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新闻频道的问题和出路
2011-12-29全燕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在频道专业化的背景下,各级各类的新闻频道纷纷成立。新闻频道“盛世”中实则隐藏了不少问题。本文从频道建设、内容定位和市场细分三方面阐述了地域性新闻频道的问题和出路。
【关键词】新闻频道 地域性
新世纪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随着央视频道的频繁扩容,省市级的电视台也迅速兴起了频道“建设热”,各种冠以“专业”名号的频道纷纷高调出场,但相当一部分却在不长的时间里或并或撤,陆续低调谢幕,而各家的新闻频道均尚保持稳定营运的状态。然而就在“新闻立台”的盛世下,地域性新闻频道也逐渐展露其问题所在。
问题一:频道的“专业”与“专长”
1999年5月23日,福建电视台推出24小时全天候新闻频道,在国内率先亮出了省级专业性新闻频道的招牌。时至今日,国内(央视除外)地域性的新闻频道大大小小已有几十家,无论是在频道数量上还是在经营时间上都可跻身专业化频道的主流行列。然而就在这众多的省市级新闻频道中,不少还在借“专业”之名而行“综合”之实。
我们且以长沙电视台麾下的新闻频道为例,该频道成立至今似乎仍然游走在“专业”与“专长”之间。换句话说,专业新闻频道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被湮没于众多非新闻性的版块之中,相比之下,为数不多的自办新闻节目如《在现场》、《长沙新闻》、《晚间报道》和《真相调查》作为新闻类专长节目被统一安排在晚间时段首播,以区区两个小时的播出量成为了频道的点缀。其中,除了《在现场》以新闻的现场报道见长之外,其它三档节目均因缺乏特色而大多混迹于当地的收视边缘。专业不专,长项不长的尴尬境地使该新闻频道似乎也未能摆脱目前国内频道专业化进程中所普遍面临的困境。
所谓频道专业化,就是从单个节目生产到整套节目包装推广的类型化,并借此培养和聚合对该内容忠诚的受众群体。依此类推,新闻频道就应该是以新闻类节目或栏目为频道的构建骨架,经过风格化、类型化包装后,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够较为集中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对于新闻频道而言,其专业性指标应该包括新闻的日常播出量、栏目占有率、直播百分比以及编辑整合力等等,而这些也是观众认知频道模式的基本参数。在世界享有盛誉的CNN凭借对全球资讯的海量吞吐、全息报道和权威评说,再配以最尖端的制播技术和经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新闻界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媒介集团。当然,对于在这股并不成熟的国内频道专业化风潮中诞生的地域性新闻频道,我们没有理由用CNN的标准对其求全责备。毕竟,中国的频道专业化问题目前还停留在学界的论证时期和业界的磨合阶段。然而新闻频道作为国内现阶段最具市场潜力和操作可行性的专业化频道,尤其是地方性电视台在经过了十几年新闻综合频道的磨砺,在置办新闻节目上应该是颇有心得的。问题是如何从打造单个新闻节目转变为整体频道的集约化运作。换句话说,由量性的“专长”向质性的“专业”进发,是地域性新闻频道目前的当务之急。
问题二:新闻的“场域”与“地域”
场域是指一种环境的属性,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有关“新闻场域”的论述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他指出,“新闻界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定,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①,即新闻场域必将受到来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场域的影响。
地域性新闻频道自然也逃不脱新闻的场效应。于是,众多冠以地域头衔的新闻频道受当地需求的支配,会将地方性新闻摆在优势位置,刻意弱化外埠消息。这种突出区域特色的策略化定位本无可厚非,但对于频道的专业化经营而言则未必是明智之举。因为在专业化模式之下,过分强调地域特性将对频道的整体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其一,狭隘的选材将桎梏频道视野,无法实现与其它区域的新闻联动;其二,区域内有限的新闻资源难以填充专业频道所需的24小时报道量;其三,对外省市、全国性乃至境外重大新闻报道的长期缺失最终将导致频道观众的流失。其四,地域化的行政管理、市场分布和文化积淀也可能对新闻频道的公共职能产生制约作用等等。
