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环境新闻报道现状及对策
2011-12-29武娅楠刘吉俊陶坚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本文对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新闻报道 社会责任 新闻价值
一、环境新闻报道现状
在百度中输入“新型墙材”,网页出现数百篇与之相关的近期新闻。笔者发现,这些新闻多来源于地方媒体,如东北绥化网的《实心黏土砖将逐步退出我市建筑市场》、宜春新闻网《我市新型墙材产量持续增长》等,国家级媒体报道较少。而且内容通常比较晦涩,不易阅读,附后的评论多显示为零。
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护环境逐步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尽管“环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是,环保理念的普及却一度遭遇“寒潮”。例如,2010年4月,中国建材商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低碳建材”一词。但是,普通受众对于“低碳”概念并不熟悉。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大众传播媒介,是否有效传递了环境新闻报道的信息?
首先,我们来明晰何谓“环境新闻报道”。“环境新闻是在制定决定过程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充分准确的材料为依托、反映(最新)环境问题的作品。”①
以报纸为例,它在环境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新闻报道鲜有专门的固定版面,甚至不及娱乐、健康等版面;(2)对于环境新闻的报道,通常伴随着相关的新闻事件,比如某次重要会议的召开、某重大项目引发环保争议等;(3)环境新闻数量少,且对于创新型的环保理念等传播得更少。以2010年10月25日的云南各大报纸为例,在“云南日报”、“云南信息报”、“生活新报”等报纸上,我们基本难以找到与环境新闻相关的报道。存在于“春城晚报”上的《昆明首邀市民去滇池放鱼》大致可以归入“环境新闻报道”。随后,笔者翻阅“云南日报”、“云南信息报”等省内其他纸媒,难觅该新闻踪影。这件小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1)环境新闻报道通常伴随相应新闻事件的发生,单纯的环保理念宣传鲜能上报;(2)各家媒体环境新闻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据相似性、相关性等因素,像“放鱼滇池生态保护活动”这样的活动,才可能在省级重要媒体的重要版面上“显露头角”。
电视相比报纸,环境新闻节目稍多,出现了大批以环保题材为栏目定位的专门性环保节目,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幸运地球村”、杨澜主持的“绿色影响力”、河北电视台的“绿色家园”等。昆明的电视台的绿色环保类节目也很多,并具有一定影响力。除了这些大型的绿色环保综艺节目外,还在一些民生节目中穿插环境新闻报道,比如“街头巷尾”、“都市条形码”等。相比纸媒,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也更大。
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得环保理念和环境新闻报道的比例都增多。各种专业名词的链接很多,可是要发挥功效,前提是受众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这样一个名词,并且在后期,积极主动查阅了相关信息。这成为绿色环保理念依靠网络百科解读的一个小瓶颈:无人知道,也就意味着无人问津。
二、环境新闻报道的困境
1、新闻报道如何兼顾环保理念。环境新闻报道要以新闻的样式出现,就必须要有新闻由头,然而目前的新闻背景多集中于一些会议,即便如此,相关会议数量也是有限的。
2、新闻稿件过于专业化,可读性差。不对理念作口语化解释,反而用这些理念去解读新闻,其可读性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改变写作风格,怕是我们的记者和编辑需要着实动一番脑筋的问题。
三、不同媒介的投入有差别
1、性质不同,定位也不同
随着科技发展,电视播出时间逐渐增加,信息含量加大,为环境新闻节目的设置提供了便利。报纸虽然近几年版面也在增加,但是环境新闻报道很难为报纸带来可观收益,因此也基本没有多少版面。网站信息更新比较方便,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对于一些环保型专业名词,如果受众不主动查询,也很难了解,新型环保名词的传播也将大打折扣。
2、生存环境不同。电视广告收入较高,资金运作也相对其他媒介更有优势,因此可以支持环境新闻节目。
3、社会舆论的引导方向不同。节目影响受众,同样受众的喜爱也会反作用于节目。“环保”是一个热门词汇,但并不意味着环保节目收视率会很高。在当今经济效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如果一家媒体无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那么它就有可能为了生存,生产低俗化的产品。
四、如何突破目前媒介对于环境新闻报道的现状
1、政府要重视环境新闻报道,加强与媒介的合作。政府也许应该积极将涉及环保话题的政府信息主动告知媒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社会各界势力,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衍生。
2、媒介扩大投入,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论者认为,新闻机构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承担道德责任;既追求经济的自由,扩大以及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力,又要建立与社会“分享共同价值”的大众传播体制。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从业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能够让新闻工作者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自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是在为大众利益工作。从而不会以金钱利益为准则,不会用闲言、色情及暴力等来迎合某些大众的低级趣味;其次,新闻工作者以社会责任理论作指导,可以避免盲目性,就如夜间的航船有灯塔为其导航一样;再次,它能够消除政府对新闻界进行干涉的威胁,而使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律。②对于中国媒体的制约,不能仅仅依靠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官方机构,要实现长远发展还是要媒介学会自律、增加社会责任感。
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媒体尽可能将环境新闻情趣化与高品质化有效结合。
3、政府加大环保事业投入,并将对环境新闻节目的扶持列入其中。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媒介要将环保新闻做得既多且质高,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这就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如果政府可以在前期支持一些有潜力的环保新闻栏目,环保新闻同样可以做成品牌栏目,比如“幸福地球村”。品牌化的栏目,既可以教化民众,又可以实现自负盈亏,更有效地保障新闻自由的地位。这也符合自由新闻主义者一直追求的“自由”。
4、媒体应该突破对环境新闻报道的狭隘解释。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③媒体应该投入更大精力关注现象,而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学会策划。只要策划得当,很多环境新闻事件或者现象可以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显露出来,宣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如今电视节目中比较流行的“民生节目”,将一些环境新闻人物引进荧幕,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程度。
【本文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①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120
②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133
③余家庆主编:《新闻学辞典》
(作者:云南大学新闻学08级本科生指导老师:祝海燕)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