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
2011-12-29朱敏达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1年12期
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使得自己难以按照天性自由生长。保持天性,还是适应社会,人们不得不仔细思量。
山上开采的璞玉,天然而质朴,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才成为成熟的艺术品。适应社会不见得是个消极的过程,除了阴暗面,社会也有阳光灿烂或惠风和畅的一面。而且在当代社会,后者应该是主流。适应这样的社会,更多的应是去除天性中的瑕疵,发扬自身的美德,以及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适应社会是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天性中也有不好的一面,必须革除。古代东吴有个周处,天性好勇斗狠,那里的百姓都惧怕他,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并称为“三害”。周处得知后大为吃惊,决定洗心革面。他杀死了虎和蛟,从此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后来,他成为一代贤士,为社会所赞誉。周处通过改正自己的缺点,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当下有些青少年任性胡为,或者懒惰懦弱,生活在长辈的羽翼之下,却称这是自己天真的本性,不思上进。青少年考上大学后不适应集体生活而退学,进入工作单位后不适应社会压力而自杀,诸如此类的报道不时见诸新闻。这是时代对我们适应社会能力的一种警示。
当然,适应社会并不意味着泯灭天性。天性中一些无伤大雅、无碍社会的内容完全可以保留下来,其中优良的成分应该永远保持,甚至发扬光大。人的某些天性,会对个人及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印度科学家拉曼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当时,拉曼和其他几乎所有人一样,都认可这个解释,直到一天,一个好奇的小孩问他“海水为什么是蓝的”等。那些源源不断的“为什么”激活了拉曼天性中的好奇心,使他致力于这项研究,并由此走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那些心灵不老的文学家,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童心不泯,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看世界,因而创作灵感不竭,在读者心中永远那么可爱。
走向成人世界的我们,如果完全被社会同化,丧失个性,将会多么可惜;如果不幸陷入恶俗,丧尽善良的天性,又会多么可悲。面临升学压力的我们,如果保持好奇、浪漫的天性,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用一颗孩子般的烂漫之心对待生活,快乐就会镶满闪光的每一天。
适应社会与保持天性,并非完全对立。我们有自信、有能力在自我与大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向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