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下基层贵在捕捉新闻亮点

2011-12-29潘发生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本文对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进行回顾,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探讨了记者应如何在基层捕捉新闻亮点并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
  【关键词】基层 新闻 亮点 安庆日报社 “新春记者行”活动
  
  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新春记者行”活动,记者们深入八县四区的乡村、社区、工业园区,进农家、入田间、蹲炕头,吃住在基层,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眼看耳听心记,体验基层生活,用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群众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写成一篇篇新闻报道,从不同侧面报道了农民心声、农村变化、农业发展,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折射出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以及基层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每年一次的“新春记者行”活动,是安庆日报社“两报一网”共同打造的新闻品牌,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作品,许多都是优质的稿件,有些还获得了省市好新闻奖。
  一、走基层要多找新闻亮点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如何深入基层抓“活鱼”,如何拿出精品力作,如何写出有影响力震撼力的报道,这些都是每位记者面临的考验。
  到基层去不是目的,而是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特别是去寻找新闻亮点。只有沉下身子,将心贴近基层,处处留心才能抓到“活鱼”,才能将新闻变得鲜活起来。2008年一场罕见的大雪袭击了我省。胡瑞琨作为“新春记者行”的记者,来到岳西县来榜镇海拔800余米的黄沙岭,看见岭头雪地里站着一位老人在指挥来往车辆通行。这位67岁的老人,已经在冰天雪地里站了20多天岗,每天早晨7点多钟就从几公里外的家里拎着“火桶”到黄沙岭头站岗,直到晚上8点多钟才回家。胡瑞琨在冰天雪地里与老人守了一天,很快发回一篇现场感很强,有血有肉的稿件《冰天雪地里站岗的老人》,在报社引起很大反响。“不涉深水,怎得蛟龙”。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当中,与新闻事实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才能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才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才能采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闻作品。女记者张渺在2010年的“新春记者行”活动中,冒着大风大浪的危险,乘小渡船到江中孤岛采访,整个采访过程是一次难忘的“惊魂之旅”,但她的《孤岛植绿》这篇稿子被评为安庆市好新闻。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带着问题下基层,用辩证的观点思考、发展的视角对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这样到了新地方会有很多新发现,到了老地方也会擦出新火花。有的一时写不成稿子,也可以作为储备,以待发酵,遇到新由头,仍是一坛好酒。
  2009年3月,记者杨宏伟到潜山县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山县的“非遗”很多,且平时都有很多报道,如果炒剩饭一点意思都没有。在几天的接触中,陪同他采访的县文化馆负责人芮刘斌却成了他采写的对象,《民族“精神植被”的“守林人”》一稿写得既见人又见思想。在2010年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在芮刘斌的帮助下,杨宏伟又采写了《乡间又见木偶戏》,这篇稿子在《安庆晚报》见报后,被省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后面这篇稿子,2009年他就想动笔写,但思绪没有理清,情况也并不十分清楚。经过一年多的“发酵”,2010年他经过再次深入采访,找到新闻亮点,终于完成此稿。像杨宏伟这样将新闻线索储存起来的事例,许多记者都遇到过。
  二、写基层新闻贵在提升“含金量”
  记者下基层,不能满足于写一般化的稿件,要强化好稿意识,提升报道的“含金量”。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应该注意把握三个要素:
  一是报道选题要新。判定一篇报道“含金量”是否比较高,首先是它的报道选题是否比较新,主要体现在核心内容新、题材角度新。如分别荣获2009年本报“新春记者行”好新闻二、三等奖的《武昌湖开始恢复“体形”》、《在社区也能享受专家服务》从选题到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社会关联度要大。判定一篇报道质量的高低,不仅要看它有没有完整、鲜活的新闻事实,还要看这一新闻事实的社会关联度的大小。社会关联度大的稿件,新闻价值含量才高,报道分量才重。如分别获得本报2010年“新春记者行”一、二等奖的新闻作品《贷款困难成农民工创业“绊脚石”》、《岳西老百姓看病“不差钱”》,这两篇报道的社会关联度就比较大,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就比较高。记者所报道的对象在面上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普遍的价值导向,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
