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建立适合我国人口特点的养老保险模式的探讨

2011-12-29高旭钟辉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模式,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养老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按照中国传统,在原有的社会体制下,养儿防老是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庭中,三代同堂的现象较为普遍,按照原有的家庭抚养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然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不太现实。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就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我国人口特点的新型养老保险模式。
  一、建立适合我国人口实际的养老保险模式的必要性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选择。中国人口老龄化需要面对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中国现在老龄化状况与未来老龄化程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养老保险模式,这取决于不同养老保险模式下,养老金建立的宏观与微观基础,以及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现收现付体制下会导致养老金收益降低的系统性风险存在。基金积累制不存在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而使养老金收益降低的风险,而基金制实际上将这种风险转嫁给了个人,从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来看,这种风险最终还是要国家社会保障系统来承担。
  如果简单考虑我国劳动力的数量,我国无疑就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按照人口学家2006年的预测,如果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2020年为14亿,2030年为14.15亿,2040年将达到顶峰14.91亿,此后开始下降。在2040年也就是“人口红利”结束以前,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达到9亿以上,即使到了2100年,劳动人口总数仍然超过8亿。也可以这样认为,今后10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不会产生西方国家所出现的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我国本来劳动力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以服务行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被认为是最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的领域,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但可以较好地解决低素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但大量失业人口与低工资水平人口的存在,对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扩大和现收现付模式的推行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也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中国人口城市化的选择。城市化对养老保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大量的流动人口存在降低了城市老龄化程度,增加了城市资本。但同时也对现有养老保险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改变统筹范围,统一养老金发放水平,还是建立有别于城镇居民的第三种养老保险模式?
  建立一种怎样的模式?怎样实现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地方间的转移?建立适合流动人口工作实际,并与个人经济水平相匹配,且能促进社会稳定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针对性建立此类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上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二是与城市居民相比,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政府和企业的财力有限,不能够给予农民工更多经济上的支持;四是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参加养老保险的意识薄弱,需要积极加以引导。
  二、对建立适合我国人口实际的养老保险模式的探讨
  在我国,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既不能照搬西方高福利国家那样依靠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采用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又不能照搬我国城市已建立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对此,我们认为,可以实行“个人账户制基金积累模式”,即基金积累制的完全模式。
  (一)促进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我国现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模式为:社会统筹基金加上个人账户基金,社会统筹基金的缴费对象是企业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的缴费对象是职工。但在实践中,除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人口参加养老保险得不到集体补助,即集体账户的划转,因此不实行社会统筹模式。就农民工而言,可参照城镇职工缴纳方式,其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必须全部进入个人账户,有效壮大参保人员比例,化解农民工养老可能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
  (二)个人积累账户弹性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覆盖全社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各省、市的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难以互通,按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但是,随着现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IT技术的支持下,灵活地处理参保人身份、缴费方式和携带转账等问题。人口在不同的城市、地区、省份流动的情况下,保证将其账户上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及时转移到新参保地养老保险机构为他们所设立的账户上,实现全国养老保障系统的对接。
  (三)避免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刀切”。2010年,全国31省市中,城镇职工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水平在30000元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10个;在20000—30000元之间的有15个;不到20000元的有6个。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及社会保障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标准和保险金支付标准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设计。这种承认差别、实事求是的社会保障政策既可以将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又有利于其稳步发展。
  (四)探索改变养老保险基金营运制度。目前,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两个最大问题:一是由于投资渠道单一,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按照国家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但近年来,国家连续八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已由1993年的10.98%下降到现在的3.25%,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性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其支付也会面临枯竭的危机。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统一,这样不仅资金分散、营运层次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存在着基金被挪用挤占的风险。因此,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基金可以一方面将养老保险基金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多元化组合投资运营。
  三、对“私有化”养老保险模式方案的设计
  按照养老金的流动过程,将社会养老保险分为四个阶段:缴费阶段、运营管理阶段、基金增值管理阶段和领取阶段。其中缴费阶段和领取阶段实行分级管理,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主要实行省级管理,并实现省级平衡核算,为个人缴费和领取养老金提供方便;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也要保证县级的统筹,以保证养老金实现规模效益。国家制定有关政策,对养老金的运营与管理实行监督,并对运营公司进行选择,对基金管理公司授权调控,但不参与基金的运营。
  养老金的缴纳主要由个人承担,特别困难的个人,以及个人利益完全来自集体的,由国家或者集体缴纳保险费并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国家补贴困难人口的额度要严格根据对象地区生活水平与基本养老需要决定,主要体现救济功能。国家补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是部分税收,以及政府财政盈余投入,还可以考虑发行养老保险彩票。
  养老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交给信誉良好的投资公司进行风险性投资,以提高养老保险金的增值率。投资公司的选择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择优录用,政府对投资公司要进行专业的投融资能力分析,同时必须建立对投资公司进行有效控制的监管机制,以保证养老金安全运营。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必然要求,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可有效应对我国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难题,探索适合我国人口特点的养老保险模式,可有效体现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