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教学的几点探索与实践
2011-12-29张利娟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作为机加工中唯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钳工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在机械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机械行业注入大量的新元素,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把好基础教育关
学生刚涉足机械行业,很多的知识都很新鲜、未定形,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工具操作使用、基准的选择概念、尺寸精度概念,这些概念必须在学生思想中扎根。这将影响着学生日后工作的质量和工程意识培养。教师过硬的本领、广阔的知识面,标准的示范,时刻的提醒,都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我要学”的学习气氛。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时
要想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除了教师良好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采用“一体化”教学之后,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觉得应该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统筹兼顾各种训练技能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工艺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的时间分配。各种技能之间要合理交叉训练。
《钳工基础》一书中,錾口锤的制作工艺较复杂,而我们驾修专业的学生不参加考工,针对这一状况,我校把錾口锤的制作尺寸缩小,并把中间的腰孔改成螺纹孔,大大缩短了工时。本课题包括了原錾口锤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增加了攻丝、套扣、装配等工艺,可以让学生对钳工了解得更全面,能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且我校驾修专业的金工实习是采用循环实习方式,学生一月实习一周,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空余时间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课题,比如本田、雪佛莱车标的制作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他们的所学,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创造性潜能的发挥。这样一来,克服了传统教学内容中制作件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把錾口锤制作简化后,可以把单调乏味的钳工技能训练溶入一个有趣制造中。既能增加学生的实习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实习的兴趣,能够寓教于乐,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原来錾口锤的制作由于工进较长,三分之一的学生放弃或没有完成,对钳工实习普遍带有抵触情绪,无心实习。而现在是带着兴趣学习,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觉得钳工训练体力消耗较大,但忙而充实,并有所收获。同学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对自己制作的像工艺品似的车标、錾口锤等爱不释手。
三、把好实操工艺质量关
挫削平面对刚入行的学生是不容易的。需要体能和技能的配合,小部分学生开始时感觉累而枯燥,穿插铲刮工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标准平床的着色检验,学生会充分了解自己的锉削至何阶段水准,怎样操锉,如何减少消除中凸、中凹、倾斜的平面,达到基准的垂直精度的要求,锉削、錾削、铲刮、研磨的相互配合运用,能较快地达到融汇几种技能的灵活操作,为接下来的实操训练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坚定“我能学好”的信心。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钳工教学的基本条件
实践出真知。钳工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除了条件受限制外,大多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本已抽象的知识更显枯燥,这样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来充实学生的理论认识。
1.因材施教,制作一些钳工操作的简单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操作性的内容,而许多学校又不完全具备操作模型和模拟场地。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地挖掘和创造。例如:在研磨一节中,在没有研磨平板、研磨剂、工件的情况下,利用铁板作为研磨平板,黄沙掺水作为研磨剂,石头作为工件,边进行现场研磨,边结合课本教学,最后,石头表面被磨去了薄薄的一层,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研磨操作的全部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也很喜欢,因而效果良好。
2.带学生参观校实习工场和专业机械厂,让其产生兴趣。
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可利用学校的实习工场,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了解钳工一些常用工具、量具、机床,并在高年级学生操作时,联系课本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试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钳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当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时所见的,渴望更多的了解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去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机械厂参观。参观的同时,专业老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讲彻底的内容,要着重讲解。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否则,无疑是走马观花,失去参观的意义。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层次的提高及当前企业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对高技能蓝领的要求,不断充实自我创新课程内容。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书本的知识与现实已有很大的差距。书本的知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总是滞后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不但对于书本中的常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应详尽讲述,而且应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力争达到与时俱进。
教师要不断充实课程以外知识,就必须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资料,开阔眼界,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课本以外的内容和知识,并且与其他学科充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在钳工中学钳工,而应跳出钳工来教钳工,这就包含应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来填补书本的空缺。现代钳工加工方面的机械、材料加工工艺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教师不应停留在原来的一些传统的加工模式或工艺上,而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和科技,充实到教学中。更主要的是,教师应多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了解,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更多相关工种的技能和知识,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开拓性教学。
教学的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单一讲授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利用在企业采集到的相关技术知识,图纸资料,将一些通用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通过电教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更加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为学习和工作目标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