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11-12-29吴坤陈年喜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自己的教学效果,但往往却忽视了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情感因素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导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学生;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材;充分发掘课外语文活动的情感因素等几个方面去论述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因素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一、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经历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融合的大讨论。如果我们去回顾20世纪初的教育教学理念会发现,它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语文教育全面借鉴了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这样语文教育便走向了纯技术化的误区,而语文应该有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却渐渐消失,学校教育就自然成为了科学教育的王国。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教化功能上的隐退。由此引发如今人们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的没落,我们应该在新世纪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健全的人格,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世纪只有关注人格,关注生命,才能正确的把握时代的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情感教学观呢?首先,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以“立人”为根本,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同时,强调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进程中,不仅获得和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在具体的感知情感活动中陶冶心灵和情操,唤醒主体心灵,孕育人文情怀,建构情感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念。其次,肯定了情感在教育中的本质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示了语文的人文特性和育人的功能。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这便是向我们说明了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情感导入
  一直以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人都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只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才加入,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情感导入非但不可少,而且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教师只有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他情感需要,学生才会有求知的强烈的欲望,产生强大的动力,进而推动整个教学进程。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有的刚从运动场回来,大汗淋漓,有的还在思考上一节课的问题,而有的还可能无精打采,如果在这个时候老师要说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开到第几页,这无疑给学生吃了一颗安眠药,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调整、培养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快速的进入到一个特定的情景当中去,从而唤酲他们的情感需要。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能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的讲说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为整节课的学习作好了情感铺垫。
  我们的情感导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应该要有针对性,如果没有一个方向,那再好的导入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的导入只是片面追求吸引力,而没有把学生“拉”到特定的方向上来,比如有一个教师在讲《狼和鹿》的时候,为了抓住学生的眼球,便讲述了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课堂上笑声不断,结果却没有起到情绪调整和培养的作用,那么导入也变得毫无目的,毫无方向了。其次,趣味性,设计导入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教材内容生动活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硬”要一个人去学他不想学的东西,那么效果是很差的。但如果给他营造一个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需要,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三、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
  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学理论,我们可构建相应的语文课堂情感传播模式:教者——教学内容——教师语言——教师情感——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在这个课堂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便是情感传播者,教师语言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学生便是情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在这里,最终的传播效果很大层度上要靠教师语言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三个点必须同时发挥作用,但我们知道,由于教师这一职业很多都是重复性的,常常会有一些教师走入课堂以后缺乏激情、语言平淡、教法单一,缺少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而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如此单调无味缺少情感的课堂教学语言怎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教学的效率便可想而知了,而且更为可怕的是,教师的语言死气沉沉与学生缺少最起码的情感交流,很多学生便会因此认为,老师对他们已经没有了期待。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教师能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激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反之,教师以厌恶,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情感畸变。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味,他的生活,他对待每个人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基调。为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利用好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呢?首先要建立在教师积极情感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一走进教室,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音语调都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情绪也随着教师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学生也会从中接受到教师传递过来的情感。接着,他们也会以饱满的精神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听这一堂课,并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进程中去。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那么就会牵涉到一个问题,教师传递出来的知识和情感,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的去接受,这要看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是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验到愉悦的情感,从而振奋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会大大提高知识传播的效果。
  四、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育教学的传播者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应利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去表扬学生,从而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新课标认为,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教师在讲析《花瓣飘香》的时候,必须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与学生同学、同读、同讲、同议,在师生互动顺畅的课堂教学里,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他们进行双向、多向交流。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可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是好是坏,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知、去体悟、去联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予以引导,特别是在利用教材里的人文性,对学生予以感情熏陶,教师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培养。
  五、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材
  叶圣陶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把课文中蕴藏着的情感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交流。教师应该先入情,再动情,最后移情,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我讲授《往事依依》的时候,加强了对课文的赏析,进而发现文章里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去了解作者、了解课文,然后再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当然我也明白,课内教材不可能每篇都那么饱含深情,但我们一定要多在情感上下功夫,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有一个教师在谈到传授《小镇的早晨》的时候说,应先鼓励学生并带领学生到河边看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观察上班的人,有了较深厚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充分发掘课外语文活动的情感因素
  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我们在加强对课内教学内容情感的挖掘外,还应该重视课外,课外的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的广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去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文活动。刘国正说过:“生活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就是联系学生的眼耳鼻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比如说举办一次作文竞赛,作文是学生表达情感的天地,也是提高学生自我培养良好情感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上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虽然不能说写十几篇几十篇文章就一定能把学生塑造成为共产主义新人,但是可以肯定,只要一点一滴的契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朝着共产主义新人的方向转化。”这些无不说明了作文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大语文观认为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合理充分的发掘课外语文活动的情感因素。
  (作者单位:吴坤,无为县牛埠初中;陈年喜,无为县牛埠中心校蔚山小学)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