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美丽的“花儿”和谐地开放
2011-12-29张泉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摘 要: 目前,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处来务工子女插班就读的比例逐年提升,而这类学生往往是学困生。本文通过对造成这类学生学困因素的调查收集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呵护这些“流动的花朵”,让他们也能够享受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 学困因素 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由于地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差异,这些外来民工子女一下子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在所在的学校中,往往成为一只只离群的雁、单飞的鸟。我对造成外来务工子女的学困因素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让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惑,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促使人格健全发展。
一、学困原因
“流动的花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就因为流动性强造成许多孩子都会有辍学的可能,有时一个学期上到一半便要转到另一个学校。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同学们的谈话插不上嘴,班级或同学之间组织的活动无法参加,慢慢地离同学越来越远,性格变得孤僻,再加上对当地新教材的不熟悉和对新老师教法的不适应,觉得学习效果总是不理想,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第一,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在温州从事卖菜、卖水果、骑三轮车等工作,忙于生计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孩子的成长几乎全靠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家庭贫困又导致民工子弟学习环境非常差,有的甚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部分时间花在家务中。
第二,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来自农村或偏僻的山区,受教育程度低,多是小学文化,甚至无文化。由于父母文化素质低,导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偏离,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使用棍棒教育,以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要么置之不理。甚至有的父母因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个打工仔,家里没权没势,孩子念书也没用,所以不支持孩子念书。这些常常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
二、讨论与建议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外来务工子女小学时写下的题词。这群“流动的花朵”,同样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呵护,更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关爱、鼓励他们,实施人文关怀,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爱心浇灌心灵,架起师生爱的桥梁。
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甘露,爱是维系师生感情的纽带。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抬头走路,以造就学生完美的个性特征。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与他们谈话时,要多一些笑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压制,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从而敞开心扉。在生活上偏爱他们,在学习上偏爱他们。同他们交朋友,一块讨论问题,一起做游戏,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一个威严的老师只会把话说到学生的耳中,让他们被动地知道什么是他们所不能做的;而一个慈祥的大姐姐或者大哥哥却可以把话说到他们的心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他们应努力去争取的。
(二)用活动打开心扉,架起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桥梁。
1.手拉着手,心连着心。
外来务工子女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缺少相互交流,很多心里话不能及时表达出来。除家长外,老师就是学生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老师应多与这些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普遍愿意模仿他们所崇敬、爱戴的人,青少年儿童更是如此。针对这一cBE6ZXB/LFRr1ODcb+ySAw==现状在班里可以举行各种活动让本地孩子主动结交外来的孩子,让孩子们面对面地敞开心扉,诉说心里话,把自己心中的苦恼诉说出来,释放压力。
2.利用队会,寓教于乐。
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制订班级的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例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自信的良好人格对这些农民工子女来说极其重要,为此,教师可以策划组织“诚实守信,从我做起”、“打开心灵枷锁,扬起人生风帆”的主题班会,让诚信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主题队会培养这些孩子具有乐观自信的精神,指导他们在人生逆境中自我调控情绪。还可以在班里开展小小讨论会“怎样面对挫折”,让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业,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独立的人,战胜自身的弱点,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3.创设渠道,加强交流。
为了使交流方式越来越丰富,在班里开设“知心”信箱,欢迎同学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时与教师保持联系,创造师生对话的平台。可设计几个专题,如“渴望理解”、“学会合作”、“树立自信”等。教师也可以随时将内心感受写成文字,悄悄地塞进“知心”信箱和他们沟通。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学生与教师走得更近,手握得更牢,心连得更紧。
4.营造氛围,潜移默化。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民工子女营造温馨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安心学习,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班训和班级奋斗的目标,并把它们张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在班级中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开辟有关专栏,把民工子女的闪光点罗列出来,使他们总感觉到“我是能干的,别人是喜欢我的”。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尽量把教室布置得有特色。
重视班集体的建设,班队干部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民工子女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让他们体验到班级中充满爱,学校中充满爱。同时,还要提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口号,让他们担任一些职务,例如小组长,帮助收发本子,等等,在服务中,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充满自信地学习、生活。
外来务工人口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学校随时调整自身的办学节奏,将“流动的花朵”视为方兴未艾的教育资源,并对其倾注真情,充分发挥其内在的育人潜能,实现教育资源重组的相得益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流动的花朵也将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尽吐美丽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
[2]池方浩,池哲萍.研究文稿的写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第1版).8.
[3]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5.