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头小报”风行的话语隐喻及原因分析

2011-12-29武也晶张睿

新闻世界 2011年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州“街头小报”所构建的意义空间的解读,分析其在都市街头大行其道的深层次原因。“街头小报”构建的意义世界,在我国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现实下,成为文化层次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选择的精神麻醉剂和“解压阀”。我国的新闻业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程度,缺乏新闻法规的规约,大众报纸不能满足各个群体的某些心理需求,这就给了“小报”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街头小报 精神麻醉 解压阀 新闻专业化
  
  小报是以丑闻、体育、娱乐和私人生活为内容取向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报缘起于十九世纪的便士报和黄色新闻。“街头小报”正是黄色新闻潮的极端表现,倾向于“完全小报”。
  本文通过对郑州市报摊和报刊亭的调查发现,小报几乎遍布郑州的报摊报刊亭,内容广泛,种类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军事历史类报纸。这类报纸热衷于对中国周边国情的炒作,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揭秘,对领导人隐私的挖掘,其内容多没有经过核实,可信度和准确性很低。
  2、法制情色类报纸。这类报纸图片和标题多印成比较暧昧意味的粉色,以刺激裸露的图片和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内容低俗,充满了各种性病药品,少女迷情粉、手机监听器、万能钥匙等广告,此外假的征婚广告、借孕广告也充斥着版面。
  3、综合文摘类报纸。综合文摘类报纸多选用其他报纸、杂志或者书籍的内容,版面丰富,能迎合各个阅读群体,内容也较为正规,格调较为高雅,适合休闲阅读又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多是正规的出版集团主办的,如《大河文摘报》、《大家文摘报》等等。
  4、消费生活类报纸。这类报纸主要内容是非新闻性的时尚生活资讯,可以满足居民时尚消费、了解购物信息和文化娱乐休闲等多种需求。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军事历史类和法制情色类等街头小报。郑州的街头小报,同质性非常高,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同样是政治军事历史类的小报,《探索发现》和《旧闻精品》除了内容上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再议论,对领导人隐私的揭秘,幽默故事,性药品广告等等之外,版面的设计和报纸的色调都非常相似,其他各种类型的报纸同质化程度也大致如此。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郑州街头小报的分析,采用对个案话语分析uol1hutIXlJJWo6NZT6Rfg==的方法,以期能够见微知著,对郑州街头小报乃至中国的小报现象背后的潜在隐喻做出分析。
  街头小报在都市的报摊报亭大行其道,长盛不衰的背后所隐喻的是小报能够在某些方面迎合部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转型的矛盾越来越集中。在急剧转型的社会中,竞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给社会成员带来心理焦虑和生活压力。传媒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沟通手段和意义构建系统,有化解社会心理问题的作用。小报正是作为一种具有麻醉效果的精神鸦片的角色出现的。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在受传者不自觉的情况下客观地起到了精神麻醉的作用。笔者认为,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在心理和精神压力普遍比较大的社会现状下,小报构成的意义世界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世界,甚至是人们主动选择的一个精神世界。下面以《旧闻精品》和《法制文苑》两份不同类别的街头小报做个案分析。
  在一份《旧闻精品》中,分为悬案奇情、谈古论今、史海春秋、尘封档案、旧闻天地、奥秘新知、战史解密、档案密读、奇闻精粹、旧闻万象、情感生活、都市知音、开心一刻、法制关注、社会奇闻等版面,从其版面的设置上可以看出,其版面的取向都是猎奇解密类的文章,版面虽多,但类型单一,大部分都是关于旧闻历史的再议论,如“民国疑案:汪精卫与蒋介石谁更有资格称卖国贼”,或者对战争局势的解密曝光类文章,如 “老兵回忆:曝光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秘密武器”、“越南北光计划:越军的‘敢死队’成了送死队”,或者是对领导人家庭私人生活的曝光,如“毛岸英在板仓晨起诵诗长跪母亲坟前泪水连连”。除了对历史的猎奇外,占报纸版面很大一部分是当前社会的猎奇故事,如 “台湾警察酒后进错房与醉酒女同床共眠被控性侵”、“干部网上跟帖骂人系色狼被免职”、 “男子约会女网友卖掉亲生儿子”等等。此外,还有部分版面是有色情意味的幽默笑话。从《旧闻精品》的版面内容可以看出,这一类型的小报,运用稗闻野史和当下社会的离奇故事,用追求感官刺激和愉悦的写作手法,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没有现实社会压力的意义世界。对于其受众来说,达成了选择这样一份报纸潜意识中所期待的目的——获得精神麻醉,暂时忘却不太如意的社会现实。
