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精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12-29徐洋朱佳佳

新闻世界 2011年4期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采取一种更为科学具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那就是精确新闻报道,它能让读者更准确明晰地看到新闻内容,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然而,它也是存在着问题的,比如抽样方法不准确,问卷设计不合理,调查方法不完善等导致信息有误,甚至是完全的商业“作弊”,影响其真实性。另外,报道内容过于生涩影响可读性也是精确性报道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概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精确报道 问题 对策
  
  一、精确性报道的基本介绍
  精确性报道是一种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传统的新闻报道方法结合起来的新兴报道形式,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组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①。多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组织新闻报道,并通过数据和图表等表达形式,使新闻报道的内容能更准确、正确地反映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国际上,“精确新闻”这个概念由美国骑士报团记者、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Philip Meyer)首先提出的。梅耶教授于1973年出版的《精确新闻学》一书中指出,传统的新闻报道只注意对新闻事件作一般性的描述和似是而非的评价,有时甚至因为关注耸人听闻的情节而忽视了新闻报道本该坚持的准确和客观。梅耶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揭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国内,精确性报道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1990-1995年,从1996年至今一直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具有转折性的事例就是1996年l月3日,《北京青年报·公众调查》专版一篇题为《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还好吗》的报道,正式冠以“精确新闻报道”名称,从此拉开了我国新闻界科学、规范的精确新闻报道的序幕。
  二、精确性报道存在的问题
  精确性报道能够兴起并且在新闻界兴盛,有其不可否认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来说,其采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得记者能更客观清楚地观察了解事件本身,从而报道内容也更加客观公正,经过调查的结果能更全面反映民意,并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然而,精确性报道发展至今,已经渐渐流露出它的一些不足和弊端。
  1、操作不便。这是精确新闻报道自出现之日起就存在的问题。新闻原本是一个争时效的领域,但精确新闻报道需要通过漫长的选题设定、样本选择、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才能完稿。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耗费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而且适用范围有限,很难应对社会的突发事件,更适用于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是缓慢变化的社会现象的报道以及一些预测性新闻的分析。不仅如此,社会调查的过程还投入大、花费多,不宜经常使用。
  2、可读性差。由于精确新闻报道用数据说话,主张用数字和图表来吸引受众,然而,枯燥的数字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社会调查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如测量、信度、效度、计量概念因果关系等内容,缺乏情节的数据对于一般受众来说难以理解,读起来很吃力,所以读者面很窄。
  3、调查不当导致信息失实。社会调查也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一名记者要去搞社会调查,就应该有调查的基本素质和水平,否则在调查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忽视某些因素,从而引起信息失实。媒体报道中就存在多种多样的失实情况。
  最常见的是报纸上没有来源的数字,记者在公布一个数字时没有说明其来源,如“女大学生比例占70%”“60%的市民表示”这样的表达,因为信源不明很难使人们相信。抽样方法的欠科学性也是导致信息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记者很爱采用街头偶遇抽样调查的方式,以为这样的方式简单快捷,殊不知这样的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很不准确,它不能保证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概率,违背了抽样调查最基本的原则。
  4、商业“作弊”。如今广告商把目光放进“新闻”这一领域,利益促使新闻染上了商业色彩,而用数据说话的精确性新闻报道就是它最好的平台。《大河报》在2005年1月19日的“楼市/调查”版中刊载了一篇题名为《七成调查者认为——2005房价不会涨 调查者呼吁:回归理性购房,切莫盲目跟风》的文章。文中指出,该报委托一家调查公司对郑州的购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的调查者认为2005年的郑州房价不会上涨。虽然该文也列出了调查样本量等项目,似乎没有什么漏洞,但仔细深究会发现这篇文章是在B叠“大河楼市”版刊发的,难逃为房地产商做广告之嫌。而且,此次调查的结果没有得到第三方的公证,其客观公正性让人置疑。
  三、如何更好地发展精确性报道
  精确性报道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还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只要找准方法,找准对策,找准目标,就能让精确性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展现自己的光芒。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完善调查方法。因为精确新闻报道在采制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该掌握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前期调查时首先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这是保证研究的品质与水平的前提条件,这个程序是“选择研究题材——熟悉、探讨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采集资料——资料分析综合”。②其次,要有科学的抽样方法,精确新闻报道是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组成的报道,只有依据科学的抽样方法从客体的全部内容中抽选能代表客体的样本,才能反映客观事实。第三,要重视问卷设计,这在精确性报道的采写业务中起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调查的精确性和报道的质量。
  2、增加生动性和可读性。精确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新闻性是其本质特征,如果一篇报道,读者不喜欢读不愿意读或者读不出其中的味道,那么这篇报道就是失败的。精确新闻报道由于数字的枯燥性正面临这一困境,所以当前需要解决其生动性和可读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创造简洁明快的版面语言,实践证明,成功的版式安排是一种方便人们选择和阅读的成功的模式。另一个是在内容上做文章。精确新闻应该往复合型体裁发展,将消息、背景、历史、现在、未来,以及图片、图表、资料等所有可能的要素有机组合起来,使报道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当然,标题的制作,行文的节奏和语言,洋溢其间的情感……等等都会对精确新闻报道产生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③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帮助精确新闻报道掩盖本身的枯燥,使其符合大众认知心理,更好地表情达意。
  3、增加文章的深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确新闻的报道对象不可能是突发事件,不能与其他报道比时效性。因此,就要从文章的深度上下功夫,不能简单地堆砌调查结果,而要更进一步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让读者了解到文章更深层次的意思。比如在报道银行加息的新闻时,如果仅仅将简单的数字播报出来那它的信息量就很少,但是如果加上记者的分析,总结银行近几年来利息的变化情况,甚至可以帮助读者算帐,看看利率变动后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具体影响,在房贷支出、存款利息上是否有什么变动。这样的深度分析更能让受众清楚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文章也更有深度,还能帮助读者了解经济变化,并对自己的收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安排。
  结语
  从整个新闻传媒界来看,精确新闻报道用得不是很普及,总体水平也不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确性报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限制。展望其发展前景,如果积极采用对策,将社会调查方法与新闻采访写作真正结合到一起,改进该种报道,它在新闻界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①②刘海贵,《论精确性报道》,《新闻爱好者》[J].2002(1):15、16
  ③韩鹏,《试论精确新闻报道》,《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J].2006(12):46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