起首两句,诗人唱罢气势豪放的悲壮战歌,毅然掉头东去前往日本,深入钻研诸门科学,探求真理,以拯救苦难的祖国和人民。接着借达摩祖师“面壁苦修”的故事,写出他此去要排除一切干扰,刻苦努力学习和研究科学真理;再巧妙运用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的典故,表示学成之后要破壁而飞,打破旧世界的桎梏,创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中国。诗歌最后一句更是掷地有声,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前途,即使壮志难酬,像陈天华那样以身殉国也是英雄豪杰。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掉头东”“济世穷”“图破壁”“蹈海”这些散发着革命光芒的豪言壮语,把读者的情感引入到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这首诗歌,节奏鲜明,字词凝练,典故恰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表现了周恩来青年时代满怀豪情壮志,为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惜献身的伟大革命志向和崇高精神。
  【李峥嵘、吕高强/供稿】
  
  
  梦东坡
  □胡建君
  
  黄庭坚曾梦东坡于寒溪西山之间,并记下梦中和诗。清人冯应榴在注释东坡诗时积思成梦,梦中与之相见,就请人画了一幅《梦苏图》。东坡也是我的梦中人物,曾仿老莲笔法,画过一幅《西园雅集图》,后来送给了本家老师胡中行。陈鹏举题诗:“人生处处可生愁,任是高吟与俊游。笔下一声苏学士,清光似水梦前流。”
  对于做酒,东坡一直孜孜乐之,却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他喜欢试验,有时一边滤酒一边喝个不停,直到不省人事,结果把桂酒做得犹如屠苏酒。据说尝过他在黄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几次腹泻,他却欣然作《浊醪有妙理赋》。他在海南岛时自己制墨,烧松脂制黑烟灰时,半夜起火差点把房子烧掉,最后只得到几条像手指头大的墨,一脸烟灰与牛皮胶的东坡却心满意足。
  东坡传奇的一生也真如梦寐,酒与墨陪伴了他一生。他直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身在朝堂之时,虽然“一肚皮不合时宜”,发之却为春鸟秋虫之声,醉醒之间经常与当朝皇帝开开文雅的玩笑;一贬再贬,远谪海南之时,他结伴农人,酿酒开荒,背负大瓢,踏歌而行。
  但是杯酒下肚,研墨成文,无论什么样的酒,什么样的墨,酝酿辗转,动之为风而散之为云,顷刻弥漫了整个北宋。于是为文则汪洋恣肆,有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做诗则放笔纵意,有似李太白,而辅之以名理似乐天;填词则气势豪放,一变词坛百年柔靡之风;他将其郁郁芊芊的学问文章之气发于笔墨之间,轻松跻身北宋四大书家之首;他随手涂作《古木怪石图》,不施丹青脱略形似,“如其胸中盘郁”。
  他带着醉意修炼瑜伽,钻研佛理,结交高士僧人;他偶尔拜神求雨,居然真让久旱之地普降甘霖;他心仪于制药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他为农人寻找草药研制配方,在中医学上也有一席之地;他善于烹饪并乐此不疲,为后世留下数道名菜;他大兴水利,除葑田、浚西湖、筑苏堤;他猜测月亮上的黑斑乃是山之阴影……他兴之所至,如醉如痴,所涉猎的门类之广,或许只有文艺复兴的达•芬奇差可比拟。
  东坡常说“人生如梦”,他确实是个爱做梦的人。据不完全统计,“梦”字在他诗文中共出现七百多次。《东坡志林》记下了十一个梦。其中一个,梦到唐明皇令赋《太真妃裙带》诗,东坡醒后依然记得:“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纵纵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他对这首诗念念不忘,竟又梦见被宋神宗召入宫中,命他在红靴上题写文词。“既毕,进御,上极叹其敏”,便让美丽的宫女陪他出宫。微风动处,他无意瞥到宫女裙带间有诗一首,正是他的《太真妃裙带》,何其旖旎!而李白醉中为杨玉环填的三章浓艳的《清平调》,也不过是写在金花笺上而已。
  他还记过一个梦,《记子由梦塔》:昨夜梦与弟同自眉入京,行利州峡,路见二僧……手擎一小卯塔,云:“中有舍利。”兄接得,卯塔自开,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兄与弟请吞之。僧遂分为三分,僧先吞,兄弟继吞之,各一两,细大不等,皆明莹而白,亦有飞迸空中者。僧言:“本欲起塔,却吃了!”弟云:“吾三人肩上各置一小塔便了。”兄言:“吾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僧笑,遂觉。
  好一座酒囊无缝塔!更神奇的是,东坡“觉后胸中噎噎然,微似含物”。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2月18日,有删改)
  
