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2011-12-29曾庆雪付文学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问政形式,在反腐倡廉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网络的虚拟性等固有特征也催生了网络问政的一些弊端,影响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本文着力于对网络问政的理论解析、现状分析以及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网络问政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希望网络问政能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网络问政 发展现状 前景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网络问政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在今年的两会中,有不少地区将网络问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一、网络问政的理论解析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此,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和民主政治层面对网络问政做进一步的理论解析。
(一)传播学角度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问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充当了媒介的角色,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与一般的传播过程不同,在网络问政过程中,政府并非绝对的传播者,而公众也非绝对的接受者,二者的角色是互换的。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广泛汇集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同时保障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政府成为此过程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在网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民意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传给政府,成为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重要手段,从而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公众于是成为此过程的传播者。因此,网络问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与人民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
(二)民主政治层面
从民主政治层面看,网络问政是网络与民主政治实现对接之后为民意表达机制创造的一个新鲜、便捷、低廉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公众可以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政府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民主是一种价值理念和公民权利,民主本质上是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的一种互动,民主是一种利益均衡机制和对权利的制约机制。”①这一点与网络的互动性特征不谋而合。网络与民主政治的对接极大地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2007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就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互联网向全球“问计求策”,开中国省级行政区网络问政之先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时隔一年,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问候网友、倾听民意,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开启了中国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个崭新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问政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问政形式。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开始喜欢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呼声,而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将目光转向网络。政府官员通过网络倾听民意;人大代表通过网络采集基层选民意见建议形成议案向人大提交;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获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得以解决,我国的民主政治正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迈进。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造福人类,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同样会危害社会,网络问政亦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民的素质、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网络问政的发展,因此网络问政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产生了很多弊端。在此,我们分别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网络问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积极方面
1、政治领域: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