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
2011-12-29刘小虎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景;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空间;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结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结晶。只要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教师要想上好课,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钻大纲教材,活用教学内容
深钻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透彻地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并找准教学的突破口,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用活教材。
《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从这三个方法去思考,我将其细化为:把握课文的内容、中心思想、情感,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容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在钻研教材中,我认为要以独立钻研为主。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使用,但应该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并且要消化、吸收,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个人的钻研,否则教师个人的能力便无法得到提高。
一位名师曾说:“钻研教材深,沙里出黄金。钻研教材精,解牛如庖丁。”只有养成深钻教材的习惯,才能看到教材中的黄金屋,才能在教学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活用教材。
二、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要上好一节课,备课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备课需要教师认认真真从点滴做起。要有效备好课需要勤于学习,按照步骤方法不断修改,有付出就有收获。备课好比战前准备,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备课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备课标。课标是教学的舵盘,新教师首先要先了解它。有时候目标把握不到位,在教学内容时就可能加深难度或教得太浅影响后续学习。
备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预设,这样会使备课更有针对性。备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最近发展水平、高发展水平。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自己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备教材。包括备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练习的设计等。做到通视本册教材,仰视高年级教材,环视其他版本教材。对照多个版本进行教学,深入思考教学思路。比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不同的版本导入新课的方法就不同,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情境导入。另外,备课前,要充分研究文本,画一画,写一写,设计出学生可思考的问题,在书上做标记备忘。
总的来说,备课非同小可。备课备得好不好,通过上课可以直接检验,并且可以通过课堂这个渠道来反馈和矫正。备好课后,再来研究如何上课,课堂就会成为尽情展示教学魅力的地方,品味成功教学的地方,这样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水平,改革管理,优化备课,提高效益。
三、合理利用课件,犹如画龙点睛
合理利用课件,是充分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上的各种课件多如牛毛,不少教师不顾教学和学生实际全盘照搬这些课件,其实有不少课件可以说是粗制滥造,有的内容庞杂,对教学作用不大,一股脑儿地搬下来,学生听了不知所云,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运用课件方法,对提高课堂效率十分有益。
利用课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它在教学中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幻灯片把小图片放大,比一般直观教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更生动形象和引人入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课件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幻灯图像给予学生的印象图片比其他直观教具更为深刻,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和制作幻灯片。在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教材,要利用幻灯片教学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不能离开这些任意选制、滥行放映;也不能离开主题,节外生枝,投学生所好。对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要适当删减,去粗取精,切不可全部照搬,要用得犹如画龙点睛。
在教学中,不论是新课学习还是复习,均可运用幻灯片教学。在教学进程中,可以分散放映,也可以集中放映。如何安排,并无严格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边讲边放,把幻灯片教学融入整个过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放映方式,能紧密配合教材内容,成为解决难点,突出教材重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经验证明,这种方式在讲授过程中收效很大。
总之,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语文课堂情意浓浓,高潮迭起,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心灵上产生了愉悦的振奋,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以“媒体”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学习最佳氛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目标。
四、尊重学生,师生互动构建新型课堂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学生总会有差别。这就决定了教师接受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学生在学校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和教育。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老师的爱是博大的、精深的,它像阳光一样,洒向大地上每一个角落。喜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是狭隘教育观的表现。西方有一位哲人曾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不妨借过来说:“一个老师,爱优等生是人,爱后进生是神。”当然,对后进生的教育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只要我们拿出真诚的爱心,就会发现,后进生也有许多可爱之处,也有许多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指导,就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相互悦纳。在学生人生成长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我们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是他们走向理想之路的引路人。对现代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声色俱厉的威严,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能够理解、信任他,与他平等对话,伴他成长的引路者、解惑人。
老师要善于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达到理解、执行教学意图的目的。我们要尽可能减政放权,尽可能把学习过程看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的事情。从组织结构的设计与活动的组织,都应渗透这一思想。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堵漏洞,死死盯住学生的言行,而应当细致地疏导帮助,形成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形成开放的学习文化氛围,以求“润物细无声”。
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应是和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师生长期培养感情,教师应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高于学生,如果不是,就应该不耻下问,因为教师作为个体,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面前,只是一分子,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教学中,师生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上好课更是一门艺术;它的魅力在于求真、在于创新。立足课堂,研究课堂,上好课,脚下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共同努力,为“上好课”作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