  1.文章为何要以“梦东坡”为题?
  2.简析“无论什么样的酒,什么样的墨,酝酿辗转,动之为风而散之为云,顷刻弥漫了整个北宋”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苏东坡的“人生如梦”?
  4.说说《记子由梦塔》的奇趣表现在哪里?
  5.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季羡林的精神遗产
  □陈仓
  
  真正的学者都有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在全民急功近利,追赶潮流,精英拥挤于热门领域的狂热时代,在“猴子”火中取栗,“飞蛾”翩然扑火,专家弄虚作假,学者说谎抄袭的浮躁时代,季老在冷背的专业领域坐了一辈子冷板凳,且以“讲真话”为座右铭。季老一生主攻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语等专业都是冷门,翻译的《罗摩衍那》等学术著作都是极为小众的冷门书。因为极冷,所以学术价值极高;因为极冷,所以给他自己带不来立等可取的好处。反过来,他坐冷板凳却坐出了空前的学术成就。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以季老的聪明、勤奋、人脉、健康和长寿,他如果投机钻营,绝对能获得极高的权势;如果钻研各个时期的显学,肯定能够名利双收。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不是不动,而是不为所动。读书人十年寒窗不稀有,可贵的是一生寒窗。这需要多大的定力、毅力、心智和远见卓识?由此我还想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30年来,许多人追赶热门专业,结果计算机、经济学、会计学、法学、中文和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极度过剩,而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季老的精神、季老的榜样具有普遍性、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值得我们效法。
  好虚名、爱赞扬是人性的弱点。“高帽子”满天飞,互相吹捧,夸大其词地表扬与自我表扬乃名利场上的常态。多少人不择手段地捞取虚名,多少人恬不知耻地自我炒作,讨表扬、买表扬而浪得虚名者亦如过江之鲫。季老三辞“桂冠”,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他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并以“大熊猫”作比,嘲讽“国宝”说。季老在《病榻杂记》中说了他坚辞“桂冠”的理由,其中“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一番话更是振聋发聩。品味季老的话语,我越发觉得,自知者明,自谦者强!季老深知虚名之无聊与有害无益。试看当下之诸位跳梁的“大师”,无不自取其辱!
  人的眼睛看世界、看别人多,反观自己则少,这是生理障碍,也是心理缺陷。季老自我认识、自我评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阅读报刊披露的季老事迹,我们看到季老自知、自省、自警、自觉性极强,对自己的客观环境、主观条件、路径、业绩、历史和定位评估精确恰当,处理复杂问题无不恰到好处。我猜测,这种风格得益于他的学养和修炼,其不贪、不痴、不嗔、从容、平静、圆融的气质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佛学智慧。
  学习季老,对照检查,自我批评,我突然认识到季老在行为举止、衣食住行方面均表现出那种自然、平实、俭朴、简约的高贵。以季老的地位、待遇和物质条件,在生活上讲究一下,摆点谱是毫无问题的。多少年来,一个名流大家简朴得像老农、工友。相比之下,我觉得十分汗颜!小小的我饮食起居实在是过于讲究,讲究得恶名在外,还自以为是。惭愧之余,我找出去年从一位老中医处抄录的《九贵铭》:“人以正为贵,体以健为贵,富以仁为贵,穷以志为贵,心以善为贵,品以端为贵,衣以适为贵,食以素为贵,住以雅为贵。”这“九贵”是以自律、自适、自制为核心的。中国本土的“消极自由主义”生活哲学,成本低、效率高、难度小,比过度追求完美的“积极自由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更容易入乡随俗,更有利于减少麻烦,节约资源,集中精力抓大事,干事业。季老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九贵”精神,是物欲横流时代的一面镜子。
  
  季老虽已驾鹤西去,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值得后辈学人发扬光大。
  (选自《西安晚报》2009年8月10日,有删改)
  
  1.说说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说说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3.请结合文本,用“不为……所……”的排比句式赞美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境界。
  4.季羡林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指什么?
  
