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语海外广播——分众化趋势下的战略选择

2011-12-29陈兆伟

新闻世界 2011年6期

  【摘要】闽南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传播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及东南亚,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闽南地区人民、广大台湾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全世界华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音同文、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本文从分析闽南语广播的优势入手,结合闽南语海外广播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出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若干发展策略。
  【关键词】闽南语 海外广播 优势 困境 对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语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地方方言,却能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并把闽南文化带向全世界。闽南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情感及文化传承,闽南语作为海外广播的一种语言,有其潜在的优势和不可预估的重要性。
  一、闽南语海外广播的优势分析
  1、巨大的受众资源
  闽南语又称河洛话或台语,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数至少在七千万以上。闽南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闽南语指的是与福建闽南语能通话或者通话困难比较小的各地闽南方言。广义的闽南语除了包括狭义所属的地区外,还有广东的潮州、雷州地区,海南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四川等某些地区或地方的闽南语。
  此外,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欧洲、大洋洲的不少地方,甚至连非洲一些地方的华人华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说闽南语的;在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唐人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闽南语。闽南语是我国除了汉语之外的第二大语言体系,其在我国海内外文化传播交流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闽南语受众市场细分明确,规模庞大。在分众化趋势下,明确清晰的受众细分,有利于受众的准确定位,实现广播的精准覆盖。
  2、深沉的故土情怀
  闽南语起源于晋代“永嘉之乱”,当时中原一带大批汉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唐五代之后,更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入闽。这些来自河南洛阳一带的汉人,带来了所谓“十五音系统”的中原口音,后与当地原始闽越方言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闽南语”。逃难、冒险、野性、开放、进取的闽南人,在南朝至唐朝之间,就开拓出闻名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永乐年间,郑和依靠闽南人主要是泉州人的帮助,七下西洋。闽南人大举外迁,则始于明末清初。泉州南安人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迎来大批的外乡人来台。反清复明失败以及为了生计和躲避战乱,300年间,又有大批闽南人迁往东南亚地区。以海为家,以出洋、经商为生活常态的闽南人,在历史长河中,在沧桑岁月轮回中,逐渐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豪放义气、兼容并蓄的个性。无论何朝何时,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心目中的“家”永远在中国,漂洋过海承载的是永远不变的儒家思想,爱国、爱乡,成为他们亘古不变的朴素情怀。
  3、语言的无穷魅力
  闽南语,是闽南人先祖在长时间不断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同化,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因此,闽南语,素有中国“语言活化石”之称。闽南语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独特语言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太多的沧桑,蕴含着极其厚重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用闽南语播报新闻,更容易促进节目的“本土化”,提高质量,增进传播效果。
  4、新闻更具贴近性
  在新闻学理论中,贴近性原则至关重要。闽南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朴实等众多特点,用闽南语播报新闻、阐述观点,就像邻里说事,家长里短,富有平民化、生活化,表现方式也颇具多样化,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居高临下、纯粹说教的宣传口径,在新闻的接近性以及心理天然的贴近性方面,有着与普通话或英语无法比拟的优势,更能引起海外受众的共鸣。求近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最基本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受众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在双方心理协调的情况下,最容易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也最好。近年来,我国深化新闻改革,无论在新闻的采写上,还是在新闻的播报中,都提倡“三贴近”原则,要用平民化视角,尽可能地满足受众求近求新的心理。而在这方面,闽南语具有独特的功用。
  5、广播富有感染力
  广播节目要提升其收听率,应当尽可能增加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用口语化的语言,加上现场音响,采访对象的声音组合成的一篇新闻。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特点是现场感强,形式活泼,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用闽南语进行口述新闻报道,因为闽南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点,有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非常多散落民间的俚语、习惯语,用这样的语言播报新闻,说故乡的新闻故事,表现故地的旧人、新人,不但十分自然、平实,而且可信度也高,这对于从小就熟悉它的海外华人华侨来说,会感到特别的贴心;而且,用闽南语说新闻,主持人或播音员也未必正襟危坐,也不可能板着面孔,可以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加以辅助,更富有感染力。
  二、闽南语海内外广播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闽南语广播始于1949年6月20日,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闽南语广播的正式开播,面对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广播,主要还是台湾地区。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的闽南语版块《天风海涌》,也正式开播,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台湾地区,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
  2002年元旦开始,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开播了闽南语频道,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闽南语时段改版扩容。
  2005年1月1日,福建厦门市也正式开播海峡卫视和闽南之声广播,同年10月,泉州台“刺桐之声”也正式开播。
  2008年10月15日一档全新的闽南语地方版节目《祖地乡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频率再次开播了。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至今已走过了近60个年头。这些主要面对台湾听众的广播,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往来交流架设一条便捷沟通的“乡音之桥”。虽然成效很大,但在全球新闻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困境之一:市场与体制问题
  闽南语海外广播,有三条道路可走:官办,完全由国家投资;民办,纯粹的市场化操作;“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