受地方经济实力和行政级别的限制,目前的地域性新闻频道还远远无法形成与央视新闻频道抗衡的报道规模和制播水准。一些区域性专业频道(如纪录片频道、电视剧频道、音乐频道等),仅仅依靠大量购买和转录外面的节目就能合情合理地维系生计。而新闻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的本性决定了新闻频道的生之命脉就在于拥有大量鲜活和原创的节目源。新闻资源长期匮乏、栏目单一且缺乏特色、专业新闻评论员普遍缺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场直播、频道杂烩现象比比皆是等等弊端严重制约着区域性新闻频道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中国电视界一家独大的局面下,受新闻场域的影响,新闻频道的地域化发展趋势是不容乐观的。而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地域性新闻频道从具体节目采制、相关栏目策划,或是宏观管理运作等都应该突破地域局限。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当数凤凰卫视资讯台,同为地域性新闻频道,资讯台以“大编辑部”的运作方式整合海内外权威资讯并配以精当时评,使其在两岸三地的资讯传播中占尽先机,成为了华语媒体的一枝独秀。
当然,区域性媒体的报道重心理应放在整合本区域受众最关切的新闻和资讯。但实践经验表明,单靠制作和播出本邦新闻是难以维系整整一个频道的正常运营的。因此,突破地域瓶颈应该成为频道发展的共识。
问题三:市场的“细分”与“整合”
市场细分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经济学,指的是企业按照消费者的一定特性,把原有市场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而传媒市场细分建立在受众从大众向分众过渡、传媒由广播到窄播发展的理论假定之上,其结果就是走向频道的专业化和细化。这套理论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传媒界曾倍受追捧,然而频道专业化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地方台)屡屡受阻的经历,不由使人对其可行性产生疑虑。
西方的市场细分理论建立在大量严谨详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此确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足够“异质多元”,因为这是市场细分的基本前提。同样,传媒的市场细分也需要对受众市场展开广泛调查。而事实上,大多地域性专业频道都是缺乏科学调研的跟风之作。而地域性新闻频道较之“都市”、“生活”之类定位含混、特征模糊的专业频道而言,理论上一直是受到认可的,因为就国内目前比较初级的受众构成而言,该频道走专业细分的可行性最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区域性新闻频道市场细分的实现景况并未好过其它专业性频道,相反,如何通过播出不同种类节目以尽可能地整合各种类型观众反倒成为多数区域性新闻频道的生存大计。
这是因为区域性新闻频道除了要承受来自央视新闻频道的强大压力之外,在与其它区域性综合频道进行收视角力时也很难占据优势。一方面,对于原本已经习惯于观看原有综合频道节目的观众而言,新闻频道强差人意的自办节目是难以形成收视回流的。另一方面,区域性新闻频道的节目还面临着与其它频道新闻节目的竞争威胁。以湖南长沙地区的节目市场为例,18点档的新闻就有五家(见表1):
其中除《经视新闻》是联播形式外,其它几档都是区域性新闻,且从报道形式到题材选择上都难分伯仲。《在现场》作为长沙新闻频道的当家节目,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从客观上讲,新闻频道在这一黄金时段的受众市场细分是失败的。
以上的双重困境使得区域性新闻频道不得不借助其它类型节目挽回收视率。于是,影视剧、生活指南、综艺秀等等适合大众口味的节目占据了大量频道空间,从而形成了原本希望依靠新闻节目细化市场,结果却变成需要借力非新闻性节目来整合受众的频道现状。而博取收视的市场策略由“细分”到“整合”的转变也成为区域性频道专业化进程中为人诟病的悖论之一。
当今世界,传媒的较量是争夺话语权的较量,真正建立起成熟稳健、权威大气的本土新闻频道是中国传媒业的勃兴企划中最重要的一笔。而地域性新闻频道,有责任作为地方性传媒的中坚力量与国家级新闻频道优势互补,合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闻集团,并为中国的频道专业化之路打下坚实的基垫。
参考文献
①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44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