  【难点解读】
  “名家风采”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力的,体现名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的图画。狭义上通常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名家的人物形象、物象,诗歌中的意象等。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形象主要包括:一是名家形象的特点及塑造方法;二是名家形象的典型意义。
  高考语文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名家形象或所运用的重要意象的把握能力。一切名家形象的塑造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所以品味作品的语言,分析语言运用的妙处是鉴赏名家形象和内涵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及细节描写来完成。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从分析人物描写切入。名家的性格特点往往从其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名家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出其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回答选文2后的第4题时,考生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解答。2.从分析情节切入,亦即从人物与其他人构成的各种事件上去看他们各自的行为,并从他们不同的行为上透视他们思想感情的不同。要学会在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理b4e6f3b6fdac2d5b45ef2e55451828f683cc2bf8832b578951d4418ffbc664cf解名家性格。如回答选文1后的第5题时,考生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去解答。3.从分析名家相关的诗词文章等角度入手。欣赏名家的风采,考生必须注意其各种复合因素,应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际遇等方面来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应透过名家的言行、相关的诗词文章深入挖掘其社会历史内涵。如回答选文1后的第3题时,考生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联系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来解答。
  【傅庆梅/供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既为名家,必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胆魄与豪气,铮铮铁骨,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与体贴,善良心地。文学大师如是,普通百姓亦如是。
  请以“豪气与柔情”为话题,写一篇展现名家风采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考生写作之前,首先要借助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和材料后面的提示语,对文题中涉及到的两个概念的关系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并作出准确判断,认清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并列、选择关系,还是有所侧重的因果、条件关系,然后再进一步辨析清楚孰轻孰重,最后针对两个概念关系的特点,确定最恰当的立意,构思成文。
  本文题属于一道并列关系类话题作文题。审题时考生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中“豪气与柔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寻找突破口。考生对话题里提到的概念“豪气”“柔情”都要顾及到,不能有所偏颇,更不能写丢其中一个。但文章应有所侧重,不能“平分秋色”,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突出重点。如将重点放在“柔情”上,考生写作时就要联系“另一个”来写“这一个”,不要只把“另一个”即“豪气”当点缀,而是要把文章的主体内容放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上,挖掘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另外,本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和材料后面的提示语中,提出“文学大师”与“名家风采”,表明了写作对象。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写“文学大师”的“豪气”与“柔情”,并以此来构思作文。
  
  两面鲁迅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最崇敬的人便是鲁迅。鲁迅是最具独立人格的人,他绝不攀附屈从,就像一棵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巨松,傲然挺拔,坚如磐石。鲁迅是最具原则性的人,他爱憎分明,横刀立马,忘我无私,义无反顾,“横眉冷对千夫指”,决不油滑、苟且和骑墙。鲁迅是最具高风亮节的人,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豪气逼人,决无蝇营狗苟、乖张矫情的小人之举。
  鲁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求学,年仅21岁。他剪辫留照,在《自题小像》中写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可以说,鲁迅是一位爱国斗士,一生都在寻找民族出路;鲁迅是一名战士,一生拿着笔杆子战斗,著小说,写杂文,针砭时代弊端,毫不留情;鲁迅又是一个侠客,肯舍己助人。在黑暗的社会中,他仗剑而独行,曾经不畏白色恐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爱憎分明,敢于担当。我想鲁迅是最具豪气的男人。而他的一副铮铮铁骨不仅来自他的信仰,更来自他对真理的坚持。
  然而鲁迅决不仅仅是“匕首”“投枪”“硬骨头”,他这样一位具有豪气的男子也有着细腻的情感。缠绵的柔情与豪迈的气概构成了鲁迅的两面人生。在我看来,鲁迅就是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
  真正的英雄,其实是最温柔的人。鲁迅甘为孺子牛,扶助弱者,关心青年。他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曾为青年人修靴子,曾不怕牵连照顾萧红。鲁迅对妻子充满了爱,他当年和许广平交往时写的书信足足编成了一部《两地书》。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如何写出这千言万语?鲁迅去世前,给妻子许广平留下的遗言是:“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这句话充满了他对妻子的关怀与担忧,也充满了对妻子的爱。鲁迅尤其喜欢孩子。1929年9月,许广平生下一个男孩,名叫海婴。鲁迅作了一首《答客诮》的诗。这首诗写出了他对孩子的一片爱怜之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一大文豪,两面人生。豪气与柔情成就了鲁迅的伟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鲁迅。
  
