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12-29项香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1年12期

  我参加了多年的高考阅卷,而且阅的都是作文,结果是让人揪心的多,欣喜的少。我也经常反思,我们的学生十多年的语文基础加上长期的写作学习,到高考的关键时刻,怎么还是呈现出那么多让人扼腕叹息的作文,并且议论文尤甚?
  在高考竞争仍然激烈的今天,人们只关注具体的考分,高考作文因其阅卷的主观因素较多而倍受诟病,但真正优秀的作文,凭谁来看,都会是高分乃至满分作文。问题是,学生如何让自己的作文优秀起来。从多年的教学及阅卷实践中,我发现,在议论文主体段的写作中,加大分析的力度和深度,是提高文章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可是,从近年来大量考生的议论文写作来看,在论点提出之后,满足于论据排列的多,分析议论的少;满足于证明的多,剖析说理的少。因为欠缺应有的分析,难以让论据转化为有力支持论点的基本材料,当然也不能让论据通过分析这一桥梁,从此岸走到彼岸,和论点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而且经常是仅用堆砌的材料充当文章主体内容,论证仓促,说理单薄,甚至结论和论据都难以接轨,不能令人信服,由此便失去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自然更与优秀无缘了。而要改变这样的写作缺陷,首先应该在主体段写作中,把学会分析论据作为训练的重点。
  例1:……但我觉得,浅阅读能让我们满足一时需求,就长远而言,深阅读更适合我们的口味,能使人一生受益。
  走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主人公保尔的坚强毅力。走进《简·爱》,我被简·爱的那种真挚顽强不屈所激励。走进《名人传》,我们会被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苦难和坎坷的一生所叹息,为他们的高尚品德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所折服。
  这是2010年全国卷Ⅱ甘肃一考生的作文片段,话题是有关浅阅读和深阅读的讨论。这位考生在提出论点后,便进入了论据的排列,排列的中间和结束均没有任何分析说理(且不说句子本身是否通畅,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因为缺少剖析(至少是面对什么困境显示出来的顽强等),三个例子便失去了个别性而成为一个例子,而且这例子仅仅起到了证明作用:因为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体会到保尔的坚强,所以,使我的人生受益。下面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通用这样的公式去套。接下去,考生继续使用了这种方式:
  领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深深感到尊严二字的伟大。深深品读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被李白的精神所影响,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信面对,乐观挑战。深深品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领悟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真正含义和价值,促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活得更有价值。
  深层次的阅读影响了我们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考生列举了(用引述方式)李白两例,文天祥一例。用李白的两例分别侧重于“尊严”和“自信”,文天祥一例则侧重于生命的价值,但列举之后,作者不加任何分析,便得出一个结论。
  很明显,考生这一段是为了论证论点“深阅读……能使人一生受益”。阅读和品味这些名人及他们的诗文,共同点是可以充实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人生,进而促进自己精神的成长,让自己“一生受益”,但很难让人相信其与“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这一结论能吻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欠缺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应有的分析,没有抽取出这些论据共有的成分,当然也难以抽出论据所共有的实质。那么,即使把结论中的“生活”改成“心灵”(可以避免论据和结论的脱节),也仍会让人觉得结论的得出过于仓促。
  每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中,类似的议论文主体段比比皆是,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最近在教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想到其中被我们许多学生钟爱且经常引用的段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用“倜傥非常之人”引起,举例皆属此范围,列举之后是对这些人非常之遇共性的分析,“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思垂空文以自见”,欲有“称”于后世。而这些人已做的,正是司马迁自己在做的,所以下文自然过渡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以偿“前辱之责”。这样的论证分析,使论点与论据合,论据与结论合,结论与论点合。
