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2011-12-29卫武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以及生活环境都可以凸显出作品的差异性。在纪录片创作中对艺术文化元素音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纪录片作品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恰当地应用好民族音乐元素,能够很好地解决接受和认同的问题。认清纪录片中的音乐与其它类型音乐的异同,能更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音乐艺术元素为纪录片创作服务。
【关键词】艺术文化元素 纪录片 音乐
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以“真实世界再现”的纪实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非虚构艺术作品。在对生活过程的忠实记录和生动细节描述中,表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评判和情感,这就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纪录片的艺术品格。纪录片的创作虽然不同于剧情片的创作,但是它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再现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样在记录和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将艺术文化元素植入其中,为作品增添丰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从而提升作品的内涵。
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关系到纪录片的整体文化品位
在纪录片的发展进程中,创作者对音乐的选用变得“惜墨如金”了,尽管如此,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分量和作用仍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任何其它门类的艺术,只要与音乐结合起来都会让人产生美的享受。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恰当的运用音乐能强化纪录片的表现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最后的山神》里的背景音乐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它采用民族一种古老的乐器埙所奏而成,更加具有神密、哀惋、忧伤色彩。在描绘美景时,则选用了舒缓的民乐合奏,声画同步,让人领略这个民族生活环境的祥和美丽,并多次用暗喻的手法,富有哲理和寓意。如影片中孟金富使用的那只老枪,暗喻主人公生活上的守旧,结尾的鼓声、民族服饰,最后一代撒满的舞蹈,暗示着这个神秘民族被同化慢慢的消失。编导将鄂伦春族的文化艺术元素精细地镶嵌到该片中,极大地加强了可看性。
二、主客观音乐元素恰当的选配,可以加强纪录片的人文色彩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音乐可分为客观性音乐和主观性音乐,客观性音乐又叫有声源音乐,即片中出现的音乐在画面中能找到声源,是画面上本来有的声音。主观性音乐又叫无声源音乐,是指创作者根据塑造人物性格或渲染环境气氛等需要而专门创作的,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在纪录片《望长城》中,焦建成在新民乡的田间,遇到了一位在田地里耕作的农民,他一边劳动,一边唱山歌,焦建成和他打招呼,这位农民说他唱的是陕北的“爬山调”。这种对客观性音乐的运用使纪录片在真实记录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时,保留了民族文化遗产。
另外纪录片《英与白》中对主观性音乐的选配也让人印象深刻。片子开头没多久就加入了一段意境悠远的、歌剧独唱,配上白站在窗户前看着天的镜头,非常感染人,这段歌声也为整个片子定了调子。
音乐在表达主题上并不具有准确性,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但它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力是十分惊人的,是任何其他艺术所不能企及的。音乐最能在人的意识层面上产生影响,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能够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处。电视纪录片中音乐的旋律作用于观众的情感神经,观众在观看画面传达的信息的同时,由音乐激发起的兴奋、悲哀、欢乐、凄婉等等心理情绪,使观众对画面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创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得更深刻。如纪录片《沙与海》,该片反映的是沙漠与海边两家刘姓人家的故事,无论是沙漠里的刘泽远一家,还是海边的刘丕成一家,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他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都表现出几乎相同的生存意识。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自然作搏斗,同时又顺从着自然给予他们的束缚,他们不断在毁灭中建立自己的希望,又只能一次次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片子中几次用音乐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并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震撼观众的心灵。在“打沙枣”一段,刘泽远父子俩去打沙枣,沙枣落在沙子里,父亲用手一颗颗把他们从沙子里捡出来,茫茫的沙漠里只有两棵沙枣树和两个渺小的人。这是一段很平常的生活场景,镜头表现也很简单,但编导在这里运用了一段电子合成器模拟的音乐,音域跨度较大,给人一种稳定、辽阔、深远的感觉。这段音乐的运用自然、贴切,既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调一致,又和画面、解说内容融为一体,使观众从这实录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到一种沉重的情绪意味。辽阔的沙漠,渺小的人形,隐喻了人与自然的两元对立,手在沙子里捡沙枣的长长的镜头和节奏缓慢、旋律悠远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象征了人们对生命的爱惜和渴望。
抒情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它难以摹拟或再现客观对象,但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乐器的组合、音程的跳跃等,来表现人们复杂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感情。对于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而言,它善于表现具体、直观的内容,而解说词又长于表达理性的、抽象的信息,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音乐具有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当然,由于电视纪录片的画面本身具有多义性,音乐的情感内涵也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更需要观众充分调动自身的联想和想象,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最终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纪录片中的音乐与通常概念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
纪录片中的音乐是专门为纪录片创作、编配的音乐作品,它既具备了一般音乐的特性,如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等,又具备了独特的具体可感性,它要表现完美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与画面及其它表现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听到的电视纪录片中的音乐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乐章,而只是电视纪录片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它是分段陈述、间断出现的,并且段落与段落之间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和画面、解说词等表现手段的协调和融合为观众打开了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的大门,使观众更深的体会到作品的意义。
在艺术创作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对于音乐而言,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是音乐塑造艺术形象的核心。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讲,节奏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节奏的根源是运动,音乐是靠乐音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来构成艺术形象的,尽管这种艺术形象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去体验、想象和联想,从而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但它的这种形象性和画面的直观性的结合,可以带给观众很多感性的认识,使观众回味无穷,浮想联翩。运动也是影视艺术的特征与魅力所在,它不但体现在时间流动中,同时体现在画面的空间运动中。没有节奏,音乐没有了灵魂,也就谈不上艺术形象的塑造。没有节奏,画面的运动失去了规律与秩序,电视纪录片就成了一些没有章法的素材展示,观众也就无法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更谈不上和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了。音乐是构成纪录片节奏的一部分,音乐的节奏既要和画面内容相和谐,又要与纪录片的总体节奏相一致,这是产生艺术效果与审美意境的关键因素。也只有如此才能让观众得到视听美感,理解作品内涵。电视纪录片中音乐的节奏传达给观众的情绪情感应该是观众从画面内容及画面的运动中体会到的。
在纪录片中灵活运用艺术文化元素音乐,对纪录片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观众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是作品表情达意的调控器,是统一全片风格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①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
②陈义成:《电视音乐与音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2月
③陈国钦:《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