  
  刚柔相济铸就民族魂
  □王路
  
  提起鲁迅先生,人们往往会想起巍峨的华山,冷峻而稳重。先生恰似那山巅上的一棵巨松,俯瞰神州,傲然挺拔,坚如磐石。曾记否,中华民族当年任人宰割,人民失了骨气和灵魂,麻木地生活在动荡和黑暗的社会之中。先生义无反顾,弃医从文,以犀利的闪着凛冽寒光的笔锋,著小说,写杂文,针砭时代弊端,直刺敌人的心脏,宣示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在无边的黑暗中,先生仗剑独行,不畏白色恐怖,与共产党人密切交往,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爱憎分明,敢于担当。豪气,是先生这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本色。
  或许,是我们习惯了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气,却忽略了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殊不知,先生不仅仅是“匕首”“投枪”“硬骨头”,他也有着细腻的情感。透过先生写给家人的文字,我们能看到生活中的先生那极其柔情的一面。
  1925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在先生书房里,27岁的许广平首先握住先生的手,先生也报以“轻柔而缓慢的紧握”。终于,先生说:“你战胜了!”从此,在以后短暂的10年里,一生“骂人”“战斗”不止的先生,写出了很多篇流露着真挚情感、轻松温暖的文字。这是先生文学生涯中最馥郁的“爱的芬芳”,是先生性情中柔情一面的展现。
  1929年9月26日,周海婴出生。先生用温度计测量给海婴洗澡的水温,先生怕吸烟、会客等打扰儿子的休息,就搬到楼下的会客厅。先生抱着孩子在朋友面前“炫耀”,日常聊天也总是不自觉地谈到孩子的话题上来。先生给母亲写信时,也不忘向老夫人汇报孩子的情况。他的一位日本医生朋友觉得先生过于宠爱孩子,先生便写了那首著名的诗《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尾句更以老虎也爱怜自己的幼子为喻,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疼爱之情。除此之处,更不必提先生一生扶助弱者,关心青年的事迹。他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曾为青年人修靴子,也曾不怕牵连照顾萧红。真正的英雄,其实是最温柔的人,就像先生这样。
  
  不知先生的柔情,就无法理解先生为什么没有被无边的黑暗所压垮。其实,先生首先是一个男人,是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其次才是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文学家。先生向旧社会开火,为自由而战,刚柔相济,最终铸就了民族魂。
  
  
  许多考生认为鲁迅先生只有豪气的一面,而作者却独具慧眼,看到了先生柔情的一面。从内容上看,二类文选材独到,见解新颖,体现出作者分析问题的高超能力,但是离一类文仍有一定距离。
  二类文重点写的是鲁迅先生性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两面人生”一般是指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品质。一个人性格的两个不同侧面一般不称为“两面人生”,否则容易造成歧义。因此,一类文的标题“刚柔相济铸就民族魂”较二类文的“两面鲁迅”恰当。
  二类文中“豪气”与“柔情”是平分秋色,没有突出重点,一类文则加大了“柔情”这一内容的写作力度,并且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上加以阐释。此外,在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文学性、细节性上,一类文也略胜二类文一筹。
  
