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农频道的亲和力

2011-12-29李浩李连成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创色彩,努力寻求农民频道的亲和力,突出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地域性,着力打造了一系列有着鲜明“农”字特征的品牌节目。其中“三农最前线”栏目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动态综合性新闻栏目。“致富情报站”、“村里这点事”、“非常帮助”、“农博士在行动”也都丰富多彩、亲切自然。2008年,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专业特色频道”,成为全国对农专业频道的后起之秀。笔者以该频道为例,对农民频道如何增强亲和力进行探讨。
  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增强节目亲和力
  “新闻亲和力”是一种新的说法和提法,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的概念。以人为本的概念既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出发点,也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落脚点。①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②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确立了“服务三农、关注公益”的频道理念,致力于打造最贴近广大观众的电视频道,他们提出节目内容要贴地皮儿,节目形式要接地气儿。农民频道总监刘丽萍解释说:“地皮儿就是民心民意,贴地皮儿越紧就是离老百姓的心越近;地气儿就是人气儿,接地气儿越足就越能拥有高人气儿。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河北是农业大省,6700多万总人口中有5300多万农民。农民频道瞅准市场空白点,定位为“农民”特色,并明确打出“农民”品牌大旗,这就给了农民频道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农频道要想把“我们想说的”和“农民想听的”统一起来,满足农民求知、求富和知情欲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民导好向。农民频道着力打造的《三农最前线》,内容包括涉农新闻、实用信息、深度分析报道和交流沟通。它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传达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要加强信息服务,为农民致富搭好桥。《致富情报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致富项目,最新的市场行情分析,生产中遇到什么麻烦事还可以找大宽帮忙,而且还可以通过栏目发布供求信息;三是要增加科学技术内容,为农民致富提供金钥匙。《农科大讲堂》紧贴农民生活,结合农时,以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邀请专家、教授、致富能手进行讲解;四是突出节目实用性,为农民提供帮助。《律师会客厅》是一档农村普法访谈栏目,每期一个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挖掘个案,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2009年12月26日,《非常帮助》推出全新的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特别行动——“帮大哥出马”,自首期节目播出以来,栏目热线异常火爆,超出日常热线数量十数倍,基本没有停歇。“帮大哥出马”是对民间矛盾当场解决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形式在河北电视台还是首次出现。该节目采取全外拍的方式真实记录当事双方的内心倾诉及“帮大哥——优秀民调员”的现场调解,在双方面对面的情况下当场解决问题、摆平纠纷。
  二、突出节目公益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目前,对“三农”的报道存在着就事论事、题材简单的问题,往往忽视了报道的主体——农民的内心、情感和特征。对农报道既缺一定的量,更缺深度力度,真正贴近“三农”、倾情“三农”的报道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认为“三农”报道缺乏经济效益,在选题导向上跟着市场走;二是认为“三农”报道难做,节目投入成本高,节目采访目的地远,交通不便,采访周期长,采访条件差;三是农业专业技术屏障、知识屏障使电视人对农业栏目的电视表达不自信等等。
  做到节目具有亲和力,就要求采编人员在对农村报道时应采用平民视角,以平视的角度、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