  可见,在前有论点后有结论的结构段落中,同学们要学会在写作时“瞻前顾后”,使论据为论点所用,通过对所列举材料之间共性的抽取,分析,让结论成为材料水到渠成的概括,成为与论点同质的另一种表述。
  多则材料组合使用可以使论据充足,材料丰富,但分析材料与材料问或显或隐的联系点、共同点是比较艰难的,如果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往往就会对自己割舍不下的材料失去驾驭的能力,反而不利于对论点的论证,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单体材料使用时,进行必要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2:人生有许多苦,可大部分来自内心。我想起西西弗斯的故事。他因为受诸神诅咒被罚每天推一块大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可是因为诅咒原因,那块大石头被推到山顶的一刹那就会自动滚落到山脚,西西斯弗每天都得重复这样无果的劳累。突然有一天,他审视自己推石头的动作是极美的,那是力的美,线条的美,劳动的美,这时,所有的劳苦、疲惫、绝望忽然消失了,魔咒也奇迹般地解除了。从中,我们发现,这一结果的改变是因为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如果他整天埋怨推石头的苦,那么,他在承受肉体高强度的劳动的苦的同时,还得承受因埋怨而产生的内心的诸多的苦,这样,身心在苦中循环,苦又在循环中反复,那苦就会成为一种回环,甚至苦还会不断地扩散,并弥漫开去,那真的叫苦海无边了。所以,自以为苦,才是真正的苦,这种苦由内心滋生,要想消除,就得从改变内心开始,你就是自己的神。
  这是拙作《你就是你的神佛》中的一段,文章引述了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从故事出发,进行了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是由果到因分析,魔咒解脱这一果源白干心态的改变这一因;二是由表及里分析,表面上推的是受诸神诅咒的一块石头,实质上推的是自己内心的石头,表面上受的苦是推石头的劳苦,实质却是内心的折磨。要改变身心的劳苦和折磨,只有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经过这样分析,论点的得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个例子,含有两层分析,有些同学觉得难以做到,那么,可尝试从简单的一例一析入手。
  例3:凡是对得失太过计算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的人,又总是感到不快乐的人。
  一个太能计算的人,通常都对人斤斤计较,另有算法。别人的真诚微笑,他会认为另有企图;别人的真正慷慨,他会认为得多少回报;别人的坦然付出,他会认为隐含着交易。他无法信任别人,别人当然也无法信任他,他掉在一事一物一人的纠缠中,失掉了内心的平静,而一个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得上严重的焦急症,一个常处在焦急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谈不上幸福,甚至是痛苦的。
  这是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太能计算者永不快乐》的文章,篇首提出论点后,作者对太能计算的人永不快乐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多方面的罗列,从这些表现出发,深入分析不快乐的原因。因为纠缠,失掉平静,因为失掉平静,引起严重的焦虑症,因为处在严重的焦虑中,自然“不快乐”“不幸福”,甚至是“痛苦的”,这一分析,由因到果,层层推进,使结论成为论点的再现,明确而又自然。
  综上所述,一篇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之后,应该进入到论证阶段,论证过程中,列举论据(包含事实或现象)之后应该有对论据的分析,如果是多个论据,还得要归纳出诸论据的共性,然后才得出结论。这样可以使论证具体、深刻、有序。简化为流程,即:提出论点(分论点)→举例(事实、现象)论证→分析论据→得出结论。
  在高考考场这一特殊的写作环境中,考生会想着写最好的作文,而且最好能得高分乃至满分,但作文的基本功是由平时的训练决定的,作文的思维训练也一样。2011年6月美国SAT的作文共有三题可以选择,但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通过推理和例证支持你的观点”。虽然我们很难看到美国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但我们可以推想,他们的作文在思维要求上有明确的规定,因为美国语文课程把写作看成是一套思维程序,对写作过程的训练就是对他们思维的培训,我想这应该是作文教学和写作的一个方向。所以,在日常写作中,同学们要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学会联系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学会由表入里、由因到果地分析问题。这样,议论文主体部分的论据使用及分析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高考中的议论文写作质量也将有一个质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