  【精彩片段】
  1.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2.丰子恺先生的画、文笔和他的人品,都让我崇敬不已。他的漫画已结集九卷,每幅画各有神韵,令人百看不厌。诚如吾乡前辈俞平伯先生所评,他的画“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以过之。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几笔似乎很粗率,然物类的神态悉落彀中。这决不是我一人的私见,您尽可以相信得过……”
  ——《诗人卢冀野与丰子恺》
  3.重读苏轼,已不再仅仅痴迷于他诗、文、词、赋、书、画无所不有的才情。重读两首《江城子》,不再只惊叹于苏轼不仅能发展婉约词,而且还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而更多感受到的是他虽屡遭磨难,常处不平之境,却未忘国忧,竭尽匹夫之责的无限忠诚,是他那博学儒、佛、道,而又能各用所长,正确指导自己人生的高度理性和睿智,是他那常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旷达。而正是这些更为难得的宝贵品质,才使苏轼对国家的热爱,对君主的忠诚,对家庭的眷恋,对妻子的深情都成为世间少有的至真至纯的美好情感,不论是豪气还是柔情。
  ——《柔情豪气总关情》
  4.李白的生活和诗歌充满着侠骨与柔情。不说人们竞相传说的让杨贵妃研墨、让高力士脱靴的那种气节;不说在“天子呼来”的时候照样“斗酒诗百篇”,依旧“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那份洒脱;也不说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那种傲骨与大气。单就凭他对朋友的那种侠义与柔情就足以让人称道。开元十三年,年仅24岁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宏伟志向,开始了他生平第一次远游。他出蜀中、泛洞庭、穷苍梧,足迹遍及湘江两岸。就在这次漫游中,与他偕行的蜀中友人吴指南不幸亡故。他“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以至于行人悉皆伤心,猛虎亦匍匐不前。更令人击掌称道的是,我们这位诗人在长安面对大好的前程和精彩的生活时,心中仍然系念着这位故去的朋友。三年后,他专程来洞庭湖为朋友的遗体“躬身洗削”,并将其遗骨徒步背到了鄂城。其侠义之心可见一斑。至于他诗歌中的那种豪气、那种侠义、那种柔情更是俯拾即是。
  ——《李白的侠骨与柔情》
  【李峥嵘、吕高强/供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山水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奇峰耸立,秀水环绕,千姿百媚。千百年来,山水都是文人墨客获取灵感,挥毫泼墨的源泉。
  请以“山水与名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注意聚合。考生想在作文中展示出自己的文化内涵,不妨将和“山水与名人”话题相关的几个片段、几则材料、几句诗词聚合在一起,共同展示一个与话题相关的主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考生必须对文化名人及山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地解读。
  二、注意迁移。在作文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迁移。如可以将经典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增加一些与历史相反的故事情节,进行反向假设论证,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丰满;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作文,即将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放到现实生活中来,使其具有时代气息,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还可以在作文中对古典诗词进行引用或化用,从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三、注意渗透。考生要使作文有文采,有文化底蕴,就要渗透进文化气息。考生可以从名人的语言中寻找与自己写的内容相契合的名言警句,借助名人的智慧火花来照亮自己的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议论有力,让人信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
  【相关素材】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
  3.没人看花,花还是可爱;但有我看花,花也好像更高兴了。——胡适
  
  大唐诗域中的一朵奇葩
  □王子燕
  天空有一颗唐朝的星星,它不远万里款款地来到我们身边;人间有一朵大唐诗域的奇葩,它穿越千年时空静静地绽放在我们心中。他就是力图用诗句传达佛理禅心的王维,他就是力图用图画描摹大唐山水的王维。这位诗人,永远不会被后人遗忘。
  唐朝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尘世与自然中,然后用脍炙人口的诗歌将之表达出来。在这些文人墨客的笔下,人间万物,不拘悲喜,生活的体验洋溢其中;山水百态,不论美丑,灵韵飞动,出神入化。摩诘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佛理禅心常常优游于山巅云端、水边林间。他的每一首诗都吟诵着山水的韵律,他的每一幅画都描绘出山水的意境。在对山水的吟咏之中,他每每生发出美的思考。在他眼中这样的山水是本真可爱的。同样,山水也将他的目光,他的足迹,他的情怀放置和寄托在每一寸泥土、每一片云彩之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曲婉转动听的琴声,弹的是天地间无比纯净的感情。一片林涛阵阵的松林间,风的精灵一掠而过,恰巧与摩诘心中的乐符一起跳跃。更有那山间的清泉,缓缓地流淌,洗净尘埃,脱离世俗,让人无法抗拒,留给我们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透过王维的诗句,我们可以读到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辋川:明月竹林,空山青苔;白石浅滩,清泉山涧,一群白鹭从茫茫水田上轻盈飞起,几对黄鹂在浓密林丛中婉转歌唱。青山绿水,千年不变。一介农夫,置身辋川,纵然粗茶淡饭,布衣草鞋,但能享有芳香的泥土和明媚的春光,便胜却蓬莱仙境。不知是辋川造就了王维,还是王维成就了辋川。但从盛唐到今天,王维的诗句连同辋川一起,给无数国人打开了通往桃花源的那扇沉重的大门。
  王维的一生始终用心灵与山水沟通,在与山水无数次交流中,诗人不断走向恬淡,走向高洁。万里青山外,传来一声长啸,诗人踏着历史的脚步随流水而来,又乘着自然的翅膀飞入浮云而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孤寂却恬淡的隐士消失在广阔的大漠尽头,只留给我们一个怀念与追忆的模糊身影。
  
