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卑劣的街头》的结构主义解读
2011-12-29李公男
新闻世界 2011年6期
【摘要】通过对电影《卑劣的街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这一叙事结构体现在包括主人公在内的所有角色身上,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叙事框架;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要素的展示,也从更深的结构层次上揭示了影片的内涵,这对于观众探究整部影片的意义,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卑劣的街头》 结构主义 叙事结构 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在结构主义学者看来,同类叙事性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其内在的结构即语法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从根本上来说,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现象的理论,其方法是在二元对立系统中分析这个现象的基本结构,换言之,结构主义者看到的不是现象的表面,而是试图分析深层次的结构——这些结构采取对立的形式,例如“黑与白”、“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等等。
电影《卑劣的街头》是一部优秀的韩国电影,结构框架完整清晰,流露着独特的悲剧魅力,整个故事也在主人公炳斗的不断奋斗和追求中展开,在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视角下,拥有黑社会背景的主人公在荧幕中成为了一个忠诚勇敢且坚忍的悲情英雄。电影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叙事,“寻找——找到——失去”的结构脉络清晰可见,不仅在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中更新反复,也穿插在所有配角的历史历程里,一同构建了一部传奇经历;而在语言表层之下的深层框架中,四个“二元对立”——贫穷与富贵、梦与成功、身份与认同、下层与上层的对立则将电影文本的意义推向更为深邃的探寻领域。
一、主人公——叙事的主线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生活困顿,家庭负担沉重的炳斗是一个混迹于黑社会的小头目,他有改变现状的强烈需求。在替自己的大老板谋杀了一名政府议员之后,炳斗的事业发生转折,在老板的荫蔽下如日中天。可是膨胀的权力欲望使炳斗逐渐迷失,不惜杀死大哥取代他的位置。故事最后炳斗如同他的大哥相哲一样,死于手下的暗算。总体来说,整个故事都围绕“寻找——找到——失去”的结构展开,主人公追求物质,追求身份,追求爱情。
二、故事背景——结构主义的呈现
只以主人公的角度来为一部电影界定语法未免偏颇,因为电影不是由一个主人公完成的,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或者有共同特征的某一群体,都在遵循着“寻找——找到——失去”这一叙事结构,尽管它们不像主人公那样实现了对物质,身份,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展示。
炳斗的家庭。这是一个标准的弱势群体,年迈体病的母亲,还在读书的妹妹,不良少年弟弟。我们可以把他们看做是一个叙事单元,这个单元有自己的追求,尽管它是通过炳斗来实现的。随着警察的不断拜访与黑社会的纠缠,一家人察觉到炳斗的罪行,最终和炳斗决裂。虽然有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是家庭的破裂使幸福感消失殆尽。最终炳斗死去,再也无法回归家庭,家庭的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可能再实现。
炳斗的手下宗秀。作为炳斗最中意的下属,他被形容是“笑里藏刀”的“狠角色”。宗秀在电影的前半段和炳斗一样,随着游乐场被砸,经历了“寻找——找到——失去”的过程。而在影片的结尾,宗秀杀掉炳斗成为帮派的新头目,处在叙事结构中的“找到”单元,但是经过整部影片“寻找——找到——失去”结构的不断灌输,不会有人怀疑宗秀最终“失去”的命运。
炳斗少年的伙伴珉浩。珉浩凭借炳斗的帮助实现了自己黑帮电影的梦想,而炳斗死后,黄会长要求珉浩为他拍摄自己爱情生涯的电影则暗示了珉浩电影梦想的终结。“寻找——找到——失去”这一叙事结构在珉浩身上依旧如一。
贤珠,炳斗儿时的玩伴,也是炳斗追求的对象。经历了感情挫折的贤珠终于在炳斗身上寻找到了真爱,可是随着炳斗罪行暴露、被杀,这份爱也变的遥遥无期。“寻找——找到——失去”贯穿于贤珠的整个生活追求当中,尽管她一直是黑社会以外的一片净土,这种悲剧结构依然不可动摇地存在,整个影片的深层结构并没有在贤珠这个特例符号里产生分支。可以说贤珠的存在是叙事结构使用固定语法的一个有力证明。
