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间事件坐标法”讲述人物故事
2011-12-29肖映峰
新闻世界 2011年6期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讲述人物故事的新方法:时间事件坐标法。该法以时间为纵轴,以事件为横轴,列出报道涉及的所有人物遇到的事件和当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将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准确定位,清晰表达出错综复杂的线索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主题。
【关键词】深度报道 时间坐标 人物故事
1978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午后,9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蹲在地下10米深的地道里,直愣愣地盯着眼前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在微弱的烛光下发出迷人的五彩光芒。突然,一伙人爆发出一阵欢呼。
这是发生在辽宁省阜新市郊区一个山沟里的一幕。9个小伙子在地下挖的东西是玛瑙。在那个年代,它的价值不亚于翡翠。
阜新位于辽宁西部,盛产玛瑙,当地也叫火石,早在乾隆年间玛瑙就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从1949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阜新的玛瑙全部出口创汇,当地村民只能偷偷摸摸地上山挖玛瑙料卖钱。于是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这个玛瑙的选题操作是在2009年。之所以选中这个题材,是因为玛瑙作为一种稀有矿石或者工艺品原料,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近10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玛瑙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行当的从业者经历着令人扼腕,或者令人振奋的命运沉浮。
记者去阜新采访的时候,拿到了很多素材。但是怎么把这个行当说明白,再把从事这个行当里人物的故事说精彩,让记者犯了难。时间线人物线事件线互相交织,错综复杂,确实很难说得清楚。笔者当时任栏目主编,在深入了解记者的采访情况之后,又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摸索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时间事件坐标法。
简单说,就是先画一条竖线,也就是时间线。这条线从1956年一直到2009年;然后在这条竖线上画横线,每一条横线对应着一个时间和事件,也就是人物故事的发生时间,就这样横线一直画下去,直到2009年。比如1956年,阜新玉器社成立;1967年,一个小伙子在河里一脚踩出一块极品玛瑙;1978年,9个年轻人在地下挖出了玛瑙;1995年,一个女人被任命为玉器厂厂长,等等。
坐标画完之后,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豁然开朗。而行业变迁和人物命运沉浮的核心则是玛瑙价格的演变。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辽宁阜新的玛瑙几乎全部出口换汇,当地人的消费基本为零,自然也就谈不上零售价格。但是当地的玛瑙加工厂需要玛瑙原料,于是村民就想方设法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挖玛瑙卖钱。1967年,一个17岁的小伙子在河里踩到一块极品玛瑙,卖了72元,换了一台全镇最好的收音机;1978年,9个小伙子上山挖玛瑙,卖给玉器厂之后每人分得260元,发了一笔小财。
到80年代初期,阜新玛瑙玉器厂的玛瑙首饰开始有一部分进入市场,但是价格非常昂贵,一条项链就是40多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但是到1985年前后,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来自秘鲁、美国、印度等地的玛瑙原料大量进入中国,阜新的玛瑙价格一落千丈,阜新市玛瑙玉器厂的技术工人纷纷南下深圳,为港台的商人雕刻翡翠赚钱。这个时期,靠挖玛瑙赚钱的一批人基本失业。
90年代初期,全国各旅游景区突然开始流行玛瑙饰品,比如项链坠儿、戒指、耳环、烟嘴儿等等。价格只要10块钱上下,造型别致,销售非常好。于是阜新挖玛瑙的那批人开始生产这些小饰品,有的人成长为今天的玛瑙大户。