  《法制文苑》是一份法制类的小报,主要有法制在线、法制时评、法制播报、法制提示、环球法评、法研动态、法学前沿、社会观察、案件直击、法界动态、社会与法等等版面,版面名称乍看之下会觉得这是一份对于法制动态概括得非常全面的内容充实的报纸。实际上,其版面内容与版面名称并不相符,五花八门的版面内容大体相似,主要是对当下社会案件的叙述和猎奇,如“老师猥亵学生,警方介入调查”,“三岁女童被医院误切甲状腺,赔偿70年付清”,“收到一封血泪求救信,就出6名受害少女”, “女记者采访火灾案被架走续:当事保安人员被开除”,“福建砍杀8名学童疑犯今日将受审,被控故意杀人”,“郴州官员贪污挪用住房公积金1.2亿被执行死刑”等。这些报道虽然写法不一,但是在事件的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虽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但是最后的结果却都是恶人有恶报,弱者或者好人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在其营造的意义世界中获得精神麻醉,把对现状的不满最后对归结到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结局的期冀上。此外,这类型的报纸,通过对耸人听闻的犯罪、色情案件的描写和对这种恶有恶报、好有好报的传统观念的一再强调,转移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注意力,使得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疏离,从另一个角度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精神解压。
  从对这两份报纸及其所代表的街头小报所营造的意义世界的分析可以看出,街头小报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能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其迎合了当下社会的心理需求,扮演着特定群体的心理冲突的“解压阀”或者说是“安全阀”的角色。社会学家科塞认为,“安全阀”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安全机制,如果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一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消除心理紧张、排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化解社会冲突。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存在都市街头的小报,在无意中对它的受众群体起到了“精神麻醉”和“解压阀”的作用,缓解了这部分群体的紧张情绪和心理焦虑。小报的受众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经济地位较低的城市游民和外来务工者,这部分群体占了中国人口很大一部分,这样来看小报的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7:创新成就未来》一书中统计,截止2006年12月底,中国共出版各类报纸1935种,其中,中央级单位出版报纸220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11.4%,省级单位出版报纸811中,占全国报纸总量的41.9%,地市级单位出版报纸850种,占43.9%;县市级单位出版报纸54种,占2.8%。②我国已经成为报纸的出版发行大国,新闻事业在我国得到空前发展。我国有如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报纸,为何低品位的街头小报还能够有着生存空间呢?这要归于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我国的新闻业还远没有达到高度专业的程度。威伦斯基指出,一个职业转变为一个专业,需经过五个阶段:第一,开始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的职业;第二,建立起训练学校;第三,形成专业协会;第四,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掌管自己的工作;第五,专业协会公布正式的道德准则。③我国的新闻业没有真正形成行业自我约束管理的体制和对于新闻业的专门立法,这就很难对街头小报形成强有力的限制和职业道德上的规范,最严重的处罚也不过就是停报停刊,撤换一两个编辑。
  其次,我国的少数报纸呈现出低俗化倾向。南方某大型晚报某日的头条和三条新闻标题是“起纠纷酒后杀死客户”,“驾铲车疯撞致死8人”,“三车相撞11死2伤”,“神仙李一叫卖‘特训’”,“伪娘刘著渐失“透明”;文艺副刊某天的头条通栏文章标题是“与算命先生同居的日子(‘同居’二字做了放大处理)”,这并不只是个别报纸的特点,而是十几年来大众化报纸标题的比较普遍的表现样式④。一些较大的都市类报纸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而街头小报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出版单位和编辑人,所以其内容更加追求感官刺激和耸人听闻,编辑水平较低,但其趋向与大众类报纸的趋向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街头小报构建了一个逃避现实压力的声色犬马的意义世界,在我国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现实下,成为文化层次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的精神麻醉剂和 “解压阀”。由于我国的新闻业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程度,缺乏新闻法规和规约,报业市场不能满足各个群体的心理需求,这就给了小报以生存空间,对小报的风行有所遏制,促进新闻业的专业化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①林克勤,《西方报界的小报化思潮辨析》,《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②《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7:创新成就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③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④陈力丹,《美国“黄色新闻”潮的中国启示》,《新闻前哨》,2010(10)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叶水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