黄会长,炳斗黑社会集团的最大庇护伞,他追求能够帮助自己打理涉黑事务的手下。相比其他角色“寻找——找到——失去”结构的被动悲剧色彩,黄会长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性,也正是他在幕后一系列关键的决策和指挥,使“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在他麾下的黑社会集团中无限循环。在其他人以“失去”单元成为叙事结尾的时候,作者为黄会长设计了一个“……寻找——找到——失去——寻找……”的完整格式。出现在完整叙事结构中的人物,具体情节和场景不断改变。
三、二元对立——结构的支撑点
在结构主义论看来,文本中隐藏着深层结构,这种深层结构的支撑点则是“二元对立”的矛盾。在用结构主义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之后,笔者尝试用“二元对立”的分析展示影片《卑劣的街头》蕴藏的意义。
影片中蕴藏的四组对立是电影文本的基本结构。这四组二元对立分别是物质上的“贫穷”与“富贵”,文化上的“梦想”与“成功”,社会上的“身份”与“认同”,阶级层面的“下层”与“上层”。而“下层”与“上层”的矛盾则是这些所有“对立”构成的推动力量,也是影片得以合理展现的背后动力。
影片开始,走投无路的炳斗来到大哥相哲的面前请求经济上的帮助,可是面对炳斗即将无家可归的状况,相哲却以自己妹妹要出嫁为由拒绝向炳斗伸出援手。“贫穷”与“富贵”的直面对立首次体现。后来,在会长荫庇下富贵起来的炳斗参与了贫民区的改造,暴戾狡诈,不择手段地签订拆迁合同。在建立高楼大厦的需要和无家可归的贫民之间,“贫穷”与“富贵”的对立达到冲突的顶峰。
当炳斗的游乐场看管权被夺走以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并通过暗杀议员换取了成功,实现了自己身份的转变。他梦想未来通过正当的手段在房地产事务中分取一杯羹,光鲜地将贤珠娶回家。可炳斗毕竟只是个小人物,他有勇气,却没有成就事业的智慧和机遇,“梦想”与“成功”之间的对立得以形成,也导致了炳斗最终的痛苦与梦想的幻灭。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炳斗的感情生活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在和贤珠的接触过程中,炳斗发现自己的黑社会背景成为他和贤珠感情发展的主要障碍。他有得到家人以及社会“认同”的需要,也有改变自己“身份”的需要,但是他所做的“事业”决定他不可能成为正常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也使炳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注定成为虚妄。“身份”和“认同”的对立只有在炳斗死去那一刻消解。
炳斗一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即将而立的炳斗不愿像父母一样蜷缩在狭小的贫民区中度过一生,于是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即使依靠沾满鲜血的双手也要完成从底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嬗变。炳斗此时的身份是一个游走在底层社会边缘的街头混混,在同学朋友面前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家人面前难以坦诚相待,可以说是在社会中失语了的流氓无产者。然而这样一个无产者又和资产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黄会长的事业正是依靠这些流氓无产者得以运行,炳斗自始至终被黄会长玩弄于股掌之中。尽管这对“下层”与“上层”的矛盾多以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是他们之间的鸿沟一直存在,“下层”与“上层”的对立在影片的结构支撑中显得越发醒目和棱角分明。
结语
综上所述,“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贯穿了主人公的故事发展,也在几乎所有的角色塑造上有所体现,这构成了电影《卑劣的街头》最为显著的固定语法。而结构主义论主张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则使我们透过物质层面看到了隐藏在表层语言下的深层次结构。这个结构由浅入深,最终涉及到社会矛盾的根本问题——阶级矛盾。可以说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在看《卑劣的街头》这部电影时,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视角。■
参考文献
①[英]霍尔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