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中的粉丝文化
2011-12-29蔡诗扬
新闻世界 2011年6期
【摘要】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粉丝”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粉丝文化进行分析,以求梳理粉丝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对粉丝文化的走向提出见解。
【关键词】社会变迁 粉丝文化 互联网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激烈的变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的状态也有了显著的改变。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他们专注且深度投入与他们所钦慕或所崇拜的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等,对于这些钦慕对象他们了如指掌,即使是细枝末节的信息,他们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而对于自己喜欢的对白、歌词、片段,可以随口就来、引用无误①。文化学者费斯克认为,粉丝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过度”,即他们常常对某些特定的媒介内容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喜爱和强调。
一、“前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
尽管“粉丝”一词在最近几年才被发扬光大,但事实上其在历史上早有雏形。宋人对苏轼的诗画才情崇拜有加,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云:“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亦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
中国戏曲从汉代起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随之产生的“戏迷”也存在了两千余年。戏迷听戏时,双目微闭,摇头晃脑,随着音乐的变化轻打节拍,低声吟唱。尽管戏迷们对那些曲目早已烂熟于心,却仍时时回味,乐此不疲。长久以来,戏曲以其声色结合的表演方式、充满冲突的故事情节及简单通俗的对白示人,并同戏曲本体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迎合了受众的精神需求,激起了他们的共鸣;戏曲演员鲜艳华丽的装束妆容和花哨潇洒的动作也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戏曲以其朴素市井的姿态,也欢迎戏迷的捧场和参与。正因为此,中国戏曲长盛不衰,其中,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戏更是被誉为“国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常常追看露天电影,八九十年代的《射雕英雄传》、《渴望》等电视剧的播放也都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情景。在那个社会还未完全开放、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样匮乏的年代,为数不多的文艺作品成为了大家的精神食粮。
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相对固定和单一的长久的历史环境下,观众们之所以成为“粉丝”大多是出于自己单纯的审美需求,他们仅仅因为“偶像”自身形象和表演风格的“美”而被吸引。同时,因为传播方式的局限,“粉丝”缺乏交流与聚合的平台,只能在小范围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偶像”作为被仰视的对象,作为普通民众的“粉丝”也没有渠道与偶像直接交流。此外,囿于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粉丝”对“偶像”的支持也相对理智和克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粉丝”更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行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未形成“文化”。
二、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
随着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众社会逐渐形成。上世纪末,互联网开始普及,数字化技术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隔阂,改变了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大大加快了社会变迁的深度和速度。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中的一部分特殊的受众——“粉丝”群体浮出了水面。
1、技术变迁使粉丝文化成形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大众媒介和受众长久以来单一的传受模式,这使得“粉丝”与“偶像”和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网络为“粉丝”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媒介形象将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集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阐释性社区”。网络上,各大明星论坛贴吧集体火爆,在这些虚拟社区中,“粉丝”们团结在以“偶像”为精神中心的周围。他们自由地交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话题,充分地展示着话语权。这样的公共空间的开辟直接导致了“粉丝”群体的形成。
如搜狐网CEO张朝阳指出的,互联网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所体现的大趋势就是信息民主化,它把传统的社会权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