  朋友,你听得见王维心里婉转动听的琴声吗?你看得见藏匿在他胸中的美丽画卷吗?
  
  本文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王维这位山水诗人进行了刻画,写出了这位诗人特有的风采,突出了山水与诗人融为一体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腹有诗书气自华”,全文飘逸空灵,富含诗情和哲理。流畅的文笔,丰富的想象,名句的引用,既彰显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谈及某评估机构对其身价千亿的估价时,他不屑地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袁隆平的话颇有振聋发聩之效果。
  作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出的贡献功可盖世。尤其是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是最大的问题,没有什么能比填饱肚子意义更重大。如果袁隆平在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只想着能赚多少钱,靠什么样的方法可使自己致富,能成为多少身价的富翁,那他就不是袁隆平了,也没必要去研究杂交水稻了,而是去做更赚钱的生意。
  袁隆平的身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温家宝总理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说“他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你对发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根据以上材料,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构思。
  1.不要从钱眼里看待科学家。如今盛行的拜金主义,使得在衡量某人或某事的价值时均用值多少钱来体现,但这个标准是不能用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袁隆平等科学家的身上的。这些科学家讲的是奉献,讲的是追求,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气”并非简简单单的由口鼻呼吸的“气”,而是一种“志气”。它是不分贵贱与贫富的。“气”,升华到一定高度便为“节”。对一个国家而言称之为“国格”,对一个民族而言则为“民族气节”,对每一个人来说则为“人格”。
  3.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千万不要为钱而活,不要只为钱而工作,否则就会变成钱奴,更无幸福可言。如果我们不为金钱,而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有自己的追求,就会感到生活很轻松,很快乐,很充实。
  【相关素材】
  1.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林语堂
  2.人生的价值,即以其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遗玮
  3.一个人是否富有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他无须显要的地位也能做到的事情。
  ——[德国]康德
  
  袁隆平的财富观
  □吴甜甜
  作为世界上备受赞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身价千亿”的评估,并非没有根据。据统计,仅仅在中国,由于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每年就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功大不可没。面对“身价千亿”的评估,这位“满足于”自己每月6000多元工资,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钱的鞋子,戴260元手表的八旬老人,却怒斥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他说:“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的这种财富观,让人汗颜,更令人敬仰。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各种财富榜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拜金主义也正入侵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不少人心目中,“金钱多少”或“身价几何”已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连现下科研学术圈也并非净地,某些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学术良知渐次消失。面对来自金钱、女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坐怀不乱者寥寥无几。这让一直追求“为事业”奉献终生的“中国第一农民”袁隆平深感不快。因此这句看似“无情”实则“有义”的大白话就像大热天刮过的一阵凉风,令人神清气爽,继而又感慨万千。
  论及金钱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金钱是我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必须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凡事量力而行,这才是正确的金钱观。然而金钱让人功利化,让纯洁的感情变了味。金钱本身没有错,有错的是人们看待它的态度。因此面对金钱,唯有不受其束缚,明白它只是赖以生存的工具而已,不让金钱遮眼,就可以超然物外,保持一份淡定,一份从容了。其实,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淡定,一种从容,袁隆平才能聚精会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专注于水稻产量的提升。他说“到了100岁,我还是想在田里”,他想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发展问题。
  袁隆平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与任何一位科学家一样,其“身价”都是不可估量的,其人格更是无价的。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人们在赞叹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同时,还会情不自禁地说:“袁隆平更以其高尚的道德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本文针对袁隆平获得“身价千亿”的评估加以评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批评了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并且高度赞扬了这位科学家正确的财富观。文章有理有据有节,充满睿智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且字里行间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傅庆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