风光了几年后,游客厌倦了玛瑙千篇一律的造型,销售一落千丈。刚刚挣了点钱的加工户们再次面临破产,而曾经风光一时的阜新玛瑙玉器厂基本停产。1995年,曾经的财务吴丽英被上级任命为厂长,而她面对的则是一个烂摊子。
1996年,阜新玛瑙再次迎来转机。南下的玉器雕刻大师又带着最新的雕刻技术和经营理念回到阜新,带动起当地的玛瑙雕刻市场,使玛瑙从5块10块的地摊货回归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艺术雕刻品。于是,玛瑙原料再次变得值钱,很多当年的小加工户转变为雕刻品艺术公司,而临危授命的吴丽英则把当年的玉器厂转变为玛瑙雕刻品交易市场,生意兴隆。
围绕玛瑙价格的变化,在阜新从事玛瑙收购加工雕刻等一大批人的命运也跟着起伏变化。文章开头提到的刘志德,雕刻大师邵景兴,玛瑙玉器厂厂长吴丽英等等,用时间事件坐标法讲述他们的故事,人物命运线,时代变迁线变得清晰,故事也变得更加丰满,对行业的发展变化也分析得更加深刻。
最终记者的成稿为三集,定名为《火石传奇》,播出之后反响强烈,平均收视率达到2.5,这对于专业财经节目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行业的分析报道,容易陷入三个误区,一是被采访对象带动,最终变成一个成就报xAnUEAWeQSxWd/8/mDJ14g==道;二是陷入行业本身的特性描述,继而用大量篇幅介绍行业背景和术语解释,使得行业报道枯燥无味;三是无法分清行业内大量人物事件的主次,将事件人物行业背景掺杂在一起,变成一锅浆糊。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直至现在的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人物或者行业故事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运用时间事件坐标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后,笔者又根据栏目策划,组织系列报道《海鲜海岸线》。这是又一个行业揭秘性报道,共播出六集,记者南下广东北上辽宁,拍摄采访了大量素材。而时间事件坐标法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清晰地勾勒出海产品在我国海岸线的发展变化,同时讲述了曲折动人的人物故事。
1992年9月,北京红桥海鲜批发市场。一个30出头的男子蹲在地上,盯着眼前堆放着的几百斤扇贝愣神。这堆扇贝是他从山东烟台千里迢迢运到北京的,如今卖不出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腐烂。
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一个年龄和他相仿的女子,也坐在摊位前抹眼泪。她的摊位上是一堆冻虾,结在虾上的冰块正在一点点融化,有的虾已经发黑。很明显,这个女老板的虾也砸在手里了。
1992年,从广州深圳刮来的“南风”席卷全国,“生猛海鲜”也伴随着这股南风汹涌而来,普通的北京人知道了什么是龙虾鲍鱼,相继开业的黎昌海鲜和顺峰,掀起了北京人吃生猛海鲜的浪潮。当然伴随而来的,是这些海鲜令人瞠目的价格。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人陈家猛和北京人孙贵华来到红桥市场卖扇贝和冻虾。尽管92年的北京人见识了生猛海鲜,但是毕竟没有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扇贝价格高分量小,冻虾也不便宜,陈家猛和孙贵华的生意步入绝境。
到了1993年,北京人逐渐接受了海鲜这个饭桌上的新品种,陈家猛的扇贝有了销路;而同年京津塘高速的开通让孙贵华可以在当天购进天津的活虾,到北京批发,占尽了价格优势,这两个海鲜经营户逐渐成为红桥市场的扇贝和虾类大户。
与此同时,席卷全国的生猛海鲜浪潮催生了整个国内的海鲜产业,辽宁的扇贝鲍鱼海参,天津的南美白对虾,山东的扇贝螃蟹,福建东山的鲍鱼、牙鲆鱼,广东阳江的生蚝等等,沿着海岸线,使海鲜的捕捞、养殖、加工、销售成为一个年产值几千亿的产业。
《海鲜海岸线》系列节目共派出四路记者,远赴辽宁、天津、山东、福建、广东,沿着海岸线捋清了国内海鲜产业的脉络,走访海鲜行当的养殖经营户,生动地记录讲述了海鲜这个行当十几年来的变化发展。虽然没有刻意去做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报道,但是结合这个大背景之下的行业故事秘闻,记录了30年社会变革的痕迹。
任何事件人物脱离了时代都会变得浅薄,而时代离开了人物则会变得枯燥无味。所以讲述人物故事,反映时代变迁,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时间事件坐标法,有助于捋清时代线索,把握人物命运,进而做好行业或者人物报道。■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