  三是题材开掘要深。提升基层新闻的“含金量”,不仅需要记者善于捕捉新闻,更需要记者通过新闻去发现、挖掘其内在的深刻意义,并通过精心写作来提升稿件的新闻价值。记者下基层,不是仅仅发现常规的新闻就完事,而是抓住富有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题材开掘深,靠的是新闻敏感强和采访作风实。只有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才有可能在报道中向读者提供具体、生动、有细节、有场景、打动人、感染人的新闻事实,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008年初春,一场罕见的大雪封锁了安庆所有公路,要想到大别山腹地采访比登天还难。记者储诚志冒着危险,在岳西县抓拍到一张新闻照片《回家的路》,被评为全国好摄影作品奖。这张照片是记者守候在冰天雪地的路上抓拍的。一位中年妇女不顾大雪封路,拄着拐杖,背着孩子,与风雪搏斗,毅然决然地回家。记者敏锐地察觉到这张照片背后有新闻。
  四是从细节中“放大”新闻价值。深入采访,不仅是指记者本人深入基层或现场第一线,与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零距离接触,更重要的是指采访活动中记者思维的深入和方法的深入。通过这样的深入,记者才能走近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内核,才能发现、深挖其中的细节或特点,才能通过准确展示细节或特点来更好地表现重大主题(新闻价值)。
  五是优选角度寻觅新闻细节。记者写基层报道,要在选择报道角度上下功夫,通过独特视角来另辟蹊径,以取得“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效果。细心观察,别出心裁抢抓新闻亮点;用心提炼,精益求精凸显新闻价值。获得2009年“新春记者行”二等奖的《冰天雪地里站岗的老人》这篇新闻作品,正是通过精选的采访细节来提炼新闻素材、升华新闻主题,取得了“放大”新闻价值的成功效果。
  六是从“一般”里抓特色,提升新闻性。就是从日常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新情况。从“平凡”事里抓亮点,提升新闻的指导性;从“普通”人里抓典型,提升新闻的贴近性;从“常规”里抓变化,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到基层能不能抓住新闻,把平凡的事写得非同凡响,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勤于思考,不怕挫折。
  在2007年新春记者行中,记者张明润的《山里的桃花》,写出了农民在转型,思想在转,身份在变。这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生动的缩影。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最具生命力的新闻就在我们的身边。
  每年的“新春记者行”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深入一线,深入新闻现场,就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只有在一线、在现场、在群众当中,才能够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才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
  三、年年走基层 年年新突破
  安庆日报社连续9年开展“新春记者行”活动,可贵的是,年年走基层,年年有新突破。2008年,我们将活动的主题放在抗雪灾上。报道组奔走于雪线之上,不断发回交通保障、能源供应、群众生活、灾后重建的现场报道。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不同寻常的一年。记者们将笔头和镜头对准各县区、各行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如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我们开展“新春记者行”活动,旨在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记者们运用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各地各部门同心协力、千方百计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并围绕示范区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抓好宜城崛起推进年、招商引资、工业振兴、“双百城市”与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报道,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如何落实示范区建设上来,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来。
  2011年,正当我们开展“新春记者行”活动时,全市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当好群众贴心人”活动。为配合全市这一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推动记者编辑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沉下去“接地气”,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突出在深入上下功夫,记者直奔各地村庄和社区,反映最基层的报道。记者们带着思想和题目下基层,树立“我在现场”意识,采写现场新闻、一线新闻,让群众当主角、上版面、进镜头,讲述基层群众身边的感人故事,反映普通人物的收获体会,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不少记者还采取“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的形式,通过记者走进社区、农户,走进厂矿企业、建筑工地、田间地头,开展蹲点调查采访,力求真实生动地从一线群众、寻常小事的具体变化上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气象、新变化和新经验,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记者们发回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如《耄耋老人话水利》、《万千候鸟留恋处 湿地生态尽和谐》、《回民村的新风貌》、《倪南花母子的幸福生活》等。
  
  参考文献
  ①《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浙江省新闻出版局,2008
  ②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③穆青:《新闻散论》,新华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安庆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