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进领导人活动报道
2011-12-29彭立宪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如何做到“三贴近”是个重要的新课题。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电视新闻实践经验,提出在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中做到“三贴近”,就是要把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和“三贴近”的本质要求结合起来,找准党心、民心的共通点,把握党和人民群众愿望的会聚点,捕捉党的亲民、爱民的闪光点,抓住报道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创新点,从而实现对领导人活动报道的质的突破。
【关键词】领导人活动 报道 三贴近
作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是其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克服这类报道中直接、表面、一般化的通病,把握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原则,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把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做得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观众想看、喜欢看呢?
笔者认为,做好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关键要深刻领会“三贴近”原则的本质和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应该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从“以民为本”出发,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指出:“电视镜头要更多地对准群众,电视报道要更多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原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和本质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和答应作为我们新闻宣传得与失的最高标准。
从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这个最本质的要求出发,不断增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体现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求我们在做好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中,首先要做到“心的贴近”。现代传播学认为,出于对整个人类自身及生命和生存的关切,人与人之间有着潜在的心灵交换、比较和相互评价的愿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这种愿望更多的是依赖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实现新闻报道的“心的贴近”?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新闻采访的独特规律和思维方式出发,充分调动我们的新闻敏感和新闻预见能力,在新闻事实的提炼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对现象的判断和认定,寻找出最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最能与广大群众形成“心的贴近”的新闻主题和报道体裁,最大限度地体现报道的价值量。
具体来说,在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中要做到“三贴近”,就是要把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和“三贴近”的本质要求结合起来,找准党心、民心的共通点,把握党和人民群众愿望的会聚点,捕捉党的亲民、爱民的闪光点,抓住报道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从而实现领导人活动报道的质的突破。
首先,要找准党心、民心的共通点
共通点就是“心的贴近”的触发点。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心系群众,执政为民是其本色。因此,在报道中,找准党心、民心的共通点,就能反映出党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是心心相映的。
2005年5月31日晚,新邵县太芝庙乡、潭府乡境内突降特大暴雨,引发了三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灾害。灾情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从第二天(即6月1日)起,国家民政部、湖南省委、省政府、邵阳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冒着滂沱大雨,走过险峻泥泞的山路,迅速赶赴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步行数十公里,用摄像机抢拍了一组组珍贵感人的镜头:村民家中,领导深夜在烛光下研究灾情;冲毁的山路上,领导拄着拐棍奋力前行;倒塌的房屋边,领导指挥医务人员迅速展开救援;灾民家中,领导紧握着灾民的手,为他们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事实证明,灾难面前,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新邵县太芝庙乡7名乡干部得知灾情后,首先想到的是通知村民向高处转移,在途中突遇特大山洪,其中6名不幸因公殉职,只有1名生还。追悼会上,被他们叫醒得以生还的乡亲们悲痛欲绝,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心只想着群众的好干部就这样走了。正是这群舍生忘死的平凡干部架起了党心和民心的桥梁。记者在灾区采访后以最快的速度陆续发回报道30多篇,极大地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和斗志,同时也让广大群众深深感受到了无论何时何地,党心、民心是一条心。
其次,要把握党和人民群众愿望的会聚点
会聚点,就是新闻的价值取向的浓缩和把握共同的利益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产生的是情感的共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领导干部有责任做到恪守为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因此,在报道中,把握了党和人民群众愿望的会聚点,就能反映出领导干部在为民服务上全心全意的。
2008年12月中旬,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省委、省政府8件实事和市委、市政府11件实事展开全面检查验收。记者发现,这些为民实事的落实情况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时又是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于是,记者把“邵水四桥与邵阳大道的建设”、“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11件实事的进展以及领导人的检查情况逐一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做到了让领导、群众“两头都满意”。
2009年6月4日,记者在新闻中报道了隆回县石门乡横亭村“水质存在污染问题,近千名村民饮水困难”后,此问题马上引起了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就在报道播出后第二天上午,邵阳市市长率领国土、环保、卫生、煤炭、扶贫办、广电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横亭村现场办公,帮助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当得知横亭村的水质问题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硫化亚铁超标之后,市长当即表示不管是采用净化水源还是寻找新水源的办法,一定保证村民在一个星期内喝上干净水、卫生水。一个星期后,记者在横亭村再次采访中发现,近千名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第三、要善于捕捉党的亲民、爱民的闪光点
闪光点就是聚焦点,是新闻事实与情感相辉映的产物,是新闻价值量的黄金分割点。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总是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做到了重民而不轻民,爱民而不怨民。因此,在报道中找到了亲民、爱民的闪光点,就能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爱民之心,让报道更具人情味,更生活化,更有魅力。
2010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廉租房住户郭春平家的家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抓住了这段亲民、爱民的闪光点,在报道中用了一段现场同期声——胡锦涛亲切地同主人拉起家常:“家里几口人?什么时候搬到这里的?以前的居住情况怎么样?”郭春平告诉总书记,“过去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现在才有了家的感觉,心里特别踏实。”胡锦涛问,“一个月租金多少?能不能承担得起?”郭春平笑着回答,“一个月77块,承担得起。”胡锦涛对她们说:“看到你们家居住条件有了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民生问题,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一步还会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运用这种闪光的细节,能够使受众直观地了解到领导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感受到其平易近人、爱民亲民的作风。可以说,闪光的细节描写使新闻更加“贴近群众”,拉近了受众与新闻的距离,从而也大大拉近了受众与领导人的情感距离。
第四、要“量体裁衣”,根据内容选择不同体裁,不断激活报道的“创新点”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闻宣传更好地把握时代性,具有针对性就必须不断创新,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更加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是邵阳市最贫困的高寒山区之一,被称为“隆回的西藏”。记者跟随当时的邵阳市委书记蒋建国三上虎形山瑶族乡。第一次主要是慰问受冰冻灾害的困难群众。记者根据这方面的内容写了一条消息:《嘘寒问暖暖民心:蒋建国到隆回虎形山慰问困难群众》。第二次正好是农历12月24日,是我国传统的小年,记者于是发回了一条新闻特写《蒋书记与瑶胞过小年》。记者第三次上虎形山时,了解到蒋书记已经是第六次上虎形山了,为了该乡的公路交通、学校教育、药材种植、特色经济等,蒋书记曾几次上山现场办公。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创作了三集系列报道《情牵虎形山》。三次不同体裁的报道,充分展现了领导干部实实在在的为民之心,爱民之情,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总之,要增强领导人活动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三贴近”,就要求我们要做到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深入群众,立足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群众中获得力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视性、可听性结合起来,就能让我们的报道紧扣群众的思想脉搏,吸引群众的关注,引发群众的共鸣。只有这样,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才能出风格,出特色,才能更有效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电视台公共频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