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的调查性报道

2011-12-29李晓洵陈小康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媒体也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媒的诞生,以其几何级增长的信息量,广泛的传播范围和迅捷的传播速度为记者调查采访提供了便利,也为调查性报道带来一场变革。本文试以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为例,浅议网络时代下调查性报道所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 调查性报道 校园飙车案
  
   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撞车案,本来只应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却因为撞人者一句“我爸是李刚”而引起轩然大波。这样一句看来有些嚣张的话语,在网络传播的助力下,立刻把肇事车主推到了舆论风暴的中央。网络的持续关注,案件背后扑朔迷离的各方角力,都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调查性报道的素材和源流。由此,在网络、传统媒体与网民的互动下,一场更加深入的调查性报道逐渐展开。
  一、网络聚焦热点 引发深入调查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大量同质化的信息被淹没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同时,一些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且充分吸引网民注意力的信息会被迅速传播开来,经过网络的发酵,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这些信息的存在,都为传统媒介的调查性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新闻源流。
  2010年10月16日,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生活区,发生了一起校园“飙车案”,致两女生一死一伤。①如果不是因为肇事者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这起校园飙车案可能会像以往的交通肇事案一样,在短期内被人关注后便淹没在网络庞杂的信息流中。
  然而,正是这样一句“我爸是李刚”的狂妄之言,通过网络强大而迅捷的传播力,将肇事者及其家庭推上了舆论风暴的中央。舆论普遍认为,这句狂妄之言背后折射的是“官二代”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以及对内心持有权力的自我膨胀。当前贫富差距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对“官二代”、“富二代”普遍持有偏见,